2、三山:文言文阅读之考情梳理
3、整体感知,读懂年全国卷Ⅰ4、三山原创作文题训练01
5、《作文导写训练》01导学单
6、三山课件:《作文导写训练》01
7、古代文化知识:人的称谓
8、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官职
9、古代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10、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地理
11、古代文化知识:科举制度
12、古代文化知识:风俗文化
13、考点与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明细表
14、三山原创作文题训练02
15、三山课件:原创作文题训练02讲评
16、60篇古诗文默写:《论语》十二章
17、60篇古诗文默写:《劝学》
18、三山导写:南京市期初考试作文
19、古代文化知识:饮食器用
20、王绩《五斗先生传》参考译文
21、苏轼《书东皋子传后》三山译文
22、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23、三山课件:南京市期初考试讲评
24、三山课件:南京市期初作文讲评
25、古代文化知识:音乐文娱
26、周末一练:模拟试卷01
27、周末一练参考答案:模拟试卷01
28、文言文复习:常见通假字辑录
29、公开课:时评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
30、文言文复习:常见古今异义词辑录
31、年新高考Ⅱ卷(海南)
32、文言文复习:固定句式
33、周末一练:模拟试卷02
34、周末一练参考答案:模拟试卷02
35、他们,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36、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意
37、三山微时评:父亲为女儿改床垫
38、周末一练:模拟试卷03
39、周末一练参考答案:模拟试卷03
40、周末一练:模拟试卷04
41、周末一练参考答案:模拟试卷、月考作文:“大国点名,没你不行”43、月考作文命题及阅卷反馈
44、月考作文三山导写及参考范文
45、时文素材:我和我的家乡
46、周末一练:模拟试卷05
47、周末一练参考答案:模拟试卷05
48、古代诗歌鉴赏导学单:人物形象
49、古代诗歌鉴赏导学单:事物形象
50、古代诗歌鉴赏导学单:景物形象
51、周末一练:模拟试卷06
52、周末一练06:参考答案
53、古代诗歌鉴赏导学单:“炼字”
54、周末一练:模拟试卷07
55、周末一练参考答案:模拟试卷07
56、微时评《无锡站设无健康码通道》
57、古代诗歌鉴赏导学单:鉴赏诗歌的“诗眼”
58、古代诗歌鉴赏导学单: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59、周末一练:模拟试卷08
60、周末一练参考答案:模拟试卷08
61、古代诗歌鉴赏导学单: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之修辞
62、时文素材: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艺术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地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对艺术技巧的鉴赏,就是鉴赏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及结构立意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从高考命题角度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比兴等。
1.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大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具体表现有大小互衬、以冷衬暖、虚实相衬、明暗互衬、动静互衬、多少互衬、以侧衬正(景、物、人)、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哀情)等。
[典 题](·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 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①〔韦庄(约—)〕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是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命制的。解此题,首先须弄清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次须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哪些。韦诗表达的是梦醒时分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惆怅之情,但诗的一、二句并未写出惆怅,而是写自己“惯别家”“等闲挥袂”,显得非常豪迈和潇洒,毫无悲切之感;诗的三、四句,诗人一觉梦醒,看见一弯斜月,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由此可以看出,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人、事、物、景、情)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人、事、物、景、情)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常见的对比有今昔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贫富苦乐对比等。
[典 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华 清 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是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命制的。这两首诗都属于咏史怀古诗。华清宫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许多咏史怀古诗人常借华清宫来感慨君王的荒淫误国。吴诗写华清宫着眼于华清宫宫内宫外的“雪景”:宫内绿树成荫,充满暖意;宫外大雪纷飞,分外寒冷,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诗着眼于华清宫“人事变迁”: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这两首诗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吴诗通过空间上(宫内、宫外)对比,李诗通过时间上(过去与现在)对比。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诗将宫内、宫外进行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第二首将华清宫的今昔进行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3.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志趣。
[典 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是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命制的。解此题,第一步,要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谈象征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前两句充满诗情画意、生机无限,读者凭联想也许会意识到这是诗人青年时代豪情壮志的形象化写照。然而,这只是欲抑先扬之笔,后两句笔势陡然一转,寒秋夕阳,枝枯叶*的杨柳已不甚凄凉,更有寒蝉在其间发出低吟哀鸣,这孤寂凄楚的悲凉意境,是诗人暮年境遇的艺术概括。第三步,分析象征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显得意蕴深邃。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4.渲染
画家在绘画时,很少均匀使用笔墨。一般都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渲染,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使整个画面黑白分明。这种加浓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诗歌鉴赏中,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典 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几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是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命制的。解此题,第一步,准确指出题中所给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或技巧)。本词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将“闲愁”具象化,将不可捉摸的“闲愁”渲染得可见可感。第三步,指出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情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5.烘托
画家画月,如果孤零零地画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甚至会显得缺少神采。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云彩,以云衬月,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手法,就是烘托。与渲染正面泼墨不同,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在高考诗歌鉴赏实际中,景物和情感关系上,烘托和衬托(正衬)两个概念可以通用。
[典 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 蜀 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是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命制的。解此题,先要在正确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再结合诗句阐述理由。第一首以春尽之景来写离别之情,以哀景衬哀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如何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此说法的关键,如果理解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就是以乐景衬哀情,手法是反衬;如果理解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是以乐景衬乐情,手法就是正面烘托。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首用春尽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不同意。第一首用春尽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6.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典 题](·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出嫁。 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是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命制的。解此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比兴”,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的相关内容的描写,这是“起兴”,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以桃作比,来写新娘美丽贤淑等。
参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1.(·苏州高三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游
边
尚 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参考答案] 尾联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这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反衬了边地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前两句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运用了渲染的手法。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木叶渐脱,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清的气氛,为诗人表达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作铺垫。
点亮“赞”和“在看”
我们一起为梦想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