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该不该传承下去善生活养有道
TUhjnbcbe - 2023/1/14 20:02:00
北京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今时我们谈如何发展中医,不如先谈如何传承中医。传承尚且做不好,还谈什么发展。

前贤讲:“为往圣继绝学”,这即是讲传承。对中医而言,传承尤其重要。若舍弃传承而只谈发展,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聚砂成塔。

(一)国医大师颜德馨谈中医的传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医呢?在此借鉴国医大师颜德馨的观点。

颜老提出:“中医的传承,应该包括术、理、道三个层次。“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规律,也是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阴阳”、“五行”这些指导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辨证论治的哲学观既是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中医思维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道”,中医就无所谓继承,更谈不上弘扬。

“理”是“道”在调整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表现。中医的“道”通过“理”实现自己的存在及能动主宰作用。名老中医的治法治则、学术理论是中医“道”在临床上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传承工作中最需要挖掘整理,总结归纳,并使之系统化的精髓,是当前中医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术”是病人对中医治疗最直观的体验。望闻问切、提拉捻拨、针灸推拿,各种中医理论指导下具象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法皆为“术”的范畴。学术思想、治则治法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术”来实现疗效的。把中医的“术”推广好、传承好对提升中医临床疗效有十分现实的临床意义。

术、理、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三者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强大支撑体系,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浩瀚的中华医道无不浸透闪烁着传统中华文化优秀哲学思想的光辉,中华文化是中医术、理、道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推动三者发展的文化源泉。所以,在中医大师班上我反复强调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不可能传承好中医的精华和本源的。”

感恩颜老的宝贵经验。颜老的思路非常清晰明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如何将中医的这些精髓传承好?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呢?

(二)我是如何培养弟子的?

从古至今,中医传承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王官之学、师徒授受、院校教育。

我是个中医人,我每天都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临床工作之余,我也写作中医文章,同时,我也带有徒弟。我不用现代的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模式,而是按传统师徒授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

而且,我对学生的中医基础没有要求,都可以来学习。医院校毕业的本科学历,也有无中医基础的各行业人员,也有西医专业的研究生。但条件有两条:一是,认可中医,相信中医,愿意学习中医;二是,愿意付出努力和汗水,不怕吃苦。

我的方法是:学生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接触中药,主要在药房学习,既工作,又读书,同时磨砺心境,让心境宁静平和下来;之后则在针灸室和问诊室,每天都跟着临证看病,在临床上摸爬滚打,提高临床技能。每周都要上课,既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还有中医课程。我的中医课程不仅仅讲解中医中药、针灸,更包括文化、哲学、周易、道家、佛家、儒家等思想,最近我在集中讲解《内经》。平时还有作业,督促大家思考提高。我重视针灸与汤药两个方面,要求每个学生毕竟既会针灸,也会开方。我观察到,经过三年学习期满,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了。

颜老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把院校教育、跟师学习和自我研习三者相结合,方有可能成大器。具体来讲就是先接受院校教育,奠定扎实基础,再跟名师学习,并不断研读经典,总结临床体悟,融入自身体会,不断加以创新。

这个思路我也接受,但也不完全接受。医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再找位名师提高医术,这绝对可行。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已经没有机会再进院校学习中医了。况且,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方便的方法是,找位名师,直接按师徒授受的方法学习中医。我自己体会,这样效率更高,更方便有过人生经历的中年人接受中医教育。

(三)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

传承中医的三个要素:一则,读经典,以经典为本,时时不离经典;二则,跟名师,名师耳提面命,最能收到真东西;三则,做临床。我的建议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学生要在第一时间就接触病人,通过接触病人来深刻认识疾病、健康与中医理念。

我是通过院校教育而步入中医殿堂的。我读的是山东中医学院,年才改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当时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先学《中国医学史》,这是第一门考试课程。之后再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内经选读》等一门门学下去。大四有几个月的临床见习,然后回校继续学习课程。大五则完全进入临床,医院的不同科室经历一大圈。

总结一下,就是先学中医基础,再背经典,而后通过跟师抄方、临床研习来不断提高。慢慢地,跟师学得多了,接触病人久了,就能自己开方治病了。这一方式是标准的学院派的路子,也是当前被大家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

但我自己体会,这条路并不是捷径,或者,并不是效率最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大量的西医课程和外语,浪费了青年时期集中学习中医的时间;另一方面,接触临床太晚,要到大四才开始临床见习,前面书本和课堂上学的知识都差不式忘光了,导致的结果是,上了临床才发现,课本与临床根本不对等。

怎么做才能最大效率地提高中医学子的成功率呢?我经历过大学,也读过硕士、博士,我自己思考,对于中医的大学教育改革,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则,重视经典。把中医经典列为必修课,甚至越早期开设中医经典课越好。建议首开《内经》课。其实是《内经》的理念将会影响着每个中医人的一生,越早开设《内经》课程,越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纯中医思维模式,越有助于帮助学生早日对中医产生兴趣,从而进入中医之门。我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经典重要,《内经》重要,原因即在于此。舍弃《内经》而谈中医,都是妄谈。

二则,加大中医的教学比重。西医也可以学习,西医的《正常人体解剖学》、《生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中医学子都要学习。但不能过于耗费精力。大体说来,西医绝不能超过两成,这个比例不可以更高了,否则,外语和西医比重越来越大,如此造成了学生的中医基础薄弱,对中医思维和理论理解不深,中医技能掌握不牢固,不会用中医治病。这就培养出来中医不精,西医不明的假中医了,甚至培养出来了中医的撅墓人了。至于外语,还是压缩一下吧,越少越好,不如把功夫花在学习《医古文》上,更有价值些。

三则,及时临床实践。临床当趁早,不要等到学了三年后才开始接触临床,这样就太晚了。中医是实践医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中医的望闻问切是要在实践中去揣摩和掌握的,中医的理法方药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身上得到验证的,离开了临证实践中医就没有生命力。在我的中医人才培养计划里,我强调在病人身边上课,用病人的具体案例来提高学生的临证能力。

四则,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年,我自己的体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必需学习,尤其是中医人。理由有二,一方面,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最接地气的一个分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即是学习中医;另一方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正心。中医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培养起他们爱中医的热情,能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和中医自信,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在我的中医培养方式中,每周必需要上一次中国传统文化课,这样做的好处甚大。让学生修心养心,提高医德,培养对中医的兴趣,进而有愿意为中医而奋斗的人生抱负。

中医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仅仅是中医能治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大智慧。中医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没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就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也无法真正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董洪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该不该传承下去善生活养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