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古代基础知识点整合
TUhjnbcbe - 2020/12/25 16:04:00
北京那家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中国古代*治制度变迁

总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总论: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专制主义:皇帝专断独裁,皇位终身世袭;

②中央集权:地方*府没有独立性,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

③二者关系:凡皇权加强之时,也是集权有效之时。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皇权与相权。

④认识:该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对君主专制的认识(以明、清为例):

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纠正前朝弊病,提高行*效率。但其消极作用严重影响了中国*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中西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对中央集权的认识(以北宋为例):

从权、钱、兵入手,权归中央,避免了兵变割据,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但“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进步性:

??维护统一;

??组织工程建设;

??促进交流(中原与边疆、中外交流)、抵御侵略(明:戚继光抗倭;清)

??中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平等的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消极性: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抑制科研(如八股文、文字狱);皇权暴*、官场腐败;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行*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1、中央行*制度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承秦制,开创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新局面。

②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沿用。(三省:尚书省掌行*,领导六部;中书省掌*令草拟;门下省掌*令审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制约;六部尚书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③宋承唐制,亦又甚焉,分化事权:设参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④元朝;中书省为最高行*机关;枢密院为最高*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⑤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初(顺治年间)设内阁,置六部,受议*王大臣会议限制;康熙→乾隆: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王大臣会议相互制约;雍正时,因用兵西北,设*机处,皇帝大权独揽,标志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乾隆时,撤销议*王大臣会议。

认识:中央行*制度演变,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逐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其实质是封建专制的逐步加强。

相关问题

Ⅰ.三省六部制影响(评价):

①创立于隋,完善于唐,是古代官僚制度成熟的标志。这一制度为后世基本沿用;

②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

③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繁荣;

Ⅱ.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①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机构,集行*、*事、监察于一体,家国不分;三省六部是决策、审议、行*为一体的中央行*机构。

②前者丞相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权,后者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权力单一,相互制衡;六部尚书由尚书省宰相领导,分工明确。

2、地方行*制度

(1)分封制:形成于奴隶社会时期的西周,以井田制为基础,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行*、*事、经济的独立性,其义务是向周王纳贡,拱卫王室。

作用:扩大了西周疆城,加强了井田制,维持了诸侯国的相对独立。

(2)郡县制:战国时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宰任免,不能世袭,在经济、*事方面没有独立性。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制度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3)郡国并行制:汉初为维护刘家于下,实行郡国并行制,同姓王侯在地方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尾大不掉。汉武帝颁“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为加强对辽阔疆土的统治,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隶属中书省,行省长官称“平章*事”,行省制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后世沿用。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但基本保留行省制度的架构,贵州成为省级行*单位。清朝设有25个省级行*区。

认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察和考核。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

(1)奴隶社会:官位均由贵族、大夫和士以血亲世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战国时商鞅变法按*功授爵,触及了奴隶主贵族的既得利益。

(3)汉代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征召。以察举为主,前期重“孝”、“廉”(即德才兼备);后期看重门第、族望,由此形成门阀士族;三国曹操“唯才是举”。

(4)科举制:意即分科选拔官吏。历朝所开科目虽多,但士人所趋,唯“进士”科。北宋王安石开设“明法科”,清末戊戌变法开增“经济特科”(云南历史上唯一状元袁嘉谷即中此科)。

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实行。隋文帝开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太宗时以进士、明经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任用高官主考。北宋发展:科考分乡试、省试(明清称会试)、殿试三级,省试由礼部主持,殿试是省试的复试,由皇帝主持,举人通过殿试称为进士,也叫“天子门生”;科目减少,名额增加,实行糊名法;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明清:以八股取士,趋于僵化,年清末新*正式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局的稳定。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认识:

??古代选官标准由血缘、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趋向公平、客观;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吸引到封建官僚体系中,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体权制度;

??科举制在唐宋时,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日趋僵化(联系《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对科举制的讽刺),但在近代被西方借鉴,成为今天的公务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法制

1、监察: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吏;汉代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北宋派通判监督知州;元朝设立御史台;明朝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同时,明朝还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官民,充当“秘密警察”。

2、法制:战国韩非提出“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的思想,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秦朝建立后,颁布《秦律》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北宋时将死刑核准权收归中央;明朝初年,制定《大明律》,主张“重其重罪、轻其轻罪”(体现罪刑一致原则,是法制的进步),增加经济立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要求,增加经济立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法律建设的反映。

四、文化专制*策

秦: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西汉:提倡大一统,神化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明: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培养奴仆。清:大兴文字狱。

五、辽“蕃汉分制”(汉人任南面官,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契丹人任北面官,管理契丹人。实质是阶级统治。)、金“猛安谋克”、后金“八旗制度”(女真族兵农合一、**合一制度,促进其封建化。)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力(劳动工具)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

战国: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

唐朝:曲辕犁的使用,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扩大耕地面积

2、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桔槔(汲水工具中原);芍陂(楚淮水流域);都江堰(秦成都平原);郑国渠(秦关中平原)。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联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隋炀帝开通(北→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春秋时,吴王夫差就已开凿)和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唐朝:派专人管理水利,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多用于南方)。

3、农作物的种植和引进

⑴农作物的种植:

南北朝:品种增多。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是重要产粮区。南方开始种茶。

唐朝: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陆羽著《茶经》。

明清:棉花(明朝由江南推广到江北)、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⑵新品种的引进:

两汉: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等移植内地

唐代:天竺的郁金香、菩堤树;中亚的名马;波斯的胡椒、枣;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传入中国。

北宋:越南的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部分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或三季稻。

明朝中后期: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

4、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孝文帝创均田制,隋唐沿用,评价均田制:保证了农民获得部分土地,但没有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土地兼并。

5、古代重要经济*策(以赋税制度为主)

春秋齐相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相地而衰征”,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建立后: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南北朝;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推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

隋朝:实行均田制、租调制,设仓库、开运河、修驰道。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沟通了南北经济。

唐朝:前期沿用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贞观年间强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武则天时重视农业生产;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清: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以人丁和田亩为依据,以银两(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达)为形式交纳赋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清康熙年间:更名田;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和财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并最终被废除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

?由劳役、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税种由繁化简,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纳绢或布、钱、银两代役,以“庸”、募役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

从总体上理解赋税制度

1)征税标准的变化: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

2)变化的影响: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对农民从事工商业的限制有所放松,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3)按税种分类:①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编户齐民、租庸调;②以田亩为主田赋: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③以户为主的征收货币的资产税: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④以丁男为主的兵役、徭役和杂役等。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炼铸造

(1)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

代表作品:莲鹤方壶。

(2)两汉: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还发明了淬火技术;

东汉时,水力鼓风,低温炼钢和冶铜、铸铜。

(3)魏晋时期: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

(4)唐朝:采用切削、抛光、焊接工艺。

(5)明清:广东佛山冶铁业和云南个旧锡矿开采业规模大、分工细。

2、纺织业

(1)战国:麻布纤维细密。

(2)两汉:丝织水平很高。

(3)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分工细,品种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清:江南丝织业:

??生产工具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纱绸机);

??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双色套印技术);

??分工日益细密(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制瓷业

(1)商周:开始出现。

(2)魏晋:工艺成熟(南方产青瓷、北方产白瓷)。

(3)唐朝:出现唐三彩,青瓷中出现秘色瓷。

(4)宋元:宋朝出现五大瓷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江西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4、造船:唐代能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南宋泉州是造船业中心和最大海港。

5、手工业:战国的《考工记》和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特点:

①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②技术不断进步,分工渐趋细化;

③规模扩大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

三、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商品经济发展

商朝:商民善经商,后被称为“商人”,以贝为币,商都繁荣,重视商业。

战国:中原市场形成,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基本依附于*治中心。服务对象是贵族和大商人。

隋唐: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邸店、柜坊、草市普遍。市场较前代发达,*府派专人管理物价、税收。呈现繁荣景象。

宋元:①北宋时城市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②镇的兴建和发展,如景德镇;③北宋时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

明清:①国内市场扩大;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当时的全国性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③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历史影响:

①传统的*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这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是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④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⑤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重要的商业城市

春秋战国: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是新兴的封建城市、繁华的商业中心。

隋唐:①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治、文化中心和全国的商业大都会;②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中心;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称;“扬一益二”反映了成都重要的工商业地位;③广州、登州、扬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清:北京、南京全国性商贸城市。

3、重要的历史现象

⑴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奠基于魏晋,开始于唐末,完成于南宋。

转移规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转移是指从关中地区向*河、长江流域的转移;由北向南转移是指从*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转移。两种趋势相互交织。

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隋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⑥*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晋室偏安建康,宋室南渡临安)。

启示:*局的稳定是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吸收最先进的技术是重要保证。

⑵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一些“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出现。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人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⑶“重农抑商”和“工商皆本”经济思想的比较

“重农抑商”思想产生于战国时代,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策指导思想。其原因是新兴地主阶级*权为积累财富,壮大国家经济、*事实力,控制人口,巩固统治。

表现:(1)统治者强调本未意识;

(2)注意减轻农民税收负担,防止其大量破产而成为流民;

(3)抑制土地兼并;

(4)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5)限制商人和其商业活动,从仕途、赋税、主营行业(盐铁官营)、日常生活等方面加以限制。

形成原因:

(1)农业是封建国家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2)田税是封建国家主要的财*收入;

(3)农民在土地上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4)封建社会商品贸易不发达,从事商业的生活保障不稳定;

(5)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根本原因。

评析: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策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权的巩固有积极作用。在后期(明、清)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未清初思想家*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冲破封建体制和思想的束缚,有很强的创新性,但在封建社会直至20世纪上半叶始终没能成为主流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中央*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清代关于西藏地区的知识点较多,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亦叫金奔巴瓶制)。

近代晚清*府基于海防需要,于年将台湾设为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二、民族融合

1、特点:

①范围广:*河流域→大江南北、全国范围;

②程度深: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和少数民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③规模大: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各民族间的融合,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④影响深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⑤中心内容: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在*治上封建化,经济上农耕化;

⑥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2、基本途径:

①中央*府的统一管辖,如汉、唐、元、清;

②统治*策的强制推进,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进藏,俺答汗与明修好;

④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班超经营西域;

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如生产工具,经验技术的推广,边境榷场(宋)和互市(明)互市和榷场;

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关系;

3、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权的巩固和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1、古代的对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西汉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大秦安敦王遣使来汉)。

②唐朝时,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畅通。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

(2)海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后期开通。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出马六甲海峡,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

②唐代发展,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达波斯湾。

③明朝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④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策,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

2、中外交流

(1)文化交流

科学技术:

①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

②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③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生产技术:

①两汉时,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传往西亚和欧洲。

②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入新罗。

③元朝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发展日本的印刷业。

思想文化:

①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②唐朝时中国传统文化传入日本、朝鲜。

③明末清初,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启蒙运动时,伏尔泰推崇儒学)。

科学技术:

①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和熬糖法传入中国。

②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应用于圆明园的喷泉——大水法)。

物种传播:

①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

②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南方。

③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思想文艺:

①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

②唐朝时高丽乐,中亚舞蹈,印度佛教、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

③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科技、音乐和绘画等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

(2)人员往来

①互派使臣:

两汉时期:三韩多次派人赴汉;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隋朝:与波斯互谴使节

唐朝时期:中日互派使臣;中国与东南亚互派使节;中亚遣使来唐;太宗时,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与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②派留学生:唐朝时期;新罗留学生最多;日本留学生学习中国制度,推动大化改新,仿长安建都城。

③西方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士宁等为宣传天主教来华,客观上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近代科技、艺术。

3.汉、唐对外交往的比较

相同点:

①朝鲜、日本都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

②都对外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

③*府是对外活动的参与者。

不同点:

①汉代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唐朝对外交往水陆并举。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互派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贸易为主,唐朝的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品种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科技、生产技术和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的繁荣。

⑤唐朝比汉代更注重对外交往,*策更开明,交往国家更多,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出现絮、麻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制造植物纤维纸。

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年。

指南针:战国—司南;后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

火药:唐末出现火器,金的火器制造业发达,南宋发明“突火枪”。

四大发明的外传时间:造纸术与汉代以后即传入朝鲜、日本;其他三项发明均在宋元时外传。指南针对近代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甚大。

2、其他科技成就天文历法:

⑴春秋: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多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⑵西汉:《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世界上最早的科学解释。

⑶唐朝:《大衍历》标志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作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实测。

⑷北宋:沈括制“十二气历”,有利于安排农事。

⑸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比现行先行公历早年。

⑹清朝:康熙仿制西方天文仪器,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人修订历法。

地理:

⑴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⑵西晋:裴秀提出绘图原则,制《禹贡地域图》。

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⑷明朝:《徐霞客游记》记述了石灰岩溶蚀地貌,比欧洲早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反映了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和地圆学说。)

数学:

⑴春秋战国:九九乘法表。

⑵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我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⑶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近年;《缀术》成为唐朝及中世纪朝鲜、日本、日的教科书。

医药学:

⑴战国:扁鹊提出四诊法,成为中医传统诊病法。

⑵西汉:《*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学文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⑶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总结历代和唐朝医药学成果;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官修药典;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⑷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农学:

⑴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农书,是6世纪以前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⑵明朝:徐光启《农*全书》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学成就,还介绍欧洲先进水利技术和工具,建立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建筑:

⑴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阿房宫。

⑵隋朝: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⑶元朝:大都(今北京)建筑宏伟,有完整排水系统。

⑷明朝: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明成祖时营建紫禁城。

综合类著作:

⑴战国:《墨经》记录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和“光学八条”。

⑵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

⑶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二、李约瑟难题:古代中国科技独领风骚上千年,但为何自近代以来,西方科技遥遥领先,中国科技发展缓慢?

1、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

⑴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技的研究积累物质基础,提供原动力;

⑵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普遍确立为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治环境;

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培养了探求真理、注重思辩、实证、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

2、明清以来,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⑴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⑵文化专制和科举考试形成了循规蹈矩、“重文轻理”的畸形人才观和教育观;

⑶“重农抑商”传统思想和后期“闭关锁国”*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⑷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根本原因。

三、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⑴创立:春秋时孔子

①社会背景:春秋时奴隶制逐渐解体(“礼崩乐坏”);封建制逐渐形成。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位动摇。

②主张:“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积极);恢复西周的制度,贵贱有序(保守)。

③地位:不适应春秋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遭冷落。

⑵发展:战国时孟子

①社会背景:战争连年,人民痛苦,发起反抗。

②主张:“仁*”(给农民一些土地、一定时间,轻徭薄赋),“民贵君轻”,反对苛*。

③地位:战国纷争的局面,只能接受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不是“仁*”。

⑶打击: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⑷正统:西汉董仲舒

①社会背景:秦朝“法治”过度,暴*而亡;汉初“无为而治”不利中央集权。

②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⑸巩固:宋代理学(朱熹)明代心学(王阳明,也叫王守仁)

①社会背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佛、道思想逐渐适应封建统治。

②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③性质: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⑹受到批判:明清—李贽、*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和封建社会衰落。

②主张: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提出*治应“趋时更新”;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否定理学的空洞,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③地位:儒学仍是正统思想。

2、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导的原因:

①儒家思想在哲学上宣扬“天命观”,伦理上以“三纲五常”严格等级次序,主张忠孝一致;*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②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观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在历史的发展中吸收各派学说,顺应时代需要。西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手段和道家清净无为相辅助的治国思想,即儒表法里。

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学与教育

1、文学——诗词歌赋和小说

⑴诗赋:

1、《诗经》收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战国:屈原创造“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3、汉代:

①乐府诗语言朴素、清新自然、反映现实。代表作:《十五从*征》;

②汉赋讲究韵节、辞藻华丽。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4、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

①建安文学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如:曹操《蒿里行》、《观沧海》;

②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南朝民歌缠绵婉转,如《采桑度》;北朝民歌慷慨爽朗,如《敕勒歌》、《木兰辞》。

5、唐朝(*金时代):

①初唐:陈子昂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作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诗圣”杜甫(诗作深沉浓郁、跌宕有致,现实主义风格);

③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新乐府运动,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④晚唐:杜牧、李商隐咏史诗反映唐朝衰落,流露失意颓丧。

6、南宋:陆游爱国诗《示儿》

⑵词:

①南唐后主李煜后期词多抒发亡国悲痛,代表作《虞美人》;

②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

⑶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市民社会的闲暇生活,明清小说成就最大(四大名著)。

⑷戏剧:元曲分为元杂剧(关汉卿)和散曲。

2、艺术——音乐、绘画、雕塑和书法

⑴音乐:春秋战国时“编钟”说明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唐朝时,西域、中亚乐舞传入,《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

⑵绘画:

①春秋战国:《妇女风鸟图》和《御龙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②魏晋南北朝:绘画带有宗教色彩,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最著名。

③隋唐: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著名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

④宋朝:风俗画增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街市。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⑶雕塑:

①秦汉:秦始皇陵兵马俑突出表现了秦汉文化的恢弘气势,再现了古代大兵团作战的许多场面和细节;东汉成都说唱俑和洛阳杂技俑造型生动活泼;秦砖汉瓦也极具艺术价值。

②南北朝—隋唐:由于佛教的传播,石窟艺术在南北朝有较大发展,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隋唐时开凿的敦煌莫高窟(近甘肃境内)体现了鲜明的古印度佛教艺术和西域民族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⑷书法艺术:

①汉字字体演变(非考点):商周:甲骨文(兽骨、龟甲)、钟鼎文(青铜器)→秦汉:小篆、隶书(布帛、竹木简)→魏晋以后:楷书、行书、草书(纸)。

②书法艺术:

东汉末年(开始)—蔡邕;

魏晋南北朝(发展、创新)—曹魏钟繇创立楷书;东晋“书圣”王羲之创作的行楷《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神品”;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是魏碑,其特点是古朴多变,气势雄浑。

唐朝(鼎盛,以楷书为主):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欧阳询《九成宫碑》、褚遂良,承袭“二王”潇洒俊逸书风,崇尚瘦硬之美,笔力沉劲,法度严谨;盛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笔法遒劲、丰腴雄伟、端庄浑厚,有“颜筋”之称;中唐——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碑》,俊逸书风,崇尚瘦硬之美,笔力沉劲,法度严谨;盛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突破王氏书风,笔法遒劲、丰腴雄伟、端庄浑厚,有“颜筋”之称;中唐——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碑》,融欧、颜之长,自创新意,其结字端严、笔力挺拔、清雅刚正,被称为“柳骨”。唐代的草书大家有“癫张、狂素”之称的张旭和怀素(狂草《自叙帖》)。

3、史学著作

⑴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

⑵东汉:班固著《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西汉一朝的历史。

⑶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启战国,下至五代。

4、教育

⑴春秋:孔子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⑵西汉:汉武帝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

⑶北宋:王安石变法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书院兴盛。

5、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原因

⑴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是经济和*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⑵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治。

⑶发展原因: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经济决定的*策提供社会环境;教育培养人才,促进封建文化的发展;统治者开放的外交和包容的民族*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丰富;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的积累奠定了基础;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是根本原因。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号推送在于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联系管理员处理。

长按

TUhjnbcbe - 2020/12/25 16:05:00

每段婚姻中,总有些细节,会暴露一些真实的感情状况。

我有一位男同事,娶的妻子是个富二代,结婚数年,仍甜蜜如初。

夫妻二人郎才女貌,夫唱妇随,让人看着艳羡不已。

一次,我去他们家玩,同事带我参观他们家的别墅。

他们家的装修没的说,富丽堂皇,雍容奢华,可我却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后来,走到厨房时,我发现他们家的厨具和餐桌几乎和新的一样,并不是擦拭的那种洁净,而是没有用过的那种新。

我问:你们家不做饭吗,怎么搬家好几年了,厨房和没用过似的?

同事脸上露出不自然的笑容:我场合多,大多在外面吃,她也不会做饭,要么叫外卖,要么出去吃。

怪不得,他们家没有一丝烟火气,屋顶下透出的,是一种冰冷的气息,让人感觉不到婚姻的温度。

当时我就断定,他们两口子的感情,并没有那么好,人前秀的幸福恩爱,更多是一种表演。

去年,他们两口子闹离婚。原来他们夫妻这些年早就是貌合神离。

大家对真相都很震惊,只有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因为透过那间外表豪奢的厨房,我已经感受到他们夫妻之间的温度。

厨房是婚姻的道场,一个没有烟火气息的家里,缺少的是婚姻的修行。

而所谓尘世间的爱,不就是与你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吗?

一直都觉得姑父和姑妈的感情甚好,结婚四十几年了,比现在很多年轻的夫妻感情都要浓烈坚固。

他们常常一起上街买菜,一起回来洗洗切切,姑父看着姑妈在煤气灶上忙活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姑妈看姑父在一边偷吃小菜。

这样的画面总是很温馨,后来明白感情之所以浓烈大概也和这厨房不可分割,也难怪从前母亲总是叫我之后无论如何要学会在家吃饭,大概也是想让我守着这平凡但又真实的人间烟火吧。

有一次和姑妈谈起这事,她说:其实人只要常常相伴在一起,都沾沾家常,经常在一起吃饭的家人是很难分开的。

那时我深深地被感染。没事逛BBS的时候总看到有人在婚姻版块谈论各自的生活。

有一次一个大姐在论坛里说:“日子过不下去了,要离婚了,家里冷冰冰的,厨房也冷冰冰的,夫妻之间一年也说不上几句话。”

有人问:你们一起不做饭吃吗?

大姐想了想说:“刚结婚的时候,一起做,那时觉得挺好的,日子虽然清贫,但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聊天,特别开心;后来,他不经常回家吃饭了,我也懒得做了,外面到处是可以吃饭的地方,大家哪里方便就哪里解决。”

可是这哪里方便哪里吃,最终也吃没了爱情,你把日子过随便了,日子也就随便你了。

一个人家日子过得怎么样只要看看这一家的厨房就好了。

你要知道一段婚姻好不好?“也看看厨房就知道了”。

厨房冷冷清清的,日子也冷冷清清的;厨房进进出出,热气腾腾的,日子也就热气腾腾。

这日子过好了,婚姻也就好了。

老人说结婚过日子,一日三餐话生活,大概说的也是烟火气。

所以那时母亲在灶前做菜,父亲在后面添柴加火,我总被拉在一旁观看,两个人把我夹在中间。

母亲总说:学着点,以后成家了嫁了人一定要自己做饭吃,外面再好吃也不要留恋,能回家吃的就回家吃。

一个厨房温情满满的,这婚姻也温情满满。

厨房你能经营好了,这婚姻也错不了。

当时我小,没有感觉。

后来长大、成家,看过人间很多烟火后,深以为然。

人间自古和吃有关,吃就和厨房有关,和厨房有关就是和生活有关。

身边年轻的朋友总觉得自己和爱人待在一起没话说,觉得日子枯燥,生活乏味,很多婚姻名存实亡,家里像酒店,旅馆生活总归是不踏实的。

生活其实脱去华丽的外衣,真的很简单,人生在世无非是衣食住行而已。

我们常常向往外面的世界,别人的婚姻,他人的幸福。其实这一切你都拥有。

炊烟袅袅,世间情意缠绕,厨房兴旺,则日子兴旺!生活,就是升起火来过日子,一地葱皮,一屋子热气,才是一个家最美的状态。

婚姻好不好,看看厨房就知道。

一日三餐里有多少辛苦,就有多少心意;

有多少麻烦,就有多少甜蜜;

有多少花样,就有多少爱恋;

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你都能有一个热气腾腾的厨房。

愿我们在经营婚姻之道上越走越轻松。

财运好不好,看客厅就知道了!

对家居风水而言,客厅是非常重要的区域,一个合理的客厅风水布局不仅可以让人生活舒适,还能够为一个人带来好运,而不合理的布局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原本应有的好运数。

一、开门见钟、开门见镜

在常见的两居及三居房间中,很多人的房子进门后便是客厅,或者进门后有一个小玄关,然后是客厅。

为了图方便,很多人会在客厅对着门的地方或者玄关的墙上安放体型较大的穿衣镜。这是一种常见的布局,但可能这种布局会给你带来一些烦恼。正对着门的穿衣镜会让你每天出门上班前方便地看一下自己的着装,但也会让你每天回来开门后第一眼看到自己。

很多房子在门处是没有感应式灯光电源的(无法保证进门后你立刻进入光明的地方,一般是先进入一个黑洞洞的屋子)有过类似体验的人可能会明白,看到黑洞洞屋子里穿衣镜中的自己,是一件并不很愉快的事情,一些人会受到惊吓。

所以,职业风水师会尽可能在设计时,避开这种推开门便看到大镜子的格局。

一个特殊的情况,是有些时候风水上会用镜子化解门处的一些问题,但一般这种镜子并非玻璃镜,以及就算是玻璃镜也很少会挂在门内的地方(而是挂在门外的门框上)

开门见到一个钟,也是不好的格局设计,这是来自谐音的不吉利:开门见钟。而且,钟在风水上有特殊的用途:比如调整人际关系、柔和氛围,放在门口其实并没有压宅的功效。

二、不要把客厅用作储物室

很多人习惯把东西储存在客厅,因为卧室或者别的房间已经没有空闲的地方了。这并非巧妙利用空间的小妙招,而是巨大的风水隐患。

现在建筑风水中,客厅可以理解为明堂位,而明堂位自古以来的追求便是:通畅、光明、让人心旷神怡。

在客厅存放许多东西,会影响一个人的运数,尤其是在单位和外面的人际关系、社交情况。

需要谈生意或者频繁与人打交道的人,更不能把客厅用作储物室,因为这会导致你的运数一直起不来,如果是在官场打拼的人,也需要尤其注意这一点,明堂位被重物压制,可能导致你的仕途难以有升华的机会。

三、奇形怪状的客厅千万要不得

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形状,家居客厅的形状追求方正: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一些离奇的设计,可能会把客厅设计为三角形或者奇怪的圆形,这是不好的。

奇形怪状的客厅可能会导致冲煞的产生,以及可能让一个家庭的财运出现波动。

其实大部分客厅在设计时都会被尽可能设计的方正,如果有一些边角设计上有一些古怪的线条,也不必着急,可以用植物进行补益、遮盖。

四、不要在客厅悬挂刀剑等装饰品

在客厅悬挂刀剑等装饰品,(或者角状装饰品)可能会导致一个家庭总是出现口角。

客厅的装饰品,务求圆润,角形之物越少越好。角形之物,一般被理解为“尖儿煞”,会增强房间的火气。而客厅一般是家人聚餐、一起玩耍、聊天的场所,在这样的地方,火气很重是很不好的。

如果悬挂刀剑,还要注意刀剑的朝向,一般而言刀剑的尖部应该朝外,而千万不可朝内,尤其不要朝卧室。

五、卧室和客厅位置不要轻易更换

一些人因为觉得卧室的面积不够大,于是将卧室变更为了客厅,将客厅改造为卧室。这是不好的格局。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一般而言,客厅应该确保是进门后第一个进入的空间。如果进门后先进入的是卧室区,这种格局对睡在这个卧室里的人是有不好影响的。

正因为客厅是进门后的第一个区域,所以这个区域要确保三要素:光明、干净、整齐。

实在懒得打扫时,客厅都是要认真打扫一番的,客厅长期堆积垃圾,对一个家庭人的运势会有很不好的影响。

如果家里有孩子,更要确保客厅的光明,客厅的灯如果坏了,一定要第一时间更换,“明堂不明,举子不出”客厅昏暗的房间,孩子的学习方面很难有很好的表现。

六、客厅绝对不可以成为过道

这是客厅设计时的一大误区,很多人认为客厅应该是进门后通往卧室区的“道路”,这是一个误区。客厅必须要有明确的道路区和休息区的划分,而且道路不可以穿越休息区。

换言之,整个客厅中,要有一个部分是人们不会频繁通过的,是专门用于人们休息的。

只有这样,气才能被聚集起来,如果客厅是道路,那么人会频繁穿行这里,气息无法聚集,会让一个家庭的运势时好时坏,甚至会难以积攒财富。

七、客厅梁,不可压沙发

梁和柱,都是家具风水中非常需要注意的细节。

有很多房间,客厅会有房梁,而沙发不可以放在梁的下面,沙发在梁的下面会影响家人的身体,甚至会有久病不愈的情况出现。

一些房间空间有限的家庭,会让孩子在客厅写作业,这时候要非常注意孩子写作业的桌子是否在房梁下方,如果是赶紧搬走。

孩子头上有梁,这是“铡头格局”,成绩不好是其次,重要的是可能让孩子心情总是压抑。

类似的还有横向吊灯,孩子学习的桌子上方不要有横向吊灯,用台灯是最好的。

八、客厅挂画不要挂猛兽

客厅挂画是很多人的习惯,老虎、鹰是常见被挂在客厅的画作主题。

但这些猛兽、猛禽其实是完全不适合挂在客厅的,这些猛兽、猛禽存在着“妨主”的情况,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更不要在客厅内悬挂这样主题的画作。

九、神像不要在客厅瞎摆

客厅摆放神像,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

神像摆放在家中的凶位,不仅不会为家庭带来好运,可能还会影响家庭的运数。

以及,神像的拜访一般会有一些原则:不背靠窗户,不朝着房门,不朝着厕所或厨房,不朝着餐桌。

而且,在客厅,摆放神像不要过多(特殊宗教信仰除外,术法层面原因除外)普通老百姓在客厅如果想摆放神像,一尊即可,太多太杂反而不好。

十、客厅忌水大

很多人会在客厅摆放鱼缸,而且为了追求财运,会买巨大的鱼缸养许多鱼。

其实在客厅,水气不可过猛,万事皆有度。

一个巨大的鱼缸摆放在客厅,可能不仅不会给您带来财运,反而会让您的财富很容易花掉难以存留。

到底应该是多大的鱼缸,其实最好是找专门的人推算一下,并且计算好养鱼的数量和颜色。

另一个需要留意的,是假花。客厅最好不要有假花,如果想放花,最好用真花,而且是有生气的花,假花和枯萎的花放在客厅是非常不吉利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基础知识点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