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传统文化丨中医与中国古代哲学
TUhjnbcbe - 2020/11/8 2:04:00
治白癜风有什么土方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73.html
中医与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在其发展的行程中,构筑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哲学范畴体系。这一范畴体系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和认识外部世界水平逐渐深化的过程。传统中医学在表达其理论时曾大量采用了当时哲学中的一些表述方式或借助了当时哲学中的许多概念。

1.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明代黑漆描金药柜

明(公元-公元)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可概括为:

相互交感,由于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有形的万物才能产生,新的个体才能诞生。

阴阳对立,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阴阳相互对立才导致了阴阳相互制约,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寒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而化气等。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的生理机能而言,机能亢奋为阳,抑制属阴,二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动极镇之以静,阴亢盛之以阳,都是中医在治疗中运用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治疗疾病的理论概括。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

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称为平衡。如一年之内,春季阳长阴消,夏季则明显的阳盛于阴,秋季阴长阳消,冬季则显著的阴盛于阳;一日之内,早上阳长阴消,日中阳最旺,*昏阴长阳消,夜半阴最盛;人亦与自然相应,日间阳多阴少,兴奋而体温偏高,夜间阴多阳少,抑制而体温偏低。自然界与人身之阴阳,无时无刻不在消长变化之中,但是,只要这种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超越一定的限度,皆可认为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消长过度,则平衡被破坏,在自然界则形成灾害,在人体则引起病变。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另一方面,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渗透于中医学中,与中医学的学术内容融为一体,则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思想方法与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用阴阳的概念及运动变化规律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养生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实践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手段。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宇宙中一切事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相杂”和“相和”而化生的,因此,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按照五行的特性进行归类。

五行中每一行代表一种功能属性,即“水曰润下(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火曰炎上(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木曰曲直(木代表生气旺盛的),金曰从革(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土爱稼穑(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

针灸铜人

五行生克图(金、木、水、火、土、生、克)

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有序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五行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事物就会过分亢盛而为害,就不能维持事物间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并促进事物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这样,可以把五行关系看作是阴阳关系的逻辑展开和补充。

《*帝内经》将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使哲学理论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来认识人体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相统一。中医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和功能表现按五行属性划分成五大系统;系统内部通过表里关系、系统之间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一个更大的复杂系统。受作用者,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反馈调节效应,从而使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诊断、判断疾病的演变规律和确定治疗原则,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车马

汉(公元前-公元)

《内景图》清(公元-公元)

(内景,即人体内部精气神变化的景象。此画为气功内功图解,对练功者有指导意义。)

3.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学的整体性思维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把人体的脏腑等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制约、作用、影响并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有机系统;二是把人体脏腑病变诊治与地理环境、气候、四时变化等自然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和养生等所有的领域中,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图》

西汉(公元前-公元9年)

晨练

登山

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即重视人体某一部分的病变可能对其他各部分的影响,以预测病情的演变。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亦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这是中医诊病的思想方法之一。中医是通过脉诊、舌诊,望面色、听声音、看体态等外在的症状、体征来判断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状态。

中医治疗疾病时也强调整体观念,即使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中医学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在诊断时,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对病理变化的作用,在治疗时,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改造自然环境,以有利于人体的生存和健康。

希中文化协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丨中医与中国古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