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男,年生,汉族,重庆籍。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在附一院普外科工作至今。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任九三学社成都市医卫委员会专家顾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外科学组委员三届、国内多家杂志编委,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施行各类肝切除术余例次,发表论文余篇,SCI收录5篇,参编专著15本。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市优秀论文奖10项。年11月获中华医学会肝脏外科学组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何生教授尤擅肝切除手术,完成国内首例肝尾叶切除及国内最早大宗中央型肝癌切除,在国内外首创“B超导向·微波肝段切除”、“正常成人肝静脉肝内侧支吻合的观察”及“TIL治疗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功施行80高龄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大宗胰岛细胞瘤切除及脾切除治疗ITP等。
何生教授文理兼修,专业之外,还被誉为“柳叶刀诗人”,从事诗歌创作40余年,写有两千余首诗作,有约两百余首诗作在《星星》诗刊、《青年作家》、《大河诗刊》、《品文》杂志、《东坡诗刊》、《四川文艺》等多家报刊发表。出版诗集《柳叶刀之歌》、《古韵新声》《柳叶刀镌刻记忆》《剑锋留韵》四部,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第三十四届桃花诗会三等奖、“印象三苏祠”美文美图征集大赛三等奖等,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华西诗社荣誉社长,曾担任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理事。
医者仁心
00:33大年初一的清晨,成都又一次被绚丽的朝霞唤醒,仿佛新生婴儿从大地的怀抱里睁开惺忪的睡眼。何生教授家里的电话铃声又一次欢快地响起来,“我是广学,第二十四次给您拜年……”打电话的是贵州省的肝癌患者李广学,二十四年前何生教授做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从此他每年此时都会打来电话拜年。两位老人在电话里热情而欢喜地对话,常常还会轻轻擦去眼角纵横的热泪……他们是医生与患者,他们成了永远的朋友,他们以这样的方式交流着患者的感恩与医生的牵挂。
何生教授总是被患者深深地铭记,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
一个深秋的*昏,何生教授在火车北站送走母亲后,打算医院,但此时北站的广场上,不仅公交车人满为患根本挤不上去,连出租车也没有一辆是空的。那个年代成都还有三轮车,虽然路途远耗时长,但毕竟比走路方便快捷。何生教授匆匆上了三轮车,医院。快到目的地时,一路上都没说过话的三轮车师傅忽然问了一句:“您是不是何生教授?”何生教授很是惊奇,费力地回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认识这位师傅?——终于到了门口,师傅已经累得大汗淋漓,但他拒绝收钱。何生教授坚持要给,师傅固执地推辞,如是几次后,师傅索性调转车头,一边飞跑而去一边激动地喊道:“何医生,您救过我母亲的命,谢谢您!”何生教授目送着三轮车在暮色里远去,只感到眼眶酸涩热泪涌动,作为一名医生,还有什么比这更让自己感动的呢?
一次,何生教授从手术室走出,口罩上、白大褂上还带着血迹,没来得及去换衣服,就赶紧把手术成功的消息告诉门外的家属。一个高大的中年男子立刻激动地冲过来拥抱他,把头靠在他的肩上,如同孩子般地失声痛哭起来……几个小时之前,医院还在为是否放弃给患者做手术而展开激烈讨论,毕竟这是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太太,心、肺、肝、肾、胰腺的功能全都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不少医生认为,这个手术难度太大,成功的概率太低了。然而,老太太因为晚期直肠癌,已不能大小便,正处于痛苦不堪的境地,一家人眼睁睁看着死亡逼近却束手无策。何生教授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战。”手术风险很大,但还有一线希望,他宁可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救人一命。终于,何生教授把老太太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了!老太太又活过十多个春秋,直到近百岁高龄才与世长辞。她常对子女念叨何生教授的名字,要他们记住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医生,是他给了她晚年的重生。
何生教授从医五十多年,先后做过成千上万次手术,其中主刀施行的肝切除术就有六百多次,在门诊上治好的病人更是不计其数。在路上他常被陌生人一次次热情地握住双手,他们亲切地问候他,感谢他妙手回春。有一次他去巷口买个西瓜,正掏出钱,卖西瓜的商贩却说:“刚才站你旁边的人已经帮你给了。”何生教授根本不认识旁边的人,四下寻找,他已经不见踪影。何生教授带家人去餐馆吃饭,中途常有服务员过来彬彬有礼地说:“刚才那位客人已经为您买单了,还说您救过他。”何生教授环顾餐厅,可那位客人早已离开。
何生教授谈及于此,很动情地说:“他们可能觉得这是小事,但作为医生,我能被患者记住和感激,确实挺自豪的,这又反过来激励我,不断提高医术,去救治更多的病人。”
何生教授于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留校工作一直到现在。他是博士生导师,医院返聘,七十岁生日前一天还在手术室挽救病人。因为年龄大了,身体不如以前,最近十年来,他停止做手术,但一直坚持在门诊坐诊。何生教授在几十年外科生涯里,写下二十多本手术记录,详细地记下患者的情况、每一次手术的具体经过,以及在手术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这些资料见证了他不断反思与总结的从医生涯,也给他的学生,乃至整个医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青年时期的何生,刚走出大学校园,已经开始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年,在绵阳新桥的街子公社,大队长带毕业生下乡进行“四清巡回医疗”,村里一位得了急性喉炎的年轻女病人,三度喉梗阻、已经无法呼吸,情况非常危急。那时还没有现在的先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手术切开喉管。大队长担心刚毕业的医生们没有经验,起初不同意做手术,但病人快死了,家属苦苦哀求,大队长只好勉强同意。何生便和一位同学立刻准备手术。当时条件太差,甚至没有做手术的手套,何生只想着救人要紧,毫不犹豫地用浓碘酒擦手消毒,然后小心翼翼地切开病人喉管,让她咳出痰来,喷涌的鲜血和秽物溅了他一身,但病人立刻呼吸顺畅,化险为夷。全公社的老百姓都沸腾了!他们亲眼见证了年轻而技术精湛的医生把病人从鬼门关抢救过来,便争相说着感谢和赞叹的话。但他们不知道,何生先生的双手因为擦浓碘酒,皮肤被腐蚀,大面积脱皮,很久才恢复过来。
有人曾经告诫何生教授:“做医生,你没有架子不行,别人会看不起你。”何生教授微笑道:“医生要靠实力说话。”有一次,医院的手术室里出了状况,医生给病人切除胆囊时,不小心伤到下腔静脉血管,导致大出血。一个通宵的手术过去,手术包连续换了三次,手术还未结束,病人的情况非常危险。他们慌忙请来几位专家会诊,何生教授也在其中。何生教授因为毫无“架子”,只被安排在更衣室里等待。直到几位同仁去手术室里看了现场后说:“赶快把何生教授请来。”医护人员这才想起更衣室里平易近人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大咖”。何生教授把喷血不止的血管握住,仅仅用了十多分钟就缝住了伤口,止住流血,然后成功地做完手术。医院的医护人员当即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赞叹:“不愧是华西的专家!”
何生教授在紧要时刻拯救患者于危难之中的事件太多,甚至可谓不计其数。
年,何生教授作为四川医学院西昌分院最后一批带教外科医师,医院为西昌二中一位教师患者做长达十四小时的手术,成功切除累及门静脉的胰腺癌。而此前,医院宣布“不治”。
年在渡口市(今攀枝花市)医院,医院宣布“不治”的女性患者幸运地遇见何生教授。何生教授详细地查看了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认为做手术的风险极大,但也有成功救治的可能。何生教授又一次顶着巨大的压力,为患者成功切除长28公分、重达四公斤的肝脏平滑肌肉瘤,及时拯救了患者性命。当时,报纸、广播、电视台都相继报道此事,整个渡口市人民都为此事深深震撼着,那些原本质疑过何生教授的人此时也心悦诚服。
医者仁心。何生教授从来不计个人利害得失,永远把患者的生命置于最高地位,总是以挽救苍生为己任,以治好患者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九三情怀
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青年大厦召开成立大会,“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一直矗立在重庆人民公园内。少年时期的何生常在此游玩,“九三学社”几个字深深地吸引着他,先贤们的进步思想鼓舞着他,也为他后来加入九三学社奠定了基础。
年高考时,何生以均分9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医学院(即后来的华西医大)。这里,不少老师都是九三学社社员,如中国妇产科的先驱者乐以成,著名胸外科专家杨振华。
新中国成立之时,杨振华先生与妻子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从加拿大回国,带回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他们崇高的家国情怀感动了那个时代的医学界。华西老师们兢兢业业地教学,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热忱,无论是精湛的医术还是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都让何生非常敬佩。他希望自己也要和老师们一样,为医学事业的发展竭尽毕生的精力。
何生在求学生涯里还钻研了九三学社医学前辈钱礼教授的专著《腹外科》《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等书,钱礼曾担任温州医学院院长、浙江医科大学院长,有丰富的手术经验,这三本书记录了他平生的医学理论和成就。何生非常佩服钱礼的专业水平,认为书中有很多东西都值得借鉴,经过认真地学习和思考后,他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后来,又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历届学生。
何生教授很仰慕“两弹元勋”邓稼先。邓老也是九三学社社员,一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何生教授曾经多次到邓老所在的核工业部九院为科学家们做体检,也曾在那里为许多人治病。然而,不巧的是,竟然一次也没有遇见过邓老。后来得知邓老因患直肠癌去世,何生教授只感到晴天霹雳,痛惜不已。直肠癌如果发现得早,完全可以通过手术治愈,但作为外科医生的他,多次与邓老近在咫尺,却未能为这位国之精英排忧解难,使得国家和人民痛失栋梁!这是何生教授一直难以释怀的彻骨之痛。
何生教授很赞同王辰说过的两句话:“欲做良医,必修人文”,“人文是照亮人心的烛光”。为此,他投身于医学人文关怀教育,专门开设了一门课程——《医师的职业艺术修养》,医院八年制学生素质教育授课。何生教授温文尔雅,对学生们循循善诱,阐述医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挚爱生命,要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体现医者对患者的尊重与仁爱。医生、护士要能有效地安慰病人,不仅取决于医护人员的爱心,也需要医护人员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品格高尚、气质优雅,可亲可敬、可信赖。医护人员要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善于用病人理解的话语词句进行沟通,并给予合适的社会心理的劝导和鼓励。
与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主委徐玖平合影
参加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庆祝活动诗歌朗诵
他还以个人经历为例,希望华西的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培养兴趣爱好和审美意识。这门课程,何生教授已经讲授十五年,还会继续讲授下去,一届又一届的华西学生在他的课程感染下,成了优秀的医生。学生们对何生教授评价很高,何生教授却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本职工作,且都是源自九三学社先贤们的光辉事迹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
参加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医卫工作委员会会议
到郫都区参加义诊活动
医院较远的地方,常有老百姓说找专家看病是“一号难求”。何生教授和华西支社的专家们,秉承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到郫都区、德阳的中江等地开展义诊活动,悬壶济世、为民众解忧。何生教授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蔼亲切地态度,给各地患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笔耕不辍
何生教授是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也享有“柳叶刀诗人”的美誉。几十年的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古体诗、新诗共两千多首,这些诗歌都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其中有几百首在《星星》诗刊、《青年作家》、《四川文艺》等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他还出版了《古韵心声》《剑锋留韵》《柳叶刀之歌》《柳叶刀镌刻记忆》等四部诗集。
何生教授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阅读巴金先生的作品。他与巴金之间还有一段小故事,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年的重庆,小街巷里到处有商贩摆地摊卖书。童年的何生每到放学后总会在书摊前流连忘返,他多么喜欢那些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本啊,那一本本薄薄的书页里仿佛藏着巨大的宝库,年少的他总希望一探究竟。一旦遇到巴金的书,他更希望能够买回去慢慢品读。那天,他向妈妈要了三毛钱,想买一本巴金的著作《憩园》,然而,卖书的商贩坚持说五毛钱才卖。何生很沮丧,要知道三毛钱已经是一家人一天的菜钱了,到哪里还能再找两毛钱呢。此时,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叔叔路过,他慈爱地拍了拍小何生的肩膀对商贩说:“小孩子爱读书应该鼓励啊。”说着就掏出五毛钱买下《憩园》,递给何生后转身走了。何生非常惊讶,没想到能遇上这么好心的叔叔。他欢欢喜喜地捧着《憩园》,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几乎忘记了一切。第二天,他把买书的过程告诉了老师和同学,大家都很惊奇。后来校长也知道了,还把这件事写在给巴金的信中。令大家更吃惊的是,不久巴金先生竟然回信说:希望何生小朋友多读我现在的作品。巴金先生还寄了一本散文集《大欢乐的日子》送给他。小伙伴们非常羡慕何生,老师们也多次鼓励何生多读书,像巴金先生一样写出好文章。
何生非常振奋,比以前更勤奋地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尤其擅长写作文,还自发地写诗,翻译外国经典诗作。
在选择高考志愿的时候,何生十分纠结,他喜欢文学,但当时人们更看重理科,他想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便也萌发了先医后文的想法。
然而,何生走上医学道路后,非常热爱医学事业,根本不舍得放弃。学习和工作任务很重,写作虽然会占据很多时间,但他从未放弃在文学上的钻研和创作,他常常在救死扶伤之余,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手术是一首悲壮的诗”是何生教授诗集里非常著名的一句,诗句在华西师生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很多人都吟诵过。著名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人从自己的专业中汲取灵感,从擅长的东西中挖掘素材,这样写出来的诗才具有个性和辨识度。”用这话来形容何生教授的诗歌太合适不过。何生教授在诗歌里写医生的日常生活,写手术,写病人,对生命充满敬畏,让阅读者充满力量,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诗人聚会纪念
医院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出版诗集的医生,也是第一位成为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的医生。
八十高龄的何生教授仍然热爱学习,每天会读医学书籍,他在医学界已经享有盛名,但他总是说,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有提高的空间。我们知道,这是他一贯保持的谦逊风格,也是他务实、求精的工作态度。他还喜欢钻研《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古代文学典籍,并从中吸取营养,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何生教授对九三学社组织非常热爱,每次组织生活都会积极参加,并且在现场即兴作诗一首。二零一八年,何生教授在一次组织活动中写下一首《贺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的诗:
皇皇盛事忆当年,沧桑巨变喜空前。
肝胆相照创共和,同舟共济换新天。
祥风吉雨好筑梦,新宪初心谱新篇。
全民砥砺齐奋进,中华神舟挂云帆。
诗歌热情洋溢,在场的社友十分振奋。
何生教授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完成一本《华西轶事》,讲述华西医大先贤们的感人故事,他还告诉我们:“前辈们的事迹总是带给人一种力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何生教授一手拿手术刀治愈沉疴,一手握写诗的笔抒发诗心文胆,就是我们的榜样。
何生夫妇
(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