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知道古代有名的医生都是怎么身体力行给自
TUhjnbcbe - 2020/10/25 21:33:00
北京重点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
点击上方“知疗”
  秉医自卫、爱身自奉的自诊疗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道家(道教)本质上就是“爱身自奉”的宗教,自不必说;儒、医诸家,也不乏其身体力行者。比起刘禹锡、陆游两位儒士来说,医家由于其身份,则更便于自诊疗。


  东汉末年杰出医家、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自序》中即有通医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之语,提出留神医药、精究方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自我“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种明确的自诊疗思想,出自“医圣”之口,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
  如西晋著名学者、医家皇甫谧(-,字士安,今甘肃灵台县人)于晋初甘露年间50岁时患了风痹之证及耳聋,因而学医。他深入专研针灸之学,结合自身病况,探索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学以致用,其疾患经自我诊治,“百日”而愈。皇甫氏享年67岁,在当时也算高寿了。后并著有《针灸甲乙经》一书,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孙思邈也有类似经历。孙思邈(约-),世称孙真人,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唐初著名医家。

孙氏“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于是青年时有志于医。他手不释卷,虚心求教,医道渐精,不但亲邻病痛多所救治,而且“在身之患,断绝医门”,自身疾患也经自诊疗而愈,再也不用外出求医了。

孙氏享年岁,是中国古代罕有的高寿者。他曾积八十余年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是集唐以前医药大成之作。孙思邈知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至明清,有自诊疗经历者也屡见不鲜。


  如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约-),字仲醇,常熟(今属江苏)人。幼习儒,后因患疟,延医久治不愈,于是翻检方书,选方自治而愈,从此习医。享年亦过古稀。缪氏精于本草,著《神农本草经疏》30卷,在明代本草著作中首次据《神农本草经》注疏药理,影响甚广。另撰有《本草单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书,均为医药名著。


  清代名医陈念祖的故事则较为有趣。陈念祖(-),字修园,长乐(今属福建)人。陈氏少习儒,又随祖父学医。他40岁时中举,曾任威县(今属河北)县令等职,医术亦闻名,为儒医。一次他到恒山赈灾,积劳成疾,并至危重,延请多名医生诊视也无能为力。后至夜半,他神识稍清,就自拟方药,结果服一剂病情好转,二剂而愈。陈氏撰有《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又题《南雅堂医书全集》)。


  自诊疗之所以在古代士人中常见,与他们普遍好医、习医、知医有关,在这方面他们既容易产生兴趣与志向,又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医理体现着天地之理、易卦之道,又与人世纲常相结合,使文士尤其儒生逐渐不再以医药为方术小技,而视之为仁术良技。他们以知晓医学为荣为乐,把医道的“救世济人”与儒生入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和仁民爱物之意相通,更何况医道还可以直接践履孝道伦常。


  在这一背景下,早在汉时贾谊就有“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之说,至宋时范仲淹又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论。


  另一方面,从思维模式与文化底蕴的角度看,中医学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化的关系同根同源,本为一体。中医的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与儒家的思想体系极为吻合,二者不仅在语言上沟通,而且在最深层的思维模式上相通。而文士知书达理,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学习中医就相对容易,谚曰“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点。

欢迎
  小病小痛不求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知道古代有名的医生都是怎么身体力行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