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火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风靡全国,关于药神的争议不断,引各方评议。下面,笔者带大家去领略中国古代“十大药神”,见识一下他们的真风采。
NO10.刘完素。刘完素字守真,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在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通过对《内经》长期的钻研,他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大都是火热为病,并从表里两个方面提出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对后世治疗温热病有很大启发。同时,他也突破了魏晋以来墨守成规的医界风气。刘完素长期隐居乡野,采集草药开方制剂,救民成千上万,被百姓称为在世神医。
NO9.王叔和。王叔和出身在魏晋年间的贫寒农民之家,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他开始行医时背着药箱四处流浪,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名声也就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王叔和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王叔和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后来,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开始著书立说,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二是著述《脉经》。
NO8.皇甫谧。皇甫谧字士安,东汉人。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此书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对针灸学以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叔和也被后世称为“针灸圣手”。
NO7.葛洪。葛洪字稚川,人称“葛仙翁”,晋朝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他一生隐居于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其中《金丹》、《仙药》、《*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他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
NO6.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
NO5.淳于意。淳于意是西汉临淄人。他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淳于意心系于民,对达官显贵很反感,曾立下“五不治”,结果招惹官司,最后获罪当刑,被打入死牢。他的女儿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罪,感动了汉文帝,最终得已赦免刑法处置。淳于意在“诊籍”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
NO4.张仲景。张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他心忧百姓,立志救民,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
NO3.扁鹊。扁鹊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他医术高超,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当时秦太医李醯因为忌妒扁鹊医术高明而派人刺杀,诚为可惜。
NO2.华佗.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外游学,一心只为钻研医术,而不热衷于仕途。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华佗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后死于曹操之杀,所著医书《青囊书》也失传,诚为可惜。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NO1.孙思邈。孙思邈京兆人,出身贫家,深知百姓疾苦,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他汲取《*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孙思邈一生清,终身不仕,隐于山林,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注重养生之道,活到岁。他死后,百姓为念其恩德,在当地建一座大庙,供奉药王,让世代子孙感恩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