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诸多中医药传言的流传,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也使中医药形象受到负面影响。今天是愚人节,我们看看都被哪些传言愚弄过
传言一:晚吃姜等于吃砒霜
生姜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调味品,在烹调鱼肉、鸡肉时放入姜丝,既去膻解腥,又醇香开胃。它更是治病的廉价中药,具有温胃止呕、散寒解表的功效。
“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人的晚餐里向来少不了姜,生姜没有不合适吃的时间,只有不适合吃的人。
是否适合吃姜,总的原则是:
风寒病适宜,热性病不宜;
寒性体质适宜,热性体质不宜;
阴虚内热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和热盛病人(表现为发烧、口苦、便秘),及痔疮患者忌服生姜,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合多吃生姜。
传言二:服中药不能吃绿豆
绿豆药食同源,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的功效。大多数人认为,绿豆解药性,所以喝中药时不能吃绿豆。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
其实,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取决于所患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所服中药的药性。
从寒热虚实角度来看:
如果患有中暑、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热证实证,或因乌头、附子、半夏中毒,喝中药时吃绿豆可辅助治疗;
如果患有慢性胃肠炎、肢体关节冷痛、腹痛、腹泻、痛经等寒证虚证,服中药时吃绿豆会加重病情。
从中药药性来看:
在服用人参、肉桂、附子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吃绿豆会降低药效;
在服用*连、*芩、*柏、大青叶、板蓝根、牛*、金银花、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吃绿豆反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传言三:名贵药材有益身体很多老年人常把冬虫夏草、阿胶、人参等名贵药材当做宝贝,身体不舒服就想吃一点,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服用名贵中药的前提是“对症”,如果“不对症”就容易补偏。
比如,人参可补虚养气,火气偏旺的人吃了反而流鼻血。而且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毒性,过量服用会有损健康。长期过量服用人参,可引起失眠、易激动、腹胀、食欲减退、神经衰弱、体温升高,甚至出血等不良反应。
其实,没必要追求名贵药材,有些药材价格便宜,功效却不比名贵药材差,如银耳和燕窝都能养颜,*参和人参都能健脾,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
建议在用名贵药材前,听从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滋补品。药补的同时配合运动,调理好饮食和心态,才益于延年益寿。
传言四:男人一定要补肾“十男九虚”等广告宣传,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觉腰膝酸软,就认为自己是肾虚,从而乱服补肾药,这种做法实属可笑。
腰酸虽然是肾虚的表现,但也可能由腰肌劳损、胰腺炎或前列腺炎等导致。如果体内阴阳本处于平衡状态,乱吃补药会打破平衡,导致上火、嗓子干哑、大便干燥等副作用。
是否需要补肾最好听从医生建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食补胜于药补。
冬季是补肾最好的时节,肾阴虚者应多吃猪肉、鸭肉、黑豆、绿豆、冬瓜等;肾阳虚者要多吃羊肉、韭菜等,护好脚,睡好觉。
传言五:有伤不能吃“发物”生活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伤口不宜食用鸡蛋、鱼类、豆腐、韭菜等“发物”,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人们常把“发物”特指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但中医对“发物”尚缺乏系统、完整、准确的理论阐释。
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鸡蛋和鱼类等精蛋白类食物,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主要和年龄、免疫力相关。一旦出现伤口,要遵医嘱,避免伤口进水和感染,多吃果蔬和肉、鱼、蛋等精蛋白类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传言六:手脚冰凉是宫寒手脚冰凉是很多女性生活中的困扰,她们认为自己是宫寒患者,还焦虑是否影响生育,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中医上的“宫寒”是指女性肾阳不足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且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等。手脚冰凉虽是宫寒的表现之一,但并非手脚冰凉就等于宫寒。
手脚冰凉也有可能是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等外部因素导致。
真正宫寒的人比一般人更怕冷,不仅手脚凉,全身都凉。手脚冰凉的人要注意保暖,少穿露脐装,适度运动,同时避免吃生冷食物,适当多吃韭菜、核桃、枣等温阳食物。
延伸阅读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中医药(一位年轻中医学子的心声)
我叫玖玖,
我今年二十一岁,
我是一名中医药专业在读的大三学生,
我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已经很久了。
我是一个经常逛知乎的小透明,偶尔写写回答,得几个赞同和感谢会很开心。但在最近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再从知乎获得喜悦,不是因为没有赞同了,而是自某一次我无意间逛进了医学分类,并在里边发现了一种人或者说叫一种意识。
他们被称为中医黑。
他们在医学分类下的答案中活跃着,创造新的答案,添加新的评论,每次看到他们的文字,我的心头总是先划过一阵剧烈的刺痛,然后徒留一道伤痕,随着时间隐隐的疼着。
我像个年轻人一样,和他们争论过,辩驳过,虽然常常能得到“胜利”,虽然他们哑口无言不再回复我,但是我知道他们在心底还是怨着我的,也怨着中医药的。那时候我会呆坐在椅子上想,我在干吗?这样的“胜利”来的没有一点意义。
他们中也是分几种人的:一是家庭中确实有人因庸医误治导致病情加重或医疗事故的,二是受过教育尤其西方“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三是完全跟风觉得大家都黑中医我跟着黑肯定没错的无知民众。
这三种人在数量上的关系是:第一种最少,甚至有的还是听说别人家的哪位被误治了;第二种数量居中;数量最多的,反而是第三种人。
这三种人在战斗力上也有差别:第一种因为极少,加上因为自认论据充分,其实很少在题目下边活跃的出现;第二种因为自恃涵养,受教育水平高,对于自己的观点信心十足,对不同观点十分不屑一顾,有的懒得争论,只写答案,还有的战斗力极高,长篇大论地说服你,但就是不听你在讲什么,也不愿意理解你在讲什么;最后一种,战斗力已达最大值,他们永远有着大量的时间在反驳你,喜欢用苍白的道听途说和手指头一碰就出来的虚假事实来充当自己的论据,从而掩盖自己根本不懂也未曾了解医学领域的无知。这第三种人,是最难让他们停下来听你说什么的。他们甚至懒得用搜索引擎去了解一下你说的论据是否属实,直到你连搜索这个步骤都帮他做了,直接数据拍他一脸,才算消停。
第三种人,无知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有一个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当时的大意是这样的“那古代人病了后来又好了,中间请人来跳了个大神,是不是说明是那个跳大神的给他治好了。愚昧啊,就这样还跟我提疗效。”他用这个,来作比古代中医的疗效。那一刻,我感觉一股极端的羞辱从我脑门一直窜到脚跟;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脑海中初现弃医从文思想的鲁迅先生,那一刻,我仿佛就在他身后。
后来我想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懒惰所以不愿意自己获取和甄别信息确实是他们的问题,那么,反过来说,中医药的宣传力度真的够了吗?外人无从了解的中医药教育体系,让他们觉得中医药学生学出来也是骗子;不被人熟知的名老中医评选,让他们觉得现在出名的老中医都是以前没上过学的赤脚医生。
所以你疗效搞得再好,他们不知道;你成就出的再高,他们不知道;直到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学奖,他们也只会“哦,好像和中医药关系不大啊,这是西医科学的胜利!”。
这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如果把中医药比作一棵树,疗效是最有说服力,最稳固的根基和主干,而树皮和枝叶必须由宣传来担当。否则一棵根扎得再深,再稳固,内里木质再坚硬的树,没有健康的树皮,繁盛的枝叶,诱人的果实,是很难吸引一位旅人驻足的。毕竟匆匆一眼,并不足以发现你的内在。
但宣传两个字,不是仅写写就罢了的。
我大二那年的一次课前演讲,本就想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相关,但是准备的时候发现太大了,讲不了。退一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相关,太大了,还是讲不了。最后,我挑了一个古代乐器做切入点,总算是讲进来了。那时候的我就觉得,宣传力度大是一方面,让现代人愿意接受又是一方面,两方面缺一不可。现在的我,依旧坚定这个看法。
而现代人最缺少的,就是接受祖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包容心。
其实现代人的包容力是很强的,就像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明星,欧美的音乐。没有一样不是接受得毫无芥蒂,并且狂热追捧,那么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为什么拿出一点点耐心包容一下都做不到呢?
我本来也以为很多东西我是包容不了的,比如豆汁儿,比如臭豆腐,比如戏曲。我曾以为它们被吹捧的再美味,被吹捧再有内涵,我仍旧是欣赏不了的。但是在又一次尝试臭豆腐时,抹了窝头,爱上了;在又一次尝试豆汁儿时,就了咸菜,爱上了;在又一次无聊播到戏曲频道,强迫自己看了十几分钟戏曲,终于,欣赏了。我只是多给了它们几次机会,多给了它们一点耐心,那是我们民族的味道,民族的国粹,我多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