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薛钜夫如何理解中医与学习中医
TUhjnbcbe - 2021/6/3 19:36:00

我是学中医的,我要讲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医学问博大精深,它不仅涉及到医,也涉及到天文、地理、*事、*治等领域。中医的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古人说“医乃仁术,岂小补哉?”“仁”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济世济国,还有优秀和全面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看病。

明朝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中医“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意思就是说中医是个大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了解中医。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什么叫整体观念?我在这里要讲一个小故事,三国时诸葛亮问鲁肃什么是将?鲁肃说将就是统兵的。诸葛亮又问什么是兵?鲁肃说我们的士兵就是兵。然后鲁肃不解地问那你说什么是兵?诸葛亮笑着说一个高明的将领,不仅要把自己手下的兵看作兵,更要把敌人的兵也看作自己的兵,甚至地理位置、山川、河流都是你的兵。其实中医治病也是这个道理。

中医看病首先要强调“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比如说一年有12个月,天。而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有12条经脉,个穴位,和自然界是相对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的身上也有具体的体现,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脉在四季是有不同变化的。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同时也显示出体内的生机经过冬天的储藏有一种蓄发之势;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如果你说你摸自己的脉感觉和我说的不一样,医院检查一下了。

中医还特别讲究四时、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十二时辰。一天之中有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即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称为子时,依次排列到亥时。这和中医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当中有一个针法叫“子午流注”,把12个时辰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应起来。比如说一个病人他每天晚上23点就开始发烧,晚23点属于子时,子时和人体脏腑中的胆相对应。中医说“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凌晨3-5点寅时归肺,到了卯时5-7点归大肠,等等依次类推。

有人问你说这话有根据的吗?在此,我用一个病人实例来说明。医院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发病很奇怪,每天下午5点的时候开始发烧,晚11点时发烧最厉害,可以达到40.5度,凌晨1点以后体温就逐渐下降,而一天中的其它时间却不发烧。医院该检查的手段都用过了,也查不出来问题。没办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用药之后病人的症状依旧,还是等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退烧。这样大概持续了有一个月左右。于是,那个大夫没办法了,建议病人去找中医试试。通过朋友介绍,这个病人就找到了我,让我给看看。中医学有一个药方叫青蒿鳖甲汤,方解中说“夜热早凉青蒿鳖甲汤主之”我就按这个药方给病人开了三付药。一付药后,当天晚上这个病人就没发烧,我特别高兴,回家就和我父亲说“我治了个病人,治的特漂亮”父亲就问我用的什么方子,我说用的青蒿鳖甲汤。父亲又问我病人出汗吗?加了什么药、给了几付药?我说出汗,加了生石膏,总共开了三付药,病人吃了一付就好了,剩下两付还没吃呢。父亲说剩下的两付药就不要让病人吃了,再吃这个病就难治了。我听了之后很不服气,因为当时我看了十几年病了,难道连一个发烧我还治不好?就问父亲再吃病人会怎么样。父亲回答说这个病人现在不用给药了,近期他也不会再发烧了,可是到春分那天卯时他还会开始发烧。那时候你再给他吃这张方子就不会那么灵了。我想有那么神吗,我也没听父亲的,还是让病人把剩下的两剂药吃了。结果到了第二年春分的第二天,这个病人给我打电话,说薛大夫你还得给我看看,我又发烧了,而且发烧改时候了。原来是下午5点开始烧,现在是晚上10点开始发烧,到了凌晨2点烧就退了。等到凌晨3点又开始烧,一天烧两次。我想还真让我父亲给说中了,但我对病人说我先给你开以前那个青蒿鳖甲汤,你吃着试试。结果病人吃了药以后烧不退。我就去向父亲请教,父亲说为什么我告诉你这个药再吃就不灵了,还能告诉你病人再次发病的具体时间,是因为本来这张方子鳖甲领入,青蒿引出,是有出有入,可是你一加石膏后,药性太寒,结果把邪热给关在病人体内出不来了。还是那个方子,用两付药,你加2克麻*,只能加2克,起发汗开门的作用,中医叫“开鬼门”且这个麻*还得先煎去沫。这次我真听父亲的话了,就按他说的给病人开了药,这个病人吃药之后烧马上就退了。我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开方,父亲说这个病人晚上17点开始发烧,晚17点属于酉时,归肾脏。而夜里23点到凌晨1点烧到最高,是因为这个时刻是子时,属胆。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肾脏属水,胆腑属木,水能涵木。当肾脏有热时必然要耗伤水液,水液不足就不能去濡养属木的胆腑。属木的胆脏长期得不到属水的肾脏的滋润濡养,从而病发热象。青蒿鳖甲汤是治疗温病发热的方子,在温病特点不同的时候,方药的加减变化非常重要。你急于贪功,加用生石膏发挥其退热的功效。用这么凉的药,病人吃完药后一定会闹肚子,第二次发烧是在卯时,卯时属大肠,就是因为你的药用所致。为什么用麻*,是因为麻*有三大功效:发汗、平喘、利尿,可以把病人原来蕴于体内的热邪放出来,即驱邪要给邪以出路。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开门缉盗,当你把门打开的时候,小偷急于跑出来,这时候你再把小偷捉住。可如果你关上门抓小偷,他可能在你屋里破坏东西。所以说开门缉盗比闭门缉盗要高明的多,中医常常讲的是这种取类比相的思维。所以说我们学中医,如果学的很浅,就只会对症治疗,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往往导致疗效很差。

刚才我讲的是“天人合一”现在讲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在看病时看的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一个病。同样是感冒的病人,可能有的人发烧38度,有的人就不发烧;有的人发烧出汗,有的人发烧不出汗。即使是同一个病人在一年四季当中患的感冒也各不相同。另外我们在诊病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如何,他的工作环境如何,他的心情如何,他的患病时间等因素。这些方面都需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和病人取得沟通。前一段时间,我和医院会诊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肝硬化腹水,肝脏的功能已经受到破坏了,医院准备给这个病人进行肝脏移植。可是这个病人持续高热,大概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用药也不起作用,没法进行手术,于是院方说请中医来会诊。我们到了以后,主治大夫介绍这个病人可能是哪个地方的炎症,可能是什么菌引起的,以及他们采取的诊治方法和效果如何。但是在整个讨论的过程当中,没有提到有病的是谁,是什么性格,从事的什么工作等问题。我们中医怎么看这样一个病人呢?这是一个患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从事的是教育工作,职位很高。每天除了学校的领导工作之外,还要带博士生,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家中的事情。当这个病人患病以后,对自己的事业比较担心,思想负担比较重,晚上睡眠不好。同样由于思想负担问题,白天的饮食也不大好。总之,病人吃饭、睡觉怎么样,情绪怎么样,有没有压力等个人情况都是中医看病必须要考虑到的。所以说中医看病是看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一个人的病。中医的“整体观念”不仅体现在诊断上,在用药方面也是如此,哪些药是驱邪的,哪些是扶正的,哪些是调节机能平衡的等等,都极有法度,要有整体的考虑。即使在一个简单的方子中,也特别讲究“君、臣、佐、使”的层次关系,并且每种药的用量都有一定的比例。大家都知道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用药如用兵,临证如临阵”他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根据病人患病的轻重,来设定药方中配伍关系和用量比例。并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在治疗用药上有七解三清,六解四清……。有人说中医不量化,我觉得不对。中医非常量化,而且量化很严格。

此外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对中国大文化有了解。这里包括天文、地理、*事、科技、文化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三国演义》上是这么描述的“十一月二十,甲子,东风起”。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那到底这东风是不是借来的呢?当然不是,诸葛亮是懂天文的,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刮风。有人说了,这是故事,当不得真。大约早于诸葛亮借东风故事的二十年,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张仲景写过一本《伤寒杂病论》,在书中有一段话“冬至后,甲子日,夜半少阳起”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观察一下冬至以后甲子日晚上12点是不是刮东风。我真地观察过,虽说没刮那么大的风,但一定要刮东风。为什么呢?因为冬至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已经接近春天了,在位为东,在脏为肝,在相为风,所以那天是一定要刮东南风的。大家都是学科学的,知道这么大的宇宙,它的运行一定是有其规律的。*事上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说粮草在*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治理国家上粮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医的术语中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把胃看得很重要,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个病人,不管病有多重,只要他还有食欲,这个病治疗起来就要轻松得多。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病很轻,要是一个月不吃饭也受不了。所以说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中医的“整体观念”还可以在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年的时候我去北大医学部,听一个EMBA的课程讲企业管理。有一个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他的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和市场。他给下面的听众提了个问题,问你们谁知道企业是以几年为一个变化周期吗?我就举手了,我说5年。老师说是5年,那你能讲一下为什么是5年吗?我说这很好讲啊,中医的五行学说对此类现象有一个概括—“生长壮老已”当企业制订一个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产品也好,企业经营方向也好,皆是如此。同学们将来接触企业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是不是5年,也可能是6年,但是它不会脱离这个规律。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它既不是五种,也不是五个。“行”这个字是运动的,是变化的,五行是五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中医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没有它不能概括的。所以说中医学的理论还可以运用于现代的科技,用于治国。我们运用中医理论去分析世上的事物,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古人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大家知道良相是治理国家的,良医是给人看病的,这句话就是说治理国家和治病有相同的道理。为良相,使国家昌盛,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自然会努力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当医生也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人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努力的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这里面有很强的辨证和因果关系。在古代时,有很多人既为良相,又为良医。如汉代张仲景,就是长沙太守。当时民间流行瘟疫,各地的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结果死人很多。张仲景很着急,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后在诊治众多病人的基础上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古人称之为“医圣”宋朝的范仲淹,官居宰相“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句话就是他说的。所以说为人不可以不知医,知医很重要。最少你知道一点医学知识对你自己和你家人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有人不想从医,认为自己年龄很大了,没必要去专门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在此,我想讲几个例子。

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小的时候总是生病,治病时又遇到了庸医,把家里的钱花完了病也没治好。于是他精研医道,到60岁时写出了一部巨著《备急千金药方》。他到了90岁的时候才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还不全面,于是又写了一本医书叫《千金翼方》。我不知道他学医时是如何注重健康养生之道的,我只知道他活了岁。所以说学医真的很有好处,我希望大家多看些医书。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活的时间最长的是谁吗?是乾隆,寿活89岁。史料记载乾隆不仅知医,而且会用药,一生中用药量比较大的是龟龄集,这种药是强壮男性身体用的。乾隆能针对自己的身体去设计适合自己使用的药物,主宰自己的健康,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两个例子都是古代的,我再说一个现代的例子: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家,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得了肺结核,当时这个病是很重的俗称“肺痨”。因为当时看病诊金、药费都很贵,他看不起。不得已只好自己看医书,买了一本书叫《祝选施今墨医案》是祝谌予教授根据其师施今墨先生的诊治经验整理出版的。当时在中医的著作中很少能看到肺结核的诊断,而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采用西医病名和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医书。这个病人就是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治疗,最后痊愈了。于是他弃文从医,后来成为很著名的中医。他在文革期间曾去河南搞巡回医疗,当时有个学西医的朋友想出他个难看,就说让他给看一个肺结核的病人。这个病人30多岁,男性,从西医检查的角度来说病灶已经消失了,正在全面恢复之中。他给病人摸脉之后就说这个病人得赶紧用药调理调理,并且还得配合现代医学检查。学西医的朋友就说,我们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个病人不用再治疗了,拿出X光片说你看结核病灶已经痊愈了。老大夫说,我和你们的看法还有些不同,这个病人到春天时可能有危险,大约春分之前惊蛰时候开始发烧,到时可能用什么药烧都退不下去。学西医的朋友当然不信了,取笑这个老中医说的“太玄了”。老中医说我再告诉你个更玄的,我能告诉你这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他在春分这天的卯时必然吐血而亡。后来,这个病人得病情发展情况还真的和这位老中医说得一摸一样,于惊蛰时发烧,春分时吐血而亡。

以上我讲的是知医,其实我对中医的学习也很浅薄,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文化也是知之甚浅。以后大家有时间,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探讨。下面我来讲学医。现在学医应该说有几种途径,主要的途径就是上中医的大学,受学院教育。还有就是师承教育。前一段一个朋友问我:到底学习中医是“批量”生产的好,还是师承教育的好呢?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批量”教育实际上就是学院教育。我认为不能说谁比谁好,他们应该各有短长。院校教育有院校教育的长处,师承教育有师承教育的特点。我先来讲讲学院教育的特点。第一、学院教育非常系统。课程的设制都是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第二,学院教育非常全面。大家知道,中医的学派很多,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一个老师的学问再全面,仍然有他的局限性。学院教育就不然,每一科都是由造诣较深的老师来讲授,使同学们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博采众长了,这样同学们对中医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学院教育非常规范。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场所,是按照现代正规大学教育方法,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经过几代中医教育家和学者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历经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与修正,使古老中医与现代教育逐渐紧密结合,让现代青年更规范系统地学习中医。这是我所认知的学院教育的好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认为师承教育应该作为学院教育的继续和补充,甚至可以说让你从书本走向临床,然后从临床再上升到更高的理论。概括起来,师承教育的特点是“接着学,快”“在临床中学,深”“重复着学,准”“变化着学,活”。我认为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照着学,人家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样失于变化,当你以僵硬的思维运用到临床时就不大好使。另一种是接着学,在学院教育时是照着书本学,等到了师承教育就是接着学。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应该说每个时代都有创新和完善,师承教育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所谓接着学,快。学生通过师承阶段,可以很快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比较熟练的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所谓在临床中学,深。是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得到深入的、有机的结合于一起,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所谓重复的学,准。是指在师承过程中,通过临床反复的锤炼和揣摩,能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比较熟练地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缓急主次。所谓变化着学,活。是指在临床上,老师的圆机活法可以让我们学到好多在理论上所未涉及的问题。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在随师过程中的例子,有一次我跟刘渡舟教授侍诊,来了一个女病人,42岁,得的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人是由两个人搀着进来的,脸烧的很红,腿不能走路。一看两个膝盖又红又肿,手一摸还很烫。于是刘老就问她你小便怎样?病人说小便很困难,便时又热又烫又*,从发烧到现在有一个星期小便都很少。于是刘老开了一个方子叫五苓散,这是张利水渗湿的方子。又加了3克羌活,一共六味药,对病人说你吃完药烧就退了。病人说那我这个腿疼怎么办?您能不能先给我止止疼啊,发烧我还能忍,腿疼我忍不了。刘老说你只要能小便了,烧退了,腿疼也就好了。当时我想这张小方能有效吗?结果到第7天的时候,这个病人笑着走进来了,说“刘老您这个药神了,我都好了”这个方里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3克羌活,羌活一般常用于治上半身风湿病,而病人是下半身风湿病,为什么用治上半身的药来治下半身的病呢?我不明白,就去向刘老请教。刘老说我用这个五苓散是利水的,水是从下走的,如果你还用治下半身的药去引动它,水一定放不出来。用羌活就好比在茶壶上打个眼,下面的水就流出来了。我一听,觉得真妙啊,原来中医是这么看病的。这里面蕴藏着很多哲学的东西,也蕴藏着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在书本上学,那你治这个病肯定是用独活而不是羌活。

我再举一个例子,糖尿病这个病名是西医的称谓,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近几年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发展得很快,在60年代10个糖尿病人中得有9个人眼睛失明,致盲率很高。而根据年的统计,现在糖尿病人致盲率不到50%,这就说明了糖尿病治疗的发展。当然这里面有现代医学的成绩,中医对此也有很大的贡献。如施今墨先生在治糖尿病时用药和别人不同。他首先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疗效非常好。其“补益脾气”这个治疗方法就丰富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且创出了两组对药。这两组对药在中医方面能够讲得通,中医认为糖尿病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而现代医学通过药理研究发现这些药确实具有降血糖作用,在西医方面也能讲得通。一个方子在中西医都能够讲得通,这应该说是施今墨先生的一大创举。如果说我们没有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不在了,这个方子也就失传了。就是因为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祝谌予教授在继承施今墨先生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全国首次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是相联系的,为什么得了糖尿病容易引发这些病呢?因为这些病都跟血液循环有关系。祝老在治疗糖尿病中发现,通过现代医学的血流变学检查出血的粘度是偏高的。通过中医的望诊,可以看到舌下静脉是黑紫的,这是血瘀的表现。糖尿病有很多外周血管病变的迹象,比如手指末端是麻木的,这就是血液循环不好的表现。于是祝老创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我们是跟着祝老学医的,就继承了施今墨先生和祝老两代人的经验。通过在临床的体会,觉得老师的方法很好用。但是我们在长期治疗糖尿病当中,在老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比如说现在有一个问题,有人问糖尿病你能治好吗?能除根吗?我们认为有些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不能除根。

这么说是不是同学们觉得矛盾啊?现在我想跟大家提一个问题,感冒这个病简单不简单?可能在疾病里面,它是比较容易治好的。甚至有的感冒不用吃药,喝点姜糖水,吃点粥就好了。感冒和糖尿病相比治疗起来要简单的多,但是感冒能除根吗?我相信没有一个大夫能说治好感冒后病人一辈子不再得。由此可知,连感冒都不能除根,又何况是糖尿病呢?那么糖尿病是终身病吗?医院治疗糖尿病有18年了,经过随访调查,许多病人已经停药了,定期化验血尿糖都正常,更没有并发症。其中最长的已经停药十三年了。这些病例说明了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临床中把糖尿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糖尿病的早期或者说在糖尿病的倾向阶段。什么是倾向阶段?就是说这个病人有多吃、多喝、多尿症状,但空腹血糖不高,一查餐后血糖高了。或者说这个人已经得了糖尿病了,但没有因为糖尿病引起别的并发症。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功能代偿期,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上以脏腑功能失调为特点,这一类的糖尿病人大多可以治好;糖尿病进入第二个阶段称为功能失代偿期,这一阶段患者不仅有糖尿病,还出现并发症了。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气虚血瘀或燥热入血为主,临床上已出现脏腑器质性病理变化。此类病人在治疗上,既能做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并且让病人现有的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类的病人大多需要坚持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糖尿病能够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称为功能衰竭期。比如这个病人已经并发尿毒症了,或已经并发冠心病心梗了等等,此时中医辨证以阴阳两虚为主,医生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做到带病延年,减少痛苦。总的说起来,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各具优势,可以作为学医的不同阶段,应该取长补短,而不要相互排斥。

以上是我对学医的看法。下面我想讲一讲行医。通过多年的总结,我认为要想当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要掌握行医的三个要素:医德、医技、医患关系。做一名好医生,高尚的医德至关重要。医德内容很丰富,涉及到言谈举止。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出为医者必须有医德。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段话是说作为医生,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对待病人要诚心诚意,尊重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保护病人的隐私。此外,还要尊重同道,对同行的失败不加抨击,对同行的成功经验能虚心学习。当年施今墨先生看病时,有一个病人经施老治疗痊愈后,说“我的病曾在某医生处治疗一个多月,未见好转,吃您的药三付就好了”施老说:“这是你的病该好了,因为人家已经把你的病快要治好了,你又来找我。是那个大夫为我打了很好的基础,我才可能这么快治好你的病”等病人走后,施老对学生说“我们当医生的,要尊重同行,即使前一个医生真的治错了,那也是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使我们少走了弯路”这是多么高尚的医德啊。

第二个要素是医技。作为一个医生必需医术精湛,所谓名医治病,庸医杀人。精湛医术是怎样来的呢?一方面要下苦功夫,悉心体悟;另一方面要勤于实践,积累总结。诊疗技术的提高,关键在于临床实践。正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还要虚怀若谷,向同行学习。清初名医叶天士,一生拜了十七个老师,不断学习且勤于实践,自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温病学派的一大宗师。行医的第三个要素是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既是医德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诊病疗效的重要保障。搞好医患关系,应是从医者的必修功课,能与患者形成默契统一体,是治好病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医生认为,你求我看病,必须得听我的。我的理解是患者找你看病,不是求你,而是信任你,把你当成最可信任的朋友,连生命都交给你了,还有比这更忠诚的朋友吗?所以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珍惜患者朋友给我们的机会。在治病时,有很多情况是病人了解而医生不了解的,比如患者对某药过敏,病人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此外,还要修练功夫之外的功夫。我刚才在前面已经讲了,诸如病人的情绪、心理、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居住环境、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等,都是医生在治病时要考虑的。也就是要了解有病的人,才能提高疗效。

医生应对患者尊重负责,了解体贴,同情关怀,对个人健康给予保密等。患者对医生应该信任,配合医生,支持医生等,这样的医患关系是最理想的。

我给北大的学生们讲课,他们问中医、西医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夏天买西瓜,想买一个好瓜,你把那瓜拿起来,不管你会不会,拍一拍,听一听,看看样子,看什么呢?对瓜望、闻、问、切。对不对?我说如果一个很有经验的老瓜农,都不用拍,他一看,他就告诉你,这瓜是生的,那瓜是熟的,为什么?观其象,知其数。西医怎么办,要不就切开观看,要不就从根那儿抽点水,从上面抽点水,再从中间抽点水,到实验室化验一下。然后告诉你,这是熟的,这是甜的。你要问他是沙瓤还是肉瓤,那得用X线照一照。老瓜农不用,他把瓜的产地弄明白,把今年的气候弄明白,就敢告诉你,这瓜就是沙瓤,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我们说现代西医发达,但对生命的认识还差得很远,因为生命不可能像机器似的能够重新组合起来,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学的很多理论与认识,都是从人类生命过程中提取出来的。比如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五脏的损伤,这对西医来讲没法理解,大怒伤肝,这肝和怒有什么关系啊?肝主怒,大怒则伤肝。很多女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30多岁的女同志,月经来时世界都特别“黑暗”见谁烦谁生气。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女同志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一个曲线,女同志以血为主,每一次来月经前一周,血下行,气上浮,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就容易烦躁。但两次月经间血充盈的时候,情绪就特好。所以如果脾气本来好,后来特别容易发怒,就要好好调理肝。
  还要调节情志,男人、女人都要宣泄,郁闷了要疏泄。我常跟有些女士说,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了,什么时候把你气哭再走,别气半截,因为生气的时候肝气特别旺,一哭,肺气上来了,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肺气一通肝气就调达了,如果气一半,肝气没下来,回来还得接着吵架不说,还容易得病。五脏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可以很好地调整情绪,就可以少得许多病。所以过了35岁的女同志就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情绪了。
  中医为什么伟大?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因缘相合则为果”致病因子不管是细菌、病毒还是癌细胞,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因,得病是结果。那么,因和果之间一定有一个条件,这就是佛家讲的缘。中医是什么?中医治病是从“缘”入手,是从条件入手的。

我们祖先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说五谷是养命的,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来维持,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不论哪个民族,哪怕是以肉食为主,他也必须吃粮食,不吃粮食是活不了的。为什么呢?种子是生命的延续呀。您看我们从长沙古墓马王堆里挖出来的那些种子,已经两千年了,还能发芽,说明种子是有极强生命力的东西。在现代,很多人天天不吃五谷,光吃菜,就为了减肥。那就面有菜色了。
  人是依靠五谷滋养的,你老不吃五谷就会出问题……我曾经诊治过一个小女孩,一年多不来月经了,来时脸色惨白,就像白骨精一样。她这是减肥减出来的病,我采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其实就是*芪建中汤。她吃了一年,月经来了,小脸也变得红扑扑的了。闭经是因为她血的生化不足,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不给它谷物的滋养,脾胃生化不出血来,她不闭经才怪呢!所以我觉得这些疾病的发生,饮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你看八路*伤员靠什么养好伤?小米粥。为什么中国妇女生孩子都要喝小米粥?就因为维持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更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你想这一碗小米(谷子)种到地里就能长出一大片啊,那一碗老玉米种地到里才长出几十棵啊,它俩能同日而语吗?小米(谷子)的生命力极强,是用它的生命力来维持你的生命力,生完孩子后就要喝小米粥。小孩脾胃弱腹泻,可用小米粥油来解决,它味甘色*,入脾胃,具有极强的生发之力,气往上提了,腹泻就止住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民族,这和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吃饭,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大叉子叉上羊肉一烤,刀子一割,小叉子一叉就吃了。这是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以游牧为主,基因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遗传和变异,对肉类的消化能力比中国人强得多。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这也是几千年遗传的结果,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而今天,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植物性食物的“肚子”,天天去消化什么牛排啦、鸡腿儿啦……或者不是天天吃菜就是天天吃肉,结果不是糖尿病就是血压高,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饮食结构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我想这是我们国人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当阴阳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时,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等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但如果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你就被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这些致病因子就从10个变成个,个变成0个。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危害你了。你自身又没办法抵抗,所以你就病了。什么叫药而不叫饭?这有特殊的含义,我们用的药和“钥”同音,同音就同源。门打不开了,找大夫配把钥匙。好的大夫配的特别好,钥匙捅进去,锁就开了。如果门开得好好的,天天拿钥匙捅什么?现在很多人把药当饭吃,本来门好好的,没事瞎捅,把一个很好的门(锁)就捅坏了。

中医所用的药物,在整个治病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人体的偏性,即用药物的偏性把你身体被打破的平衡调整过来。当人体的平衡被调整好了,那疾病能奈我何?它就没有办法了,因为我这儿不再给它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了。当把这个条件调整过来,那它自然就从0个退回到个,再从个退回到10个,你们之间又重新开始和平共处了。这才是中医治病的根本理念。很多外国人学中医,来抄方子。我说抄方子就像把一棵树上的树叶,一片一片地摘下来放到筐里,这个树叶在我手里头是活在树上的树叶,我想动哪片树叶,哪片树叶就动。当你把树叶一片一片摘下来放在筐里的时候,开始它还有形。这病来了,我用老师这方子,那病来了用那方子。三年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树叶还长在树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不在根本上下功夫,你就等着树叶来结果?中医这个“医”有两个基本含义。古代的这个“病”字,不是一个“广”,底下是一个“丙”字,“广”在古代就是病的含义了。他这个病呢,这边是个床,中间有三个点,这边是个人,人出汗了,靠在床上—他不能自我调整了,得靠医生。所以医生的第一个含义是病人的“依靠”是病人的靠背,所以当一个好医生别怕麻烦,只要患者找到你了,你选择这个行业了,就是病人的椅子,你没有任何理由不让病人靠在你身上。第二个含义,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什么?治来治去的结果,要制造“一”的状态。“一”是什么?“一”就是阴和阳的结合。我讲过“道生一”,在它不断的运动中逐渐形成了“二”。治病到最后,要治到阴平阳秘、阴阳协调的状态,这就是医生的医。如果医生治来治去,治成二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病“好”了,人死了,医生的责任就没尽到。父母给你的元气,这是先天的,如果后天不用谷物来补充的话,人就只能活7天,这些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而这些谷物是为了减少元气的消耗。如果每天的饮食起居都正常,人类的最高寿命应该是岁。
  先天的元气需要不断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所受于天,这个天是谁?就是生你、养你的爸爸和妈妈。与谷气并存而充身者也,这是你元气的整个概念。
  母壮则子肥。如果爸爸妈妈身体都非常好,你的元气就会像一个新装满的煤气罐一样,非常充盈;如果父母体质不好,那么给你的元气就不足,就像有时候,你从煤气公司取回来的只是半罐气。可是,虽然爸妈给了你一罐很充足的元气,但你的阀门开得很大,你的寿命就很短;如果爸妈只给了你半罐气,但是你使用得很节约,你的寿命也会很长。
  元气是一个定数,元气耗尽的那一天,一定是你离开世界的那一天。当一个人的元气耗尽的时候,就算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这就是我们中医的基本理念。那么,医生干什么呢?医生的责任就是把你元气的消耗降到最低!

中医大学毕业,门门功课90分以上,这样你就基本入门了,加上30年的临床经验,弄懂了气血精神火的相生相克关系及增减技巧,那你就登堂入室了,如有名师无私传授,就10年吧,为何?因为人有一个通病,无法更改的通病,就是人教人不精,事教人才精,样样都经过自己验证过,这样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一个名医的出世就如一个将*出世般,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有点危言耸听,不致于死人亦反反复复,事情确实如此,难怪有人发脾气说中医是伪科学。登堂入室后,世上已无难住你的病,要他胖就胖,要他瘦就瘦,要他肝硬化变软就变软,要他肝变硬就硬,要他20年胃病1个月好就好,你说心情愉快不?华陀亦不过如此。年轻人努力吧,首先要兴趣,二要胆大心细,三要不耻下问,四要联想翩翩,自我试验。五要勤于临床,六要善于总结。吾观之,来中医吧的年轻人居多,大都满腹经论,但临床经验少之又少,从学校学的又是严重西化的中医理论,只属入门之作,离博大精深还有十万八千里呢,老的中医又不喜玩电脑,想看到一些有益的哪怕是旁敲侧击的心得也不能。当然,身怀绝技的拳师从不轻露,中医也一样。我是个退休的老人了,是个老顽童,为了活跃中医吧,说上一点吧。何为气火血精神仙,气是人生存的第一条件,即要有呼吸,补气,即西医的增强气体交换功能,何为火?即有营养的食物,这里大家可能产生疑问了,营养食物怎么是火呢?以后你会慢慢明白的,这里就不解释了,何为血,血在中医泛指血液肌肉筋骨,何为精?在中医泛指男人精子女人卵子及强壮的体魄和精力,何为神?中医泛指超常的精力体能超美的皮肤颜色出色的健康状况,何为仙?这是人们对一个超强超美的人的一个赞美词,这里就不解释了,一千万中也难找出一个。气十火=血,血+气=精,精+气=神,神+气=仙。好了,先不解释,你们猜猜,为何如此?成立否?

精,在传统中医里是最看重的,护精养精使之生神是中医的最高追求境界,一切辩证处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作,这个论断好象有点武断,是的,因为这在大学里学不到的,谁领会了,认同了,那你就超越了研究生的水平,达到了博士水平。但大学里的博士有无此水平,很难说。传统中医不谈杀菌一词,西医就大谈特谈了。比如,桌子上有很多细菌,西医是用杀菌药去杀灭它,中医呢是用水把它洗去,不能说谁是谁非,都有道理,但是,西医的做法使桌面上留有细菌的尸体和残留药物,而其它不怕此残留药物的细菌又来享用那细菌尸体而繁殖起来,看来,还是传统中医更胜一筹。不是吗,发高烧,西医用青霉素,连打三天以上,烧退了,人也变得软弱无力,食欲不振,脸青口唇白,中医用麻*汤,服后盖上被五分钟,立时大汗流浃背,烧也立时退了,立时想吃粥了,不久大便也来了,西医的伤精中医的不伤精,区别于此也。麻*汤方义:清火发汗利水通便降气,桂枝去皮,行气行火活血,杏仁补精通结降火,甘草调味键脾护脾。一剂而愈。为什么复被,因热走里,无形间加大了麻*的份量,得汗去被,无形间又减去了麻*的份量,多出神入化。如用麻*过量,少少饮些白糖水中和之,以轻微止汗为度,否则发烧复燃。妙不?中医靠什么来杀菌,靠精!说来你们不信,一个人精力充沛,阳强不倒保持之,将百病不侵,何也?难道他的肌肉细胞不好吃?细菌不爱吃?不,而是细菌根本不敢吃,吃不了,为什么,这就是中医追求的神,就是性欲强烈保持之而产生的神,说白了就是抵抗力,修复力。使神保持2个月,什么癌症艾滋病通通不药而愈。今天说说气,有气就有呼吸就有生命,对气的培育很重要,古方有四君子汤,生脉散等,都很好用,都能增强肺部的呼吸功能,运动亦是,老医生常说:一场体育活动等于服下一服四君子汤。生命在于运动,外国教授说: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就看他的肺活量大小,可见气是对人体是多么的重要。同志们,为了长寿,坚持锻炼身体吧!(虚症宜养不宜炼)今天说到火,中医的火,是一个概念,包含广泛,比如食物,是一种实质性的火,在精和气的作用下产生血,不会产生热毒炎症,但在精衰气弱的情况下,吃下常人的一份饭菜,那就有火了,不是胃涨胃痛就是牙痛喉痛,周身疲倦,何也?气虚也,气少火多,无气配的火,就成了游离之火,聚于何处,何处血淤发炎,怎么办?排屎消火,用小剂小承气汤使次日微微而泻就成了,疲倦疼痛就消失了,这就是上面说的用水洗去桌面上的细菌,日本人多于饭后饮一小杯大*水,为何?既能满足口福又能保持身体清爽,这就是中医的奥妙,我不用去日本就知他饮大*水的用意,我不用去欧洲便知饥饿疗法的目的,还有脾胃论用人参甘草治实火,那是治本之法,用提高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来中和多余的火,虽见效慢,但能提高身体素质,故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说。还有失精释出火,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世上80%的病来源于失精,内经中对保精养精无不苦口婆心。房事,过劳,过思,都属于失精行为。怎么办?有的人买回大鱼大肉吃之,那就错了,本来失精已释放出多量的火,你再摄入大量的火,那不是火上加火?必招徕实热之火,必症变峰起,这痛那痛就来了,正确的做法是:青菜饭加体育运动,青菜饭是不使外来的火增加,体育活动是补气中和多余的火,到了饥饿难忍时再增加鱼肉营养品,这样一来身体不病而又很快恢复强健。你看中国运动队不准谈恋爱就是这个道理,谁的精保的好谁就进步快出成绩,平时成绩好,赛场失手,多为昨晚手淫了。今天说到血,血,在中医泛指血液肌肉筋骨内脏等,血由何生成?由气加火生血,即一个人有呼吸并正常,吃下食物就能生血,一餐吃多少为合适?吃到不想吃了为合适,有的人吃到肚涨了还想吃,那是食物太素,有的人吃一点点便不想吃了,那是食物太荤,如不荤则为其人气虚,进若干剂四君子汤或加强体育活动,以食欲增大为度,这里点醒你了,欲肥者,必先补气或加大体育运动使肺活量增加,再增加餐中营养,欲瘦者,用药物败气或人为败精加清火泻火,再加上素食,三个月内便可如愿。古方补血有四物汤,后人用之不理想,便加入参芪,收到了意外的满意效果,便创出了补气要在气中求,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的理论,殊不知近代人无古代人运动量大,故古人不用参芪,近代人加了参芪,及时修正了汤头和理论,但无人解释为何修正及原因何在,但参芪的量也很关键,如运动员就不必加(非,身体健康即可不胖不瘦)如果不是练上乘内功,是无法禁止遗精的,保精养精不是禁欲,只是不要过多排放而已。

对针灸推拿的争论,我也来解释下针灸推拿的治病机理,针灸推拿的治病作用主要是引导气血的行走,在无药的情况下也能治病,是一个非常实用简单的中医手法,配以药物,更能事半功倍,节约资金,但针灸只是导引作用,根治还需药物配合,如头痛针合谷,当合谷麻涨时,头痛轻的可立时痛失,重者则痛减,它的机理是:当针合谷的这条神经时,这条神经区的气就会会集合谷,气至了火亦至,说白了就是引火到合谷,解除了火郁积于头部的痛苦,这只是权宜之计,还需药物治之,用降火清火行气通结去淤引入大肠排出体外,这样才能全愈,不然,会集于合谷的火还会再次流向头部,头痛会再次发生,针刺对内脏病比较有效持久,火灸对四肢躯体比较有效持久,冷则气走表,热则气走里,灸属热,驱气走里,为何红*行*晚上要热水泡脚?就是用热把积于脚的气驱回内脏,以解除累涨之苦。古方有13鬼穴灸法以治大风,以萝卜为垫遍灸之,何理?逼火回内脏矣,当然,用药物把缩入内脏之火引出体外则更妙。推拿也是导引法,对于内脏病的治疗比较有效持久,如风湿骨痛,越推越痛,何?本身火在表,推拿引火出表,那不是表上加表?不加痛才怪。不过,用药物配合又不同,当推拿使痛处的火流行无滞时,及时用药物引火入里排出体外,这使治疗时间将大大缩短。明白了这些道理,运用起来将得心应手,其乐无穷。现逐一回答大家的问题。一.中医重在医学心法,方是其次,有了正确的医学心法,世上所有的药都能为我所用,也包括西药。世上所有的病都能治好,当然某些项目是不及西医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中医如战场救护,开刀取物,大出血,难产等外科手术就不及西医了,但慢性病虚劳病等无处下刀的病,中医则更胜一筹,有了优秀的医学心法,要治什么病就治什么病,要他成什么病他就成什么病,当然我们不能有害人之心,只是说明学成中医的最高境界时能有此水平,并能预测某种药吃多了将会生成什么病,用药使患者生成一种病来克制现在的病,将肝内的癌引到手臂来生,将肚痛引到脚来痛等等,这些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担心日本人在网上偷学我们优秀的医学心法而制造出无限的有效的中成药来中国推销并申请专利那我们就惨了。二.有肝病必定有脾病,有脾病必定有肝病,这是必定的,只要你临床多了就知道了,治肝的药方中必定要有健脾的药,治脾的药方中也必定要有通肝的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个部位。用药如用兵,如同守一个山头,机枪班没有子弹了,步兵班的子弹也不会多!所以,辩证要有宽广深远的思维,但以临床经验为依托不能变。三.问我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是上海中医学院函授结业的,但科科成绩都90分以上,学习的初衷是应付考取行医执照,不想,学习当中受益匪浅,生理学,西内基,解剖学,使我如虎添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多学一点总是有好处的,我继承的是中医世家,是传统的中医,年被父亲逼着学内经,以后是伤寒论,医宗金鉴,本草纲目,以后是家传望问闻切,药物赔伍加减,医案,64年牛刀小试,被同学冠为神医,70年正式悬葫。74年接触癌症。提问:1、问:第一个问题我想问的是施今墨老先生研究出治疗糖尿病的那两组对药是什么?以及平时用药的剂量是多少?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您对中医在21世纪如何走向世界以及中医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看法?答: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施今墨老先生研究出的的两组对药第一组是*芪配山药。*芪一般是30克,根据身体情况可以再加一些。山药一般是30克;第二组对药是苍术配元参。苍术一般用15克,元参用30克。大家可以查查药理,这是第一个问题。下面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医如何走向世界。中医能不能走向世界,不在于中医是否全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现在有人说中医要和世界接轨,中医有年的历史,请问美国的中医学有多少年历史?我们怎么跟它接轨啊?美国文化里没有阴阳五行,也没有整体观念。我认为中医文化应该跟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接轨,应该与时代发展共进,就一定能够为现代人所接受,一定能够为现代人所服务。中医是否现代化在于现代人是不是能够接受它。比如说我们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把中药制成现代剂型,用现代医学的一些科技诊断。我在此给大家讲一个病例,有一个病人,患的是肝硬化腹水,医院。这个病人最大的症状就是睡不着觉,于是就请一位老中医会诊。这位老先生开了个方叫*连阿胶汤,这是一个古方,需要加鸡蛋*才有效。西医大夫就说这个方不能吃,病人胆固醇那么高,还给吃鸡蛋*?老先生就说那你有能让病人胆固醇不高还能睡着觉的方法吗?西医大夫说没有。老先生就说那我们先让病人睡着觉了,再说胆固醇的事。病人听了也说让我吃吧,不睡觉实在是太痛苦了。吃完药以后病人还真睡着觉了,更奇怪的是病人的胆固醇非但没升,反而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个病例就可以说明中医走向世界一定要走自己了解的路。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中医,是因为我了解中医,我就能讲出来。如果让我来讲杨振宁的物理学,恐怕我是一窍不通,那我还接什么轨啊,我连门都出不去。我觉得只要你的方法、你的服务能够让现代人所接受,中医就已经现代化了。2、问:您好,请问关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治疗?答:刚才我讲了高血压、高血脂,这两个病都有相通的机理。什么叫高血脂?说的通俗点:血脂就是血管里的油,当血管里的油多了,血的粘稠度增高了,血液循环就缓慢了,它的压力自然也就受到影响。我建议这类病人多吃点素的,在饮食上积极的调节。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找一些有经验的中医,让他们针对你的身体进行调理。治疗高血脂病我不同意吃降血脂药。现在有些降血脂药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把血脂都推到肝脏内。越是降脂速度快的药越容易导致脂肪肝。所以我认为最好还是找到自身高血脂的原因,高血压是否有遗传?这个题目很大,但是我认为你要是去找一个好的医生,去和他好的沟通,把你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现在身体的状况跟医生进行交流,让医生给你做一个量体裁衣式的方案是最佳的。没有一个方子可以通治所有的高血压、高血脂。

3、问:您好,请问您认为医学和佛学、禅学有关系吗?您认为医学和儒学有关系吗?答:我认为不管是儒学还是禅学,都是中国的文化,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内在的联系,并且这些联系很紧密。我想当一个人修佛修到一定境界,就一定能体会到很多医学的道理。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学医的,可能学到最后也会发现很多和佛相同的东西。医和儒就更相通了,在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位老中医是个儒医。如果你既懂儒学又懂医学,那你一定是一个高明的医学家。
  
  4、问:您好,现在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用脑量大,头发脱落的很多,请问您有好办法吗?答:关于头发脱落,中医有这样一个理论“发为血之余”即头发的好坏和血液的盛衰有关系。中医又说“肾,其华在发”所以头发又跟肾有关。中医的“五志”学说认为“惊恐伤肾”如果脱发是因为过度的紧张,应该学会释放压力,以便更好的学习,能够把人与学业对立统一的联系起来,能够进取而不自伤,争取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曾经和一个同志探讨一个问题,我问他现在晚上几点睡觉,他说我现在晚上两点睡觉,忙啊。我说你忙什么呢?你做过统计吗?你每天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之间都在做什么?这段时间之内你能创造多大的效益?我认为这段时间之内你创造的效益真的很少。大家回去也可以做一下关于自身的统计,把你的学习目标制订好,自己给自己定的方向一定是自己的精力、能力能够达到的。不要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地方和别人去比,这也是中医的辨证施治。我想举一个简单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是女演员,头发掉的很多,这会对她的演艺事业造成很多麻烦。后来她来找我看病。我就询问了她的生活、饮食习惯,她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喝酒。我就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喝酒啊?她说喝酒可以解除疲劳解除烦恼,可以让人兴奋,让人智慧。我一听,喝酒的好处还真多啊。我就对她说,我再给你加上一个好处,喝酒能让你的头发少“发为血之余”“肝为藏血之官”大量酒精进入肝脏,血液受损,头发不掉就怪了。我认为现在的脱发主要跟情绪、跟精神压力有关,跟你的睡眠有关,也跟遗传有关。我认为一个人能认识到自我和自然的统一很重要,应该懂得去调节自己。

薛钜夫院长谈中医:奥妙无穷的中医时间医学

怎样找到你满意的医生

望诊与悟道

望诊以神、色讲的比较多,这就很难把握了。色,我们都是*种人,脸色差不太多,在脸上不大好找出赤橙*绿青蓝紫,京剧上有,临床上很少。我在临床上有自己的一些体会,我把它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可能有许多勉强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客气,共同讨论。望诊在四诊中排第一,很多人讲望诊是最神的。我认为望诊不是最神的,而是最方便的。走在大街山人家不会让你摸摸脉、看看舌头,看看脸总不犯法吧。最早我对望诊有兴趣还是受祝大夫影响,他对耳诊研究很有心得。以前我们俩坐公交车时,经常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的耳朵看,把人家都给看慌了,发现东西也不能去核实。看的多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多了。

我今天主要讲临床上的一些体会。第一部分是望诊中的多信息论。有人望诊望手、望眼睛、望耳朵……都有,生物全息学说说明,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既然有那么多机会,脸上首先有七窍,有颜面、有脸形、有头发,还有胖瘦,有很多供我们看的。所以我们切不可以在学习望诊时只在一方面下功夫,而应学习多方面。望诊的书始于《内经》,《难经》、《千金》都有较详细的记述,后世医家都有发展。尤其到了清代,望诊变得很重要。为什么呢?我看到一份材料,因为满汗文化上的差距,在交流上也有差距。看病时,满人对汉人的文化难以接受,他们有自己的民族医,对汉人的医学有成见。有一则故事,清代宫廷里一位要员生病了,病其实很简单,是由于吃螃蟹引起寻麻疹。治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好,有人举荐了一名汉医。汉医一看寻麻疹是*色的,就说这疙瘩是中了水毒,应是吃了水里的动物所致。治法用螃蟹壳烧灰,以甘草煮水调服即可。方虽简单,结果证明非常有效。为什么呢?甘草入脾经,土能制水。许多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接受是始于中医的。我认为望诊的望是观察而不是简单的看。不但有观,还要有察。我学习中医以来至今,最喜欢的是张仲景的序言。我对望诊有兴趣亦始于此。连张仲景那么高明的人也佩服扁鹊的望诊,后来他也有许多神奇的望诊的故事,我小时就受此影响。我就想何时我也能“见垣一方人”。从医至今近三十年,我有一种体会:只要掌握了方法,这些并不难。难的是你不要抱着这么个想法:我看鼻子最好,我看眼睛最好……祝大夫有一句话:望诊再准,也只有70%的准确率。我若有三个方法:一个胃病,我在三个地方看出来了,准确率是不是到80%了?若有五个方法,是不是到90%了?临床上我不但望多处,还把望、闻、问、切有机结合进去,准确率就高的多了。

一.望诊中的多信息论:望诊一定要从多方面获得信息,才能准确。第一点我总结出两句话:“从有意处落目,从无意处发现。”何谓有意?别人找你看病,你还漫不经心吗?我说“有意”首先是病人来了我要专注于他,我要聚精会神的,但绝不是死盯着他不放。曾经有这样的情况:病人来了旁边的学生死盯着人家看,别说是女的,男的也让你给看脸红了,就把某些方面掩盖了,我们还怎么看呢?所以,我眼的余光特管用,最会偷看人!这偷看还得有技巧,不能让别人认为你贼眉鼠眼的,得让别人感觉你很亲切,很关心别人。病人有一个优点,你马上就点出来,气氛一下子就缓解了许多。我看病时,若细看病人眼上长的痣,就会对他说:“你眼睛长得真好。”病人就会喜笑颜开,他的面部就放松了。在专注时一定要用活法。我看眼睛大多与舌同时看。在看一次病时,我通常会看病人四五次舌头,实际我在看一次舌时就偷看一次脸,真的很重要,在看舌时他不戒备你。后来我发觉舌头看三遍后结果不一样。我看病很重视津液。一个人刚进门还没说话,一伸舌头津液是很好的。如果说半天话后再伸舌津液不少仍然很润的话,这人的病就不要紧,治疗起来容易得多;如果说十分钟话后与初时舌象不同,治疗时要考虑津液的问题,津液供不上了,这人可能出现急躁、易怒。治疗时我就要加重一些气阴方面的药,或加一些升腾方面的药。

1
查看完整版本: 薛钜夫如何理解中医与学习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