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人的临床疗效非常高,而且擅长治疗一些大病重病急症。为什么今时的中医人不如古时呢?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们都经常研读古代医家的著述。我有这样的体会,古代医家的医术真高,今时中医人远远无法与之相比。且不说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李东垣、朱丹溪、丁甘仁等等大医,且如北京四大名医的随便一个我们也都不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今时永远也出不了与古代大医医术一样高超的中医人吗?
我的理解是,今时很难再出一个大医,源于诸多理由,以下细加分析。
一、综合能力不如古代明医
古代学医的人往往都是读书人,甚至是秀才和进士。他们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经验,而且,能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大学》开宗名义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明”,指的是自明、内明学问的准则。显然,唯有达到这个自明和内明的高度,才可能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谏猎书》对“明”的释意是:“明者,远见于未萌。”亦即“上工治未病”的层次。由此看来,古代的大医多属于“名医”,他们明白人生真谛、通晓中医理论,在实践中又能熟练运用于临床,且临床经验丰富,医术高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明医”,都是医术极高的中医人。他们既有仁心,又有过硬的治病本领,其疗效必然很高,且必定是治病救人的高手,必然会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
古时网络不发达,医生要传出名声来非常不容易,只能靠病人来宣传。但古代就有天下闻名的医生,比如扁鹊、华佗、叶天士等等,可谓人人皆知,众口相传。而今时随便找一个城里人,问问当地的名医,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口。
由此说,事实摆在眼前,今时有也几个有名的中医,但显然其医术不及古代的名医,甚至其名气也不如古代的名医。为什么?难道是今时名医不够努力吗?难道是今时医医看的书不够多吗?我的观点是,因为今时名医缺乏古代大医的那种综合素质,简单来说,就是中医素养不如古人。
二、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学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简单来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而且是一个极接地气的分析。作为中医人,应该重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且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中医素养。
我的观点是,今时中医人普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精,远远不如古人。表现出来的就是文笔不如古人,临床思维不及古人,看病的效果也不如古人。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如果看病效果差,当然也就无法跟古代的名医相比了。
如何才能达到古代名医的水平呢?我的建议是,今时中医人要想学习、研究、弘扬中医学术,必须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否则就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也无法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医人不但要深入研究歧*之道,多多躬身于临床实践,而且要精研儒家与道家学术,通晓文、史、哲。
有人会说,医生就是临床治病,学文史哲没有用,而且会浪费时间。或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文史哲是没有用的,但对于中医来说,文史哲是中医的基础,也是中医的基本功。文史哲学的越扎实,中医的根基就越厚,将来走的也就越远,相对而言,中医的成就也就越大。
我喜欢文史哲,于临床之余常广泛浏览相关的文献,我的收获是,文史哲扩大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于生命与中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奠定了我的深厚国学基础,提升了我的中医素养,自然也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进一步说,多多学习文史哲,还能增长学识,兼可陶冶情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三、四诊重视程度不够
今时的中医人往往依赖现代机器检查,而忽视了中医传统的四诊。却不知,却是依赖机器,越容易被机器检查的结果所带偏。我是一个纯中医人,我临床以四诊为主,我的体会是,越是纯中医的,临床疗效越高。反之,越是参考或重视现代医学检查的,越容易受其影响,进而导致疗效下降。
古时没有现代的机器,所以,古时的中医人非常重视四诊,尤其是脉诊,被古代中医人玩的非常透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的观点是,不妨学习古人依脉用方用药的经验,而不必时时都依赖机器检查。
比如,民国大医张锡纯重视脉诊,他看到左寸脉不足就用点柴胡、升麻之类的提提气,看到左寸脉散大就用些*芪之类的填一填,看到散大且上逆就用点代赭石、龙骨牡蛎等降一降,看到迟脉散大就用山萸肉收一收。
事实上,古时的医家临床治病无一不是如此,尤其是金元的李东垣(《脾胃论》)、朱丹溪(《脉因证治》、《丹溪心法》),明代的周慎斋(《慎斋遗书》)、李中梓(《医宗必读》),民国的王雨三(《治病法规》)、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近代的赵绍琴(《文魁脉法》)、蒲辅周(《蒲辅周医案》)等等,其书中对于脉象的描述非常细致,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中医人阅读。
脉来脉去,细微难辨。今时的中医人心境偏于浮躁,难以定心静心,因此,也就无法细细体味脉中所提供的疾病信息。我自己体会,诊脉时,心越定越静,指的感觉越是微妙,越容易更深刻地把握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相反,或心不在焉,或心高气傲时,指下的感觉甚至都一样的,如何能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变化呢?!
四、缺乏对中医的信心
中医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作为中医人,在学习并实践中医时,要时时把握这句话:“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
一方面,以学为始,以习为过程,最终达到乐的境界。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能乐在其中,显然,会更容易深入中医理论,其成就也会更高。
另一方面,要对中医有信心。我的理解是:中医是正能量,中医以人为本,以正为本,中医可以让我们不生病,即使生病也容易早日康复。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坚定地走在纯中医之路上,而且,我感觉很充实。为什么我会真信中医?因为我热爱中医,我花了数十年功夫去学习中医,深入中医,最终我真懂了中医。我认为,懂才是信的基础。而要想学好中医,非对中医有极强的信心不可。这个信心甚至可以变成信仰,是可以用生命去相信的信仰。舍此而学习中医,都不可能成就明医。
中医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要想学好学精,非常不容易。有人问我,要学好中医,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我的体会是,至少要有以下四点:一则,要热爱中医,是由衷地热爱;二则,对中医有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这就是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自信也是诚意;三则,不忘初衷,一直坚持,即使遇到挫折,也将不放弃,不抛弃;四则,心定而静,不管受到何种影响,仍然定于中医,定而生静,静则能安,安而虑,虑而得。久则生慧,医术自精。
今时的不少中医人临床疗效不高,其根本原因是对中医缺乏信心,不敢甚至也不愿意用纯中医来治病。却不知,越是搞中西医结合,越是缺乏中医自信,其疗效越差。不如老老实实地扎根于中医,走纯中医之路,这才是最有前途的方向,也仍然是唯一的方向。搞结合,越结合越是背离中医之路,理论上不自信,临床疗效如何能高?!
另外,今时的中医教课书容易将中医定格化、模式化,甚至将中医方向固定化。一旦方向错了,那就永远也到不了巅峰了。希望今时每个中医人都能自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厉害的中医人,不但可以服务于更多的病人,更可以更多地传播中医的正信正念。如此,则何愁中医不兴盛?!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有志于成就象古代大医那样高层次的境界,我愿意继续努力,向古代大医学习,每天都学习,每天都临床,每天都思考,每天都进步。(董洪涛)#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