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天衡艺术讲坛”
获取更多资讯
编者按
韩天衡先生一贯重视学术理论研究,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视为艺术家搏击翱翔的双翼。在创作的同时,他常奔走于国内外的私人藏家、或图书馆、博物馆,寻找未见书牍,先后阅读过余种古代印学书谱,对中国印学发展史了然于心,至今出版理论著作和书画印作品集达多种。
韩先生的文章,无论篇幅长短,均能以笔墨的清新,达到言之有物,以理服人的效果。深入,能令内行折服;浅出,能让外行理解。
今日起,“天衡艺术讲坛”将陆续刊载韩天衡先生所著《豆庐艺术文踪》,与传统文化爱好者分享韩先生的艺术观点。
《金丝竹》解说
韩天衡
(原文刊载于年4月24日《新民晚报》)
平平无奇的翠竹,在我们特具文化底蕴和精神依托的国度里,打我们的祖先起,对它就有着出奇的感情。这感情可以说是在唐代就越演越烈的,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白香山的:“竹解心虚即我师,”韩退之的“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苏东坡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直至清代的郑板桥把竹枝竹叶的拽动,视为是向他七品官传递饥民疾苦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总之,中国人爱竹、颂竹、喻竹。竹,成了一种传统化、偶像化了的高风亮节情怀和健康人文精神的象征。象征化了的翠竹,较之现实中的它,是高贵、幸运得没法比的。
《金丝竹》
文士的画竹稍晚于咏竹。宋元明清,写竹高手如云,可是,表现的手法不外工写两种,其中不乏画竹的大师,虽探幽索微,各具特色,而皆大处不离其宗。即使写竹以“野战”自况的石涛,也少建树。惯于和善于标新立异的程十发,在写竹领域里也开拓了新天地。他首先把画竹的对象加以遴选,以古人鲜为的品相奇异的佛陀竹、金丝竹入画。新的对象,辅以相应表现的新技法,则便于演绎新声。图为金丝竹写照,竿有老嫩,节有直曲,枝分前后,笋生四围,叶向八方。全图工兼带写,镶金嵌玉的竿,赤红浑重的土,含翠欲滴的叶,立体地交织成斑斓葳蕤的新奇魅力。此图写古人之所未写,得古人之所未得,堪称是当代画竹的新收获。
韩天衡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