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包括西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要想对中国固有文化进行寻根,从汉画像砖就可以看出汉文化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吸引了文物界、考古界、艺术界,也吸引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民族、天文、建筑、酿造等学科的学者和专业人士的重视。
汉画像砖的作用与形成
画像砖,是中国汉代的一种有浅浮雕或阴线画像的砖,多用于墓室建筑。
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兴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其中,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流行较早,明清时期随着画像砖的出土而流入民间,至清代晚期,已有收藏家对其进行著录。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画像砖有了大量的出土,也为我国考古工作增添了新的色彩。
出土地点大多围绕着河南、四川、山东、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其中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的画像砖数量最多,而且较为完整。
河南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禹县等十余个市县,其时代分别属西汉至东汉晚期及南北朝时期。
而四川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一带,其中以成都、新繁、新都、广汉、德阳等市县数量最多,其时代多为东汉时期。
汉画像砖表现内容及艺术特征
画像砖作为一种艺术体裁,与当时的社会*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可分为:
表现经济生活和生产劳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如耕种、收获、渔猎、采莲、桑园、井盐生产、集市交易及酿造、舂米等。
炫耀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包括身份、经历、宅院及享乐生活等,如车骑出行、楼阁宫阙、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尊贤养老、讲经授学等。在南朝时期还出现了表现当时文人生活习俗的画像砖。
历史故事。如泗水取鼎、荆轲刺秦、二桃杀三士、狗咬赵盾等。
神话传说与神异动物。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乘龙、仙人六博,以及青龙、白虎、朱雀、双凤、三足乌与九尾狐等,在南朝时期还出现了供养飞天、伎乐天人等佛教艺术题材内容的画像砖。
表现动植物形象及图案。如猛虎、奔鹿、骏马、飞鹰、鸣鹤及牛、猪、鱼、龟、梅、树等。
表现纹理图案。如波浪纹、云勾纹、云雷纹、百乳纹、钱币纹及各种几何纹样,以及动植物与几何图形结合的纹样,如双龙菱形纹、兽面纹、鹿菱形纹、大菱形纹、飞鸿菱形纹、柿蒂纹等。
如在河南洛阳出土的画像砖中,多以武士、骏马、虎、鹿、飞禽及狩猎为主,而在河南郑州、禹县一带出土的画像砖则主要以乐舞、车骑出行、狩猎、宫阙及神话传说和各种动物为主要表现内容。
在四川成都等地出土的画像砖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居多,如收获、采莲、桑园、狩猎和井盐生产等劳动场面。以上所举的三个地区出土的画像砖均说明,画像砖的生产和应用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的。
汉画像砖制作工艺
有关画像砖的制作工艺,可分为:1.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2.待半干后去掉木模。3.用刻有图像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4.将印制好图像、图案的泥坯在火窑中烧制。5.待烧制完毕晾干后,画像砖即完成。
画像砖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之分,其中空心画像砖形体较大,呈长方形。画像砖的形制也因产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河南出土的画像砖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1.大型空心砖高16—52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
2.实心大砖高20—25厘米,宽60—80厘米,厚6厘米左右。
3.实心小砖高13厘米,宽43厘米,厚6厘米左右。
而在四川出土的画像砖多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砖,和高26厘米,宽46厘米左右的长方形砖。
画像砖在墓室内的排序也是有讲究的。如四川一带画像砖在墓室内的排序一般分为:墓门处置门阙,依次向内排序的内容为:
1.车骑出行。
2.生产劳动。
3.墓主人的生前活动。
4.室内寝具。
5.后院花楼。
而有关表现神话传说等内容的画像砖,一般被安排在后宫及侧室的后壁偏高处。这也表明墓主人是将生产劳动获得丰收为第一首要,而作为精神追求的神话传说则是在满足物质生活之后才有的。
画像砖的工艺手法多为印模压印法,部分图像是刻画出来的,其中某些较大的砖面上的图像,是由几个印模依次排列并多次压印才成型的,这样的画像砖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如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大型空心画像砖,以及部分画像砖上的图案纹饰,就是采用多次印模依次排列压印完成的。
也有一种将多种不同图像内容的印模,按一定的构图方式,压印在砖面上的。如河南郑州出土的一块有斗鸡、羽人乘龙等内容的画像砖,就是采用此种手法。而大量的中小型画像砖则是一模一图压印而成的。
由于模印图像的线条,形体块面凹凸加工手法的不同,其表现手法也呈现多样性,依其图像形体的构成形式,一般可分为:
1.阴线刻与阳线刻。此类画像砖上的图像线条呈凹凸两种形态,线条简练流畅,黑白布置恰当,形象概括生动。
2.浅浮雕。这种画像砖线面结合,在物象的大的体面上配以线条,以加强主题的表达和动态的刻画。
3.高浮雕。这种画像砖的图像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一定的空间感。
另外,在一些地区出土的画像砖上带有颜色,表明当时的制作者已经懂得了借助色彩来表现主题。
画像砖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不以对物象刻画的细微为取向,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的准确。其作品造型简练、生动,部分图像中的形象因主题内容与要求而有一定的夸张色彩。
风格雄健朴拙,博大浑厚,富有时代和地域特征。除此,还有的画像砖上的图像呈剪影式,以大的块面和简练的线条,使物象的运动感得到加强,简洁或重复的图像以及部分充满图像内容的构图处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生动地表现了图像的主题内容,并体现出作品的神韵。
建筑人物
车马出行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它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徐州是我国四个汉画像石集中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汉画像石墓20余座,通过普查共征集零散汉画像石多块,已建立汉画像石艺术馆。
汉画像石题材广博、内容丰富,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有车马出行、对博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反映神话故事的内容有伏羲、女娲、炎帝、*帝、东王公、西王母、日中金乌、月中玉兔等,表示祥瑞吉祥的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九尾狐、二龙穿璧、十字穿环等。又有牛耕图、纺织图、九仕图、迎宾图、百戏图及八米长卷押囚图,堪称艺术珍品。
这些汉画像石雕刻浑然有力、画风质朴简洁。雕刻技法有阴线刻、浅浮雕两种。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
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构图紧密、夸张得体、以形传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人物
冲狭
比武:两面刻画,正面刻二人比武,一人手持长戟向另一人刺去,另一人战败落荒而逃。右边一人手举环首刀坐于榻上,前面有三人向其跪拜。
祥禽瑞兽
九头兽
东王公
东王公、孔子问诗
异兽、人物、建鼓
秦王征战、拜谒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