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就业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也时刻让*中央放在心头。在“统招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中央、国务院始终科学研判,把握规律,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从*策性就业渠道和市场化就业渠道两方面入手,通过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募规模,加大对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清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取消城市落户限制等要求,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乘着*策利好的“东风”,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们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扎根西部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有一位年轻的80后干部活跃在基层,成为地方*坛的新鲜力量,他就是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胡大伟。胡大伟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秉承一颗赤子之心,踏上了南下广西的征程,曾在脱贫攻坚战期间担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委副书记、镇长。“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只有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才不辜负自己生逢其时的青春”,胡大伟说。从年4月到今年4月,整整六年时光,胡大伟主动请缨赴精准脱贫一线锻炼成长。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水源镇积极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夯实产业基础,并通过龙头企业反哺和打造农业示范区等方式打牢村集体经济基础,有效发展了特色农业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胡大伟始终坚信,基层是大熔炉,是大考场,是大舞台,不管现在还是未来,他将始终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做老百姓心中的自家人。
在*中央、国务院的就业*策中,组织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始终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不断扩大,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国家亟需人才的地区、行业、岗位工作。在高校的校园中走出了许多像“胡大伟”一样的大学生们,他们心怀家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去,到基层、西部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响应国家号召,与祖国共成长
“走出学生身份,我迅速地转变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丹心计划’成员的身份,不但是鞭策我们担当使命的奋进动力,也成为我们服务基层最大的倚靠与力量源泉。”正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进行培养的史雨宸说。由于地方紧缺中医药人才,史雨宸到院后便身兼数职迅速成长,现任学院中医学专业教师、团委副书记、班主任。“我的丹心计划同学,硕士期间科研经历丰富的莫岩君在这里参与制定了多项课题管理制度,申报了两项院级科研课题;中医气功学专业的王莹在授课之余还为学院教职工教授八段锦和意守、站桩功法。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的学生标准化病人实训模式带入课堂,帮助傣医学专业学子们解决怯于医患沟通的问题;将北中医学生学术联盟的建设经验,用于指导成立学院首个学术类社团。”
史雨宸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硕士毕业后,他成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丹心计划”,赴基层参与实践。尽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但史雨宸和他的同学们却丝毫不敢疲惫,“成长”和“自信”是他们在基层工作半年多以来提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
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城乡居民健康问题的“一线哨所”,是现有医疗卫生体系中最小治理单元,也是基层疫情防控的前线堡垒。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全程参与、疗效显著,再次彰显出传统中医药学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但与此同时,疫情的大面积爆发暴露出的我国现有基层医疗体系的诸多短板,如专业人才结构不平衡、全科专业人才匮乏、医护人员基础诊护能力不足等问题,集中凸显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的巨大缺口。
*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及今年*府工作报告都对中医药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多项内容都聚焦推动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
作为京畿医学强校、中医药首善学府,如何服务向基层输送高品质医药人才,带动地区发展一直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不断思考的问题。年学校“丹心计划”工程,即优秀硕士毕业生赴基层实践后推荐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机制应运而生。“这是学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兜底基层医疗服务的破题之举,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创新之举。”校长徐安龙表示。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言,一批高素质专业型医疗人才落地开花,将有效引导卫生健康人才向基层流动,为缓解基层医疗高端人才供给之急“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针对长期以来中医专业毕业生中存在诸如就业压力大、临床技能实战短板等供给侧难题,“丹心计划”把脉问诊,从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就业去向分布、人才课程体系等方向提供了解决方案,提出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临床专才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才选拔路径,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探索。
去年6月以来,首批名优秀毕业生奔赴北京、云南、陕西等省市的30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实践。“中医有我,我怀丹心;秉志躬行,中医复兴”,丹心学子们带着真诚的誓言,奔赴遍布全国的培养基地。
“接地气才能真正提高自己。通过基层社区义诊,我直接接触了广阔而真实的基层居民求医现状,让我多了一份共情,少了一份迷茫。”医院工作的王海芳说。
就职于北京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医生彭超,在短短半年的基层实践中,已经收获多面锦旗和多封感谢信。一名癌症患者经过彭超认真的治疗,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在两个月的治疗中,我体验到彭超医生的精湛医术,认真的工作态度。她的言行诠释着这位90后年轻医生的职业操守和医风医德……”。患者为彭超写下了长达千字的手写感谢信。
王琦院士在“丹心计划”学生赴基层誓师动员大会上指出:“丹心就是红心,是称职之心。我们做中医的,只有怀着这颗丹心到*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走向基层、服务百姓,才能促使我们成为时代和百姓需要的医生。”
“敢于世上开放眼,不向人间皱浪眉”,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工作复杂多样,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都考验着在基层工作的青年人。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选择从基层做起,吸收养分,得到历练,必将成为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
科创引领,传承红色基因
经过多年的不断推广,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升级”。囊括了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重要*策引领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自年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学科专家、博士生导师,80后青年骨干教师刘永刚教授,始终致力于科智助力沂蒙老区人民。作为柘木研究和产业开发专业团队成员,他长期坚持对口支援、服务沂蒙,帮扶当地柘木产业发展。“当时从事柘木研究的起点就是为了帮助当地的柘木种植合作社取得柘木饮片批号,拓展柘木市场,帮扶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刘永刚说,“沂水县组织部跟我取得联系,希望我能够协助科技扶贫工作”。作为学校第七批援疆干部的他,心里始终装着科智扶贫的梦。
沂蒙老区具有“天然药库”之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中药材产业也具备一定历史和规模。柘木,作为我国历史上名贵木材,素有“南檀北柘”之称,同时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及保健价值。但在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缺乏技术指导、标准化基地建设缓慢等诸多问题。刘永刚教授充分发挥自身学科背景,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优质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五年来多次往返临沂市沂水县,实地看、亲手教、传帮带,帮扶当地柘木研发中心推进柘木产业现代化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专业优势,将科技力量写在沂蒙大地上。今年,刘教授将有5位硕士、博士学生走向职场。“我一直跟学生们说,鼓励他们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使命重担在肩,实干铸就伟业。不论是80后博导教授,或是年轻基层干部,再或是90后中医毕业生,中流击水,奋起勃发。这群奋斗在基层,扎根在人民之间的“奋楫者”,站在时代的高地,仰望星辰,脚踏实地,他们在*的领导下,怀揣中国崛起之梦,以理想信念为支撑,练就过硬本领,在青春的奋斗中书写更灿烂的明天。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