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烟熏预防疾病从古代起就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介绍了用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时“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书中谈到如果在室内大量熏艾,可防止传染性疾病蔓延,而且认为用这种方法预防疫病传染,效果“极佳”。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
直到现在,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时,很多人家门前都有悬挂艾草的习俗,目的是:驱蚊虫、消灾辟邪。因为从端午这天开始夏日渐至,蚊虫、蝇蚁、毒蛇等开始活跃,艾草是菊科草本植物,其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能够驱虫除邪,还可入药,具有理气血、除湿寒的作用,所以广受人们喜爱。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大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灸最能补人体之阳气,“日为天之阳,艾为地之阳。”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艾草是所有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的植物,生长过程中能极大吸收转化太阳热能。艾灸过程中,能释放大量阳气被人体吸收,循经走络,直达病灶,能有效祛除寒湿邪气,治病延年。艾作为一种施灸材料,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作用。中国用艾灸治病的传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医学入门》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古人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尤其重视艾灸的作用。
孙思邈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是用灸法来预防瘟疫感染。
在年“非典”时期广州中医院在日常清洁消毒之外借助艾条熏艾的做法。当时,广州中医院没有死亡病例,几乎没有发生交叉感染。北京的艾灸师没有一例得非典,因为艾灸烟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作用,并且对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近日的冠状病毒疫情中,医院也在人群聚集处熏艾,部分病房也点燃艾条,防治疫毒的扩散。
“艾热”能增补阳气科学研究发现,艾条燃烧时会散发一种类似红外线的辐射波,可刺激人体穴位,经热波能量传导至病灶源点,由于穴位起作用。它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通过经络与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直接刺激人体淋巴系统,提高机体白细胞的代谢活动,提升自身免疫能量,增强抵抗体内细菌病变引起的各种炎症和疾病,由于艾灸散发一种类似红外线的辐射波,因神经受刺激后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替换新生健康细胞,促成老旧病态细胞组织代谢,达到疾病治疗目的。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人体百病滋生皆因阳刚之气不足,此次病毒来袭,更提醒我们广大人民在平时要注意养生,坚持艾灸,增补和保护我们人体体内的阳气,这样才是保护我们健康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用香防治瘟疫,也是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结晶和经验实践。
《汉武故事》称,汉武帝烧兜末香,香闻百里。关中方疫,死者相枕,闻香而疫止。说明早在汉代,人们就发现熏香可以杀菌,汉武时期,汉中流传瘟疫,就是用熏烧香药的方式抑制了瘟疫流传。据中国中医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次大型瘟疫。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在中医中许多经典医书如《*帝内经》《温病条辩》《千金方》《伤寒论》都记载了用熏香来防治瘟疫的记载。宋代朝廷还专设太医局、和剂局,并组织专家编纂大型医药方书《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记录了多种香疗防疫的方法。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前),距今多年。在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具古尸手中握有两个熏囊(香囊),内装有药物。另外还发现4个熏囊,6个绢袋,一个绣花枕和两个熏炉,也都装有药物。经有关部门研究鉴定这些药物为辛夷、桂、花椒、茅香、佩兰等,都是香药。可见当时人们随身携带香囊,使用香枕、熏香等香疗方法来辟秽消毒,净洁环境,防治疾病,已成为一种习俗。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它是由一种冠状病毒亚型变异所引起,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历史上即有以空气消毒法(焚香熏烟)、香药嗅鼻、佩带香囊、穴位敷香等方法的记载,并创制了多种预防用方。焚香、佩戴香囊,通过“气治”的方法来预防传染性疾病效果也挺好。疫疠之邪多与湿气有关,辛温香燥的香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的功效,是最常用的预防“疠气”的药物。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经常用到的传统用香的方法,以供大家做建议参考,以助大家身心安泰、福慧双增。
1焚香法——空气消毒
焚香是古人防治疫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两千多年前,就有用焚香烧烟或熏香进行空气消毒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介绍,在疫气流行时,房内可用苍术、艾叶、丁香等药熏烟进行空气消毒。现代研究证实,苍术、艾叶能抑制或杀死空气中一些致病微生物。现代许多医家也认为,用艾叶、白芷、苍术、*柏、羌活、石菖蒲、山奈、皂角刺、大*、草果、檀香等芳香化浊药物在居室内点燃或熏蒸,可芳香化浊、温经散寒、净化空气,对流行性病毒感冒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香药大都具有芳香化湿、通经开窍、芳化和中、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公共场所集体预防或居室内空气消毒,既能辟秽,又能化湿以消除疫毒。
香方一:避瘟丹
乳香苍术细辛生草川芎降真白檀枣肉丸,焚烧。烧之避瘟邪气。
香方二:逼虫香
组成:茅香一两五钱,细辛一两五钱,零陵香一钱三分,山柰一两,川椒二两五钱,藿香一钱六分,千金草三钱六分,莪术一两七钱三分,共研成粗末。
主治:此药凡遇四时不正,瘟疫流行,宜常焚烧此香,则不致传染。多烧碎末,可以避邪避瘟。空室久无人住,则积湿容易侵入。预制此香烧之,可以远害。
出处:《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2
佩带香囊——增强免疫力
将芳香药末装入香囊中,佩挂于胸前,借药气味挥发可以防治疾病。中医强调治未病,“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香药香囊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正是利用了传统的鼻嗅给药方法,借芳香性药物的清气之正,鼓舞人体之正气,辟除秽浊之邪气,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
佩戴香囊,不仅是一种风俗,这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传统中医认为天气湿温,细菌容易滋生的时候,佩戴香囊则有杀菌和提高身体抵抗力的作用。现代认为香囊可以刺激鼻黏膜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提高,使得病毒在鼻黏膜及呼吸黏膜上不易存活,从而起到预防作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体分子,在人体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起免疫作用。从而认为佩戴香包可以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起到一定的预防流行性病毒的部分作用。
年非典流行期间,也曾运用中医香包配合其它措施进行非典型肺炎的预防观察。防病香囊当以芳香辟秽解毒为原则,可选用藿香、苍术、白芷、草果、菖蒲、艾叶、冰片等制成香袋,佩挂胸前,常闻香包,晚上放在枕边。
香方:辟瘟囊
香药:羌活、大*、柴胡、苍术、细辛、吴萸各等份,共研细末,用红色香囊盛之,佩于胸前,用于预防瘟疫。
出处:《理瀹(yuè)骈文》
3
搐鼻香疗法——通阳取嚏
搐鼻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鼻乃清气出入之道,属清窍,故可采用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药,通过鼻腔给药,刺激鼻腔黏膜,经鼻腔黏膜使药物吸收,循经入络直达病所,起到驱病除疾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就有以药物嗅鼻、佩带祛邪香囊等方法预防瘟疫的记载,今人从其古法,认为传染性病毒有“喜燥恶湿”的特性,预防应促进呼吸道分泌粘液和保持呼吸道湿润,使呼吸道环境不适于病毒生长繁殖。建议采用通阳取嚏法,用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中药如知母、*芩、元参、麦冬、沙参、艾叶、苍术、白芷等芳香化浊类药制成香粉搐鼻预防,刺鼻取嚏可能会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具体方法是将芳香药物研为粉末,吹入鼻腔,或闻吸香气,以达到醒神开窍,辟秽解毒的功效。
附香方:赤散
牡丹1.5克,炙皂荚1.5克,细辛、干姜、附子各0.9克,肉桂0.6克,真珠、踯躅各1.2克。
制法:捣筛为散。
用法:初觉头项强几几,即以纱布包塞塞鼻中。用于感受疫疠、瘴气、瘟疫病毒者。
出处:《肘后备急方》
4
敷香法——培补正气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的就是预防瘟疫,首先要正气强盛,也就是说抵抗力、免疫力才是防病于未然的关键。而扶助正气方法敷香法是将芳香药物研成细末,按香方要求,将香丸、香膏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使药效通过皮肤、经络穴位而产生效应。有益气扶正、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外台秘要》中用雄*散(雄*、朱砂、菖蒲、鬼臼,涂五心、额、鼻、人中、耳门)作为辟瘟方。张文阁等认为采用香药外贴治疗传染性肺炎,有止咳定喘、活血通络、祛毒杀菌的功效,膏贴虽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但可以改善病毒的临床症状。敷香法即可使药性直达病所,又不妨碍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文章综合自:中医出版、怀恩书社
责编/美编:仁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