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画像一历史上的中医名称
TUhjnbcbe - 2020/11/20 15:08:00
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风尘奔走到如今

因此自怜还自笑

半夜挑灯苦独吟

日中照镜思前事

青囊并且活人心

丹灶相传良相业

授受依然七世临

轩岐妙术济民深

霞溪先生

感怀

中医画像(一)

真正的传统中医到底长什么样?

-壹-

◆岐*

《医源资料库》记载:岐*,岐伯与*帝的合称。

*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也称有熊氏、公孙氏),曾为统一中原作出贡献。也是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药、算数的发明者。

岐伯是*帝的大臣,典主医病。史称岐伯医术高明,“脉理病机治法经运气,靡不详尽”。《*帝内经》就是根据他与*帝就医术、医理、中草药等方面的对话,经后人编纂补充而成的。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

《*帝内经》共计十八卷,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它以人体结构、机能联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整体观念为出发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阐述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方面的方法,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全面、科学的基础性著作,对后世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

尤其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之前,医家视之为必读之书,不读该书,则不能行医。所以古人尊称《内经》为医书之祖。

而它的作者*帝、岐伯,亦为人尊为医家之祖。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把岐(伯)*(帝)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称为“岐*之术”,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后来人们学医时,就说是学习“岐*”;对于医术高超的人,说成是精于“岐*”。

只是清末民初以后,随着西医的普及,中医开始退居二线,“岐*”一词,除了古籍里尚能见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了,只是偶尔被当作中医的别称。

-贰-

◆青囊

第一种解释:古代医家存放医书的布袋。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

第二种解释:借指医术、医生,是中医的别名。

但是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

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唐·杨巨源《题赵孟庄》:烟鸿秋更远,天马寒愈健。愿事郭先生,青囊书几卷。

明·叶宪祖《丹桂钿合》第四折:“披衣款步入茅堂,问寝慇懃似犹子行。这一丸神药赛青囊。”

清·吴敬梓《移家赋》:“爰负耒而横经,治青囊而业医。”

郑观应《盛世危言·医道》:“一方试病,妙诩青囊;三指杀人,怨深白刃。”

-叁-

◆杏林

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换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施舍的粮食达数十万斗。

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

-肆-

◆橘井泉香

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还有一则典故“橘井泉香”也与道医有关。

这则典故说的是西汉时湖南一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他的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

这则“橘井泉香”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清代闽人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飞升石、鹿洞,以及市内第一中学内的橘井,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

“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伍-

◆悬壶

指行医、卖药。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约公元2世纪)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君子要知医,悬壶旧家世。”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不是职员家学渊源,寻常悬壶行道的人,像这种方子,他们肚皮里就没有。

孙中山《革命原起》:“及予卒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

端木蕻良《乡愁》五:“我之悬壶问世,多半都是志在济世活人。”

《绣戈袍全传》:王廷桂虽悬壶多年,但岐*道中奥妙法律,总非透彻三昧,倒有几种能干。

-陆-

◆大夫

对医生的尊称或称卖药兼治病的人。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

旧时,太医专称大夫,唐末五代以后,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古汉语中“大”字音“dài”,“dàifu”一称流传至今成为对医生的敬称。

应当指出的是,dàifu的读法是“大夫”这个称谓的古语读法,而现今所谓“dafu”云者,是建国后几次汉语多音词规范化时提出的读法。

-柒-

◆郎中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宋医官别设官阶,有大夫、郞、医効、祗侯等。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河以北大多称医生为“大夫”,而*河以南多称“郎中”。

宋洪迈《夷坚支甲志·杜郎中驴》:“杜泾郎中,河府荥河县上原村人也。世为医,赀业稍给。”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奇妙,奇妙!郎中诊罢,嘻嘻的冷笑,道:五脏六腑又调和,不须医疗。”

《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渐渐喘息过来……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跳驼子’板凳上坐着。”

周立波《盖满爹》:“(盖满爹)从楼梯上掉下地来,肩胛骨错出了榫头,请个草药子郎中足足治了两个月才好。”

-捌-

◆医生

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

“医生”一词,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

唐代置学习医,故有“医生”之称。

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玖-

◆坐堂医

“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

坐堂医源于汉。

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

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拾-

◆中医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为了区分才被刻意叫做中医。

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见上文)。

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对一种事物的偏见和误解,往往是因为不了解

相信我,一旦你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你便会爱上中医

中医画像(一):历史上的中医名称

中医画像(二):历史上的名医

中医画像(三):如何鉴别真正的传统中医

百年中医世家

国家级首批中医学术流派

西岐王氏济世堂

00

源自清光绪二十六()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画像一历史上的中医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