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乐器,琴制独特、琴式多样、琴派纷呈,复杂精深的斫琴工艺、至今鲜有人识的古琴谱及传世的琴曲,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及哲学思想。追古思今,如何将古琴这承载着东方哲学及美学的“正音之器”及其文化保护传承下去,“曲高而和不寡”,任重而道远。
”心付瑶琴吟古今
∧
撰文丨王超摄影丨河马
支持丨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
■来自韩国的如山师父在湖北武当山的山水间弹奏古琴,他自幼出家,先后在台湾和北京大学学习并传授古琴。
乐器中的活化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唐代刘长卿的《弹琴》一诗描述了古琴天生的韵味与风骨。古琴,又称琴、瑶琴、七弦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在我国古代乐器“八音”中,古琴属于“丝”——用丝弦来奏响的乐器。“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独具的东方风韵历来为文人所尊崇,并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位居古代乐器之首。论起古琴,想必大部分人都会率先想起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善琴之人俞伯牙弹琴,无论“巍巍乎若泰山”,还是“洋洋乎若江河”,其好友钟子期皆心领神会。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成为后世无数人渴望的“高山流水”之交。音色深沉、余韵悠远的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被称作“乐器中的活化石”。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的历史记载,古琴是如何创制的已不可考。只可见《警世通言》中载:“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多年前的《诗经》中出现了古琴的最早身影:“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等,令人追想。■《伯牙鼓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
起初,古琴的制式多有不同。最早的实物琴是在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发掘出的,而战国中期和西汉,又有比现代古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关于五弦琴,《尚书》有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五弦琴、十弦琴、七弦琴各有不同:五弦琴的长度与现代古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古琴的一半,琴体较高,且琴面不平,无徽位;七弦琴比现代古琴略短,多为半箱式。东汉至魏晋时期,古琴融入了清净无为、淡然超远的文人情怀,正适合竹林七贤等逸士的高雅与飘逸之境。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其记述“聂*刺韩王”的琴曲《广陵散》已成千古绝唱。彼时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留下的《碣石调·幽兰》。■中国最早的实物琴——湖北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古琴,比现代古琴短些。
隋唐时期,音乐艺术大盛,古琴的演奏和专业制作都得到极大发展。名噪一时的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四川雷氏家族、吴地张越成为斫琴名家,雷氏家族更斫出传世名琴“九霄环佩”。唐琴造型较为浑圆,宋书《琴苑要录》中记载了唐琴的音色特点:“唐贤所重,惟雷、张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同时,唐代出现记录古琴音乐的主要谱式——减字谱,对后世古琴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南宋时期,第一个明确的古琴流派——浙派诞生,姜夔成为现存最早的减字谱、琴歌《古怨》的作者。而宋元时期的古琴形制上亦随时流变,琴面弧度渐渐自浑圆向扁平变化,世称“宋扁”,之后又逐渐流行出肩耸而形狭的式样,其形状更渐趋扁平狭小。明清两朝,琴文化受到空前重视,斫琴之风盛行,古琴流派纷呈,由于印刷术的发展琴谱得以大量刊印,第一部琴谱《神奇秘谱》(朱权著,年)中就保存了众多古曲。■抚琴俑。乐俑表情自然而投入,好似有悠扬的琴曲正从其手中流泻而出。
经历两千多年兴衰变迁,古琴走到了清朝后期,战乱频仍、民风四噪,体现着高逸情怀的古琴明显不适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民国之后,古琴艺术几近灭绝,全国能琴者仅约百余人。只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及其编印的《今虞》琴刊,曾为古琴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20世纪60年代,琴家查阜西率领古琴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走访了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录音资料,整理出版有关我国古琴艺术遗产的《琴曲集成》,成为古琴史上跨时代的壮举。其中收集了从六朝丘明传谱的唐代文字谱到清末民初千余年间的种琴谱,为古琴艺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此后,古琴逐渐被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琴家管平湖、吴景略、顾梅羹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传授古琴艺术,并尝试创作新曲,古琴走上复兴之路。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北宋《听琴图》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琴之哲学
若有心品琴,其形便足以令人心怡。古琴结构合理,方正雅致,乐器本身充满象征色彩:古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厘米),象征着一年天;宽约六寸(约20厘米),琴体厚约二寸(约6厘米)。琴面呈弧形,琴底扁平,象征“天圆地方”。琴首嵌有用于穿弦的“承露”;琴的最高部分称为“岳山”,为架弦的硬木;琴尾嵌有支撑琴弦的“龙龈”。琴面一侧沿琴弦方向嵌有十三个圆点,用于标示泛音音位称为“徽”。琴面十三徽,象征着一年12个月和闰月(居中最大徽,象征着闰月)。底板上有用于安放“琴轸”的“轸池”,中部以下嵌有用于支撑琴身和缠弦的“雁足”。底板有两个出音孔,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琴尾较小的,称为“凤沼”。琴最早依凤形而制,其形与凤身相应,有首、额、项、肩、腰、尾、足之分。上山下泽,有龙亦有凤,象征着天地万象。■古琴各部位示意。
最初古琴为五弦,内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外合宫、商、角、徵、羽五音;之后文王加一弦,是为文弦;武王加一弦,是为武弦,因此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从外(近徽一侧)向内、从低到高,为一弦至七弦,琴弦一端搭在岳山上,用控制弦音高的线绳“绒剅”拴住,绒剅穿过承露上的弦眼系在琴轸上;琴弦的另一端绕过“龙龈”,缠在“雁足”上。而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音,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名称来看,可见其教化人伦的深意。如此讲究的古琴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国人重视的和合精神,恰好乐以同和,群体谐协,在中国古代其他乐器中实难见到,也可看出古琴的地位的尊崇以及受儒家思想影响之深刻。■古琴谱。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
琴式琴色奏琴意
古琴曲通常由几个段落连缀而成,长度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奏琴人常心怀自然平和的心境,寄情山水,借循琴声,可以细细品读那些隐秘的生命内核。如《潇湘水云》、《渔樵问答》等诉说着对生命与人生的追求,《文王操》等体现儒家思想情怀。作为文士雅玩,古琴的各个部分都充满了文人情怀。富有诗意的古琴名常镌刻于底板靠琴颈之处,在龙池、凤沼之间镌刻的文字则称为“琴铭”。琴漆有断纹,是古琴久远的标志。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更为名贵。对于这些因木质、漆灰长期震动而在漆面上出现的不规则裂纹,古人所起的名称也颇有意味,有蛇腹、流水、牛毛、冰裂、梅花等。在基本结构之上,古琴演绎出50多种传世样式,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分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等样式。当然,不同时代的独特审美也影响了古琴的外观。如唐宋古琴较为圆润,明清古琴则棱角分明。明朝古琴式样大量创新,又出现了绿绮式、梁鸾式、万壑松式等。
■山东“德音琴社”创办于年,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古琴组织。图为该琴社前辈詹秋与詹云青琴瑟合奏。
年8月,美国向太空发射的“航行者”号太空飞船上放着一张可循环播放的特制镀金唱片,录有人类多种语言和代表性音乐,其中就包括管平湖先生演奏的中国古琴曲《流水》。到底有何独特音色,让这首伯牙子期相知的古曲到茫茫宇宙中去寻找新的“知音”呢?古琴音色分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古琴常用音域为四个八度和一个大二度,故音色既能保持均匀又能形成对比。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基本音色。古琴共有个常用的泛音音位,音位之多、使用之频繁是乐器之最。传统琴学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征“天地人和”,弹奏泛音可感受天籁之音;弹奏散音可感受大地之声;弹奏按音可感受到人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无形的沟通。打谱,指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发展出减字谱。绰、注、吟、揉等指法产生的吟音和滑音是古琴重要的最具特色的表情性音色。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自古以来,古琴就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乐器,“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古琴韵味虚静高雅,如想达到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境界,对弹琴者的要求不可谓不高。演奏古琴需兼修内外,有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乐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将儒家和道家的宇宙自然观巧妙地融于音乐之中。儒家主张入世,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孔子爱琴,《诗》三百,皆弦而歌之。相传琴曲《陬操》、《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皆是孔子的作品。儒家认为,音乐应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外在效果。“禁止于邪,以正人心。”道家崇尚自然,认为最理想的音乐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这些深深影响了后世琴人的思想。陶渊明归隐南山后,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无弦也无徽,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亦有诗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上海古琴大师龚一在演奏古琴。
人之心音外现于琴乐。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会有不同的理解,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风格不同。琴家们各自遵循独特的琴道观点,依地域色彩、师承渊源、依传琴谱、琴学观点及演奏风格形成所谓的琴派。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有明确师承关系的琴派始于南宋的“浙派”,而明末清初至于现代,相继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其中,明末严天池创立的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虞山派集大成者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提出古琴审美的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清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的徐常遇精音律,讲究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都将中国琴乐美学推至更高境界。到了现代,琴家往往取法多个琴派,师承关系复杂;加之琴人在各地迁移,使得地域性琴派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琴派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古琴超越了空濛玄远的古风向当代走来。■60多岁的美国人唐士璋先生在武当山的金顶日出前,用随身携带的古琴弹奏了一曲《关山月》。他的古琴经过改造可以连接扩音设备,他说这样就可以在更开阔的空间让更多的人听到古琴美妙的声音。
到了时尚喧嚣的现代,因为古琴界始终徘徊在自己的圈子中,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致使大众对古琴的认知度很低,古琴渐渐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它的琴声和琴韵仿佛天书无人和知。如今,古琴的生存状况已不容乐观,甚至很多人把古琴和古筝混为一谈。正如中国古琴研究会会长吴钊先生所言:“在整个民族乐器中,古琴是比较弱势的一种。”目前,从事古琴教学的人及古琴爱好者大都仅停留于掌握高雅音乐的技巧、获取廉价商业利益的层次,而丢失了传承中最重要的人性修养的本质,而这一点恰恰是古琴的灵魂与魅力之所在。■一位小道姑怀抱古琴在武当山紫霄宫内行走。音乐、占卜和医术都是道家的修为内容。
链接:
四大名琴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以及蔡邕的“焦尾”并称“四大名琴”。
号钟:“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
绕梁: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源出《列子》中的故事。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余音不断。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整天弹琴作乐,不理朝*,最终因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忍痛割爱,将琴身碎为数段。从此,“绕梁”绝响。
绿绮:“绿绮”是汉代赋圣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传世名琴。“绿绮”为梁王所赠,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后来,“绿绮”成了古琴的别称。司马相如以“绿绮”弹奏琴歌《凤求凰》博得卓文君的爱慕,也被传为千古佳话。
焦尾:“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相传蔡邕通过火裂之声,辨认出邻家烧饭的梧桐木为制琴良材,于烈火中抢救出来,制成一张七弦琴,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取名“焦尾”。“焦尾”以其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End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年06期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