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精品
TUhjnbcbe - 2020/10/21 22:56: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http://m.39.net/pf/a_4786398.html

点击上方“佛像雕塑艺术”→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

设置星标后,从此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言

“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主要展出汉藏佛像精品。展览的主题是:全面、系统地展示我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同时展示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亲眼目睹佛像艺术在我国汉族、藏族地区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艺术风貌;欣赏佛像艺术表现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艺术神韵;了解佛像艺术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与我国古代社会*治、经济、文化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密切关系。展览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共展出佛像尊,种类齐全,造型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汉传佛教造像艺术。汉传佛教指流行于我国内地,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汉传佛像艺术是汉传佛教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汉传佛像艺术在不同时代*治、经济、文化各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佛教汉化的重要载体。北魏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这尊像结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部高昂,饰呐旋状发型,项有高肉髻。面颊丰腴,大眼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与山西大同支冈大佛袈裟上的装饰纹样一致。衣纹写实厚重。右手结施无畏印。手势亲切自然。四足座床浑朴稳重,其正前方和两个侧面刻画飞鸟、蔓叶、胡人装束的供养人、卷云等纹饰和图案。座后刻有“大代”等铭文。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雄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青白釉瓷观音菩萨像宋(-)北京丰台出土
  这尊像结跏跌(音加夫)坐,头梳高发髻,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塑有小化佛。通体素白,仅袈裟边缘青白色釉。袈裟自头顶披下,露出面部及前胸。宽额丰颐,眉间饰白诧丹凤眼微睨,神态安详。胸前缀有璎珞及丝带。胎质洁白细腻,塑造精巧,体现了宋代佛像和陶瓷艺术鲜明的时代特点。石雕释迦牟尼佛涅槃像
  辽(-)
  这尊像侧身卧于石床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面相生动,神态安详;身着袒右肩袈裟,胸前露出蝴蝶结,衣纹写实自然。风格粗犷,形象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佛涅槃时情景。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洪武二十九年()
  这两尊像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台座束腰处刻有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据铭文可知,这两尊像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五朱肃的王府出资铸造的,当时一共铸造了五千零四十八尊。风格古朴典雅,做工小巧精致。镀金旃(音沾)檀佛像


  旃檀佛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上到忉(音刀)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人间的优填王思念佛陀,就命工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其像站姿,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施与印,身着通肩袈裟,衣纹在身体正面呈波谷分布。后来,不管用何种材质,凡是雕塑成这种样式的释迦牟尼佛像统称为旃檀佛像。铜镀金普贤菩萨像
  明嘉靖十一年()


  普贤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佛教诸菩萨中行愿广大,所以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其形象标志是骑一头六牙白象,象征其行愿广大。这尊像造型端庄,做工精细,保存完好。莲座后刻有铭文:“大明嘉靖十一年正月初八日父讳日男陈佐发心追造。”铜镀金西方三圣像
  清(-)
  这是一组佛教净土宗崇奉的造像题材,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主尊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这三尊像皆立于仰莲座上,各结不同手印,表示各自不同的宗教身份和功用。像下台座做成池塘形式,四周雕以扩栏,池中水波荡漾,并生出三枝莲茎。其创意来源于净土宗经典《阿弥陀经》宣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记载。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隋开皇二年()
  隋代佛像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一方面继承北齐、北周佛像艺术的遗韵,同时又表现出新的发展与变化。造像的面相方面不圆,广额丰颐,躯体敦实,脖颈细长,全身比例失准,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点。这两尊像为同时雕造,是隋代佛像代表之作。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隋开皇二年()


  隋代佛像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一方面继承北齐、北周佛像艺术的遗韵,同时又表现出新的发展与变化。造像的面相方面不圆,广额丰颐,躯体敦实,脖颈细长,全身比例失准,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点。这两尊像为同时雕造,是隋代佛像代表之作。

铜增长天王像
  元(-)


   增长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这尊像头部高昂,双目圆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颏长髯垂胸,气势凛然。全身武士装束。头戴战盔,身着甲胃,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衣纹刚劲有力。站立姿势,右手当胸,手中紧握长剑,为其身份标志。形象威猛。造型完美,是一尊难得的元代佛像精品。铜增长天王像
  元(-)
  增长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这尊像头部高昂,双目圆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颏长髯垂胸,气势凛然。全身武士装束。头戴战盔,身着甲胃,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衣纹刚劲有力。站立姿势,右手当胸,手中紧握长剑,为其身份标志。形象威猛。造型完美,是一尊难得的元代佛像精品。铜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晚唐—宋(9-13世纪) 北京西城出土
   十一面观音源于北周(-)印度高僧耶舍崛多翻译的《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这尊像为汉地流行的十一面观音标准形象,头顶小佛头堆叠排列,正中有一立佛,面形圆润,神态平和,身着长裙,衣质轻薄贴体,双臂挽帔(音配)帛,亭立于束腰莲花座上,体态优美大方。石经幢 辽(-) 北京门头沟双林寺


  这是经幢一部分,为四面柱状体。四面各刻一尊佛像,为四方佛,即东方香积世界不动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四佛像皆头饰螺发,身着袒右肩袈裟,头顶肉髻平缓,胸部肌肉写实,体现了辽代佛像的鲜明特点。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尊佛像是北京地区现丰最大的早期佛教雕塑。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跣(音显)足站立,头部高昂,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躯体健壮、气势雄阔,具有北魏太各时期造像鲜明特点。主尊两侧为合掌恭立的二胁侍菩萨,身后为圆形大背光。背光后上半部有十二排小佛像,下半部有造像题记及捐资人名。些像年代历来争论颇多,从主体风格看为魏太和时期雕造无疑。但主尊的头饰、衣纹、两侧的胁侍菩萨造型、背光前后的装饰雕刻等,与当时风格明显不符,应为北魏太和之后重修。此像原在海淀区车耳营村,年失窃追回后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尊佛像是北京地区现丰最大的早期佛教雕塑。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跣(音显)足站立,头部高昂,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躯体健壮、气势雄阔,具有北魏太各时期造像鲜明特点。主尊两侧为合掌恭立的二胁侍菩萨,身后为圆形大背光。背光后上半部有十二排小佛像,下半部有造像题记及捐资人名。些像年代历来争论颇多,从主体风格看为魏太和时期雕造无疑。但主尊的头饰、衣纹、两侧的胁侍菩萨造型、背光前后的装饰雕刻等,与当时风格明显不符,应为北魏太和之后重修。此像原在海淀区车耳营村,年失窃追回后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石雕舍利函
  辽(-) 北京朝阳出土
  这件石函呈长方形,中央凹槽奉置佛舍利。四侧面分别刻有释加牟尼佛涅槃(正面)、缠裹世尊(右侧)、升棺说法(左侧)、荼毗(音图皮)舍利(背面)。画面人物众多,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对研究辽代佛像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铜漆金菩萨像
  明(-)
  这尊像头梳高髻,面相庄严肃穆,躯体丰腴、修长。上身横披天衣,饰有璎珞珠宝与钏镯,下身着长裙,衣质轻薄贴体,衣纹流畅自然。体态优美,装饰华丽,雍容华贵,堪称明代佛像上乘之作。彩绘释迦牟尼佛像 辽(-) 北京门头沟区博物馆收藏
  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饰螺发,头顶现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丰满,眉间有白亳,双目俯视,神态宁静。身着袒右肩袈裟,袈裟上涂有朱彩。左手当胸,右臂残断,两手似结转****印。对研究辽代佛像艺术及北京地区陶瓷艺术具有重要价值。赵俊兴造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东魏天平三年()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件造像碑呈圭形,正面开龛(音刊),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主尊跏跌(音加夫)坐姿,左右手分别结施与印、施无畏印。面形长圆,脖颈细长,头部有莲瓣装饰的头光。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摆悬于左肘。衣纹呈阶梯式分布,颇具装饰性。二菩萨立于仰莲座上,头戴花冠,身着长裙,胸前饰交叉式璎络。体现了东魏佛像承前启后的鲜明特点。赵俊兴造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东魏天平三年()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件造像碑呈圭形,正面开龛(音刊),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主尊跏跌(音加夫)坐姿,左右手分别结施与印、施无畏印。面形长圆,脖颈细长,头部有莲瓣装饰的头光。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摆悬于左肘。衣纹呈阶梯式分布,颇具装饰性。二菩萨立于仰莲座上,头戴花冠,身着长裙,胸前饰交叉式璎络。体现了东魏佛像承前启后的鲜明特点。三彩水月观音菩萨像
  明嘉靖四十二年()
  这尊像头梳高髻,面目娟秀,神态安详。上身天衣横披,手挽帔(音配)帛,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长裙。半跏(音加)坐于象征观音道场补怛(音旦)珞珈山的岩石形台座上,姿态自然闲适。全身肌肤施白釉,衣饰用*、绿、酱、黑四色釉表现。台座正面雕有一条飞腾的胶龙,标明观音是坐在海岛上,龙是他的坐骑。座后有“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匠人口”题记。体态优美、形象秾丽丰肥、色彩富丽华贵。铜镀金韦驮像明崇祯十四年()
  丰驮是佛教著名护法神,原来地位很高,为四大天王的统率,后受明代《封神演义》影响,变成四大天王的部属。一般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壁后,面朝北方,守护主殿释迦牟尼佛。这尊像身着武士装束,右手托金刚杵,形象威武彪悍。台座上刻有“大明崇祯辛巳年虔命御用监恭造”铭文,为明代宫廷御用监所造。铜镀金韦驮像明崇祯十四年()
  丰驮是佛教著名护法神,原来地位很高,为四大天王的统率,后受明代《封神演义》影响,变成四大天王的部属。一般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壁后,面朝北方,守护主殿释迦牟尼佛。这尊像身着武士装束,右手托金刚杵,形象威武彪悍。台座上刻有“大明崇祯辛巳年虔命御用监恭造”铭文,为明代宫廷御用监所造。铜镀金韦驮像明崇祯十四年()
  丰驮是佛教著名护法神,原来地位很高,为四大天王的统率,后受明代《封神演义》影响,变成四大天王的部属。一般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壁后,面朝北方,守护主殿释迦牟尼佛。这尊像身着武士装束,右手托金刚杵,形象威武彪悍。台座上刻有“大明崇祯辛巳年虔命御用监恭造”铭文,为明代宫廷御用监所造。石雕高僧像
  金末元初(13世纪) 北京双塔庆寿寺海云塔基出土


  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面形圆润,双目炯炯有神,嘴角略露一丝微笑。躯体肥胖,大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当胸拈佛珠,形象生动传神,是一尊高度写实的高僧肖像。据考,此像是金末元初活动于北方地区的佛教临济宗高僧海云印筒(-)禅师的法相。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景泰元年() 北京
  莲座上刻铭文:“大明是泰元年岁次庚午圆授广病善戒坛传法宗师兼龙泉寺住持道观施金镀。”其中,“广善戒坛”是明代北京律宗两大戒坛之一,在今天宁寺;“龙泉寺”即今门头沟区潭柘寺;“道观”是潭柘寺第三十六代律宗祖师。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景泰元年() 北京
  莲座上刻铭文:“大明是泰元年岁次庚午圆授广病善戒坛传法宗师兼龙泉寺住持道观施金镀。”其中,“广善戒坛”是明代北京律宗两大戒坛之一,在今天宁寺;“龙泉寺”即今门头沟区潭柘寺;“道观”是潭柘寺第三十六代律宗祖师。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明(-) 北京


  此像左右肩花上分别有经书和宝剑,为文殊菩萨身份的标志。整躯做工精细,装饰繁复,胎体厚重,具有明代宫廷造像遗风。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明(-) 北京


  此像左右肩花上分别有经书和宝剑,为文殊菩萨身份的标志。整躯做工精细,装饰繁复,胎体厚重,具有明代宫廷造像遗风。铜镀金金刚持像
  明(-)
  西藏
  金刚持是藏传佛教崇奉的本初佛,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戴五花冠,面相庄严。上躯袒露、下着绸裙、全身璎珞珠宝装饰。两手交叉于胸前结金刚哞(音轰)迦罗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表示方便与智慧圆满具足。全身多处镶嵌松石、体现了明代西藏地区造像工艺特点。铜镀金弥勒菩萨像
  明(-)
  西藏
  此像头冠上有一宝塔,为弥勒菩萨身份的重要标志。铜镀金莲花手 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帕拉风格
  这尊像头戴三花冠,头顶结高发髻,耳边扇形冠结横出。并有“U”形宝缯(音增)翻卷,馀发垂肩。面相妩媚,额间饰方形白毫。上身袒露,挂项圈、璎珞,左肩斜披连珠式圣带,下身围薄裙,两腿间有密褶式垂带,四肢有钏镯装饰。三折技式站立,体态婀娜。左手当胸,右手下垂结施无畏印。整体造型及装饰样式体现了尼泊尔——帕位造像典型特点。铜镀金莲花手 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帕拉风格
  这尊像头戴三花冠,头顶结高发髻,耳边扇形冠结横出。并有“U”形宝缯(音增)翻卷,馀发垂肩。面相妩媚,额间饰方形白毫。上身袒露,挂项圈、璎珞,左肩斜披连珠式圣带,下身围薄裙,两腿间有密褶式垂带,四肢有钏镯装饰。三折技式站立,体态婀娜。左手当胸,右手下垂结施无畏印。整体造型及装饰样式体现了尼泊尔——帕位造像典型特点。铜镀金莲花手 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帕拉风格
  这尊像头戴三花冠,头顶结高发髻,耳边扇形冠结横出。并有“U”形宝缯(音增)翻卷,馀发垂肩。面相妩媚,额间饰方形白毫。上身袒露,挂项圈、璎珞,左肩斜披连珠式圣带,下身围薄裙,两腿间有密褶式垂带,四肢有钏镯装饰。三折技式站立,体态婀娜。左手当胸,右手下垂结施无畏印。整体造型及装饰样式体现了尼泊尔——帕位造像典型特点。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 叶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帕拉风格
  这尊像头戴花冠,顶束高发髻,面相端庄。上身袒露,下着薄裙,双肩披帔(音配)帛。帔帛顺体侧笔直垂下,衬托出身体的修长。衣纹简略,躯体光洁圆润、饱满结实。双腿站立,双手在胸前结印,并执金刚杵。秸造型端庄,体态优美,神态沉静,工艺精湛,是一尊藏传早期像上乘之作。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元(-)西藏
  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饰宝珠,面形宽大,气韵沉雄。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着薄裙,衣纹采取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及小腿处用连珠线表现。肩宽胸挺,躯体雄健。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和触地印。莲座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整体风格体现了元代藏式佛像鲜明特点,与西藏萨迦,夏鲁两寺遗存的元代造像风格一致。铜镀金狮面佛母像 清(-)漠南蒙古
  狮面佛母原是西藏苯教崇奉神祗(音齐),后被莲花生大师降伏成佛教重要本尊。这尊像舞立姿势,狮子头,头戴五骷髅冠,顶有象征忿怒的红发竖立。面部三目圆鼓,张口呲牙吐舌。腰围虎皮裙,项挂着五十人骷髅长链。右手高举执月刀,左手当胸捧嘎巴拉碗,左腋夹持一根天杖。形象奇特而恐怖。常与熊面佛母、虎面佛母一起供奉。铜镀金摩利支佛母像及坐具——二轮辇车
  清(-)北京或漠面蒙古
  摩利支是印度梵语音译,意译“阳焰”。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天神,神通广大,能在日天(太阳)前行走,她能看见日天,日天却看不见她。后被佛教吸收,藏密尊奉为佛母。其形象与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头上长一猪头,或以猪为坐骑,或驾一辆七头猪拉的车。这驾辇车是摩利支佛母会具,车前有七猪拉车,车内是三面六臂摩利支佛母像。铜镀金绿度母象铜镀金绿度母象铜镀金绿度母象铜泥金度母像
  清(-)
  仿尼泊尔或帕拉风格西藏此像菩萨装束,全身装饰繁缛,多处嵌奶镶宝,面部泥金,做工精细,体现了清初仿古造像工艺特点。铜泥金度母像
  清(-)
  仿尼泊尔或帕拉风格西藏
  此像菩萨装束,全身装饰繁缛,多处嵌奶镶宝,面部泥金,做工精细,体现了清初仿古造像工艺特点。铜镀金药师佛像 清康熙二十一年()北京宫廷


  清代康熙时,清宫开始设立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康熙宫廷造像承袭明代宫廷造像遗风,同时又开启了清代造像新风尚,佛像衣缘和莲座边缘錾(音赞)刻花纹,莲花座宽大厚重,莲瓣饱满,莲座上刻有藏汉佛名款和纪年款,造型端庄,形象生动,工艺精湛。铜镀金四世班禅喇嘛像
  清(-)西藏
  四世班禅(-),法名洛桑却吉坚赞,是西藏*教史上最有影响的高僧之一。这尊像跏跌(音加夫)坐仰莲座上,头无冠,后脑勺奇大,额部鼓起一个大包;双目睁视,鼻梁挺直,双唇抿起,下颏尖凸、颧骨高隆;内着僧坎、僧裙,外披袒右袈裟和僧氅,衣纹流畅有力;右手置右腿结触地印,左手置脐下结禅定印,生动地表现了四世班禅不同凡俗的形象特征,是一尊艺术水平极高的人物肖像。仰莲座上满刻藏文铭文,内容是说此像的内膛奉有四世班禅的生身舍利,功德无比珠胜。铜镀金东方四供养天女像 明(-)西藏


  东方四供养天女为藏传佛教所奉十六位供养天女中的东方四位,自左至右依次为腰鼓天女、遍鼓天女、横笛天女和琵琶天女。四天女皆菩萨装束,右腿站立,左腿弯曲,身体呈三折枝式,躯体丰腴柔软,胸部双乳高隆,女性特征明显。各有四手,各手或结印或持物,而腰鼓、遍鼓、横笛、琵琶分别为四天女形象重要标识铜镀金东方四供养天女像 明(-)西藏


  东方四供养天女为藏传佛教所奉十六位供养天女中的东方四位,自左至右依次为腰鼓天女、遍鼓天女、横笛天女和琵琶天女。四天女皆菩萨装束,右腿站立,左腿弯曲,身体呈三折枝式,躯体丰腴柔软,胸部双乳高隆,女性特征明显。各有四手,各手或结印或持物,而腰鼓、遍鼓、横笛、琵琶分别为四天女形象重要标识。铜镀金玛尔巴像铜镀金喜金刚像铜镀金二臂大黑天像 明(-)西藏


  大黑天是梵语“玛哈嘎拉”的音译,是藏传佛教著名的护法神。历史上在西藏和蒙古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元代和清代时曾先后得到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代诸帝王信奉。有二臂、四臂和六臂等不同形象,这些形象分别为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崇奉铜泥金上乐金刚像牌
  清乾隆()北京


  这件铜牌中央主尊为上乐金刚,主尊上方为三位上师:中为三世章嘉国师,左为米拉日巴,右为那诺巴;主尊左右及下方左右为四位空行母;主尊下方中央为四面护法。据记载,清朝三世章嘉国师曾传上乐金刚密法给乾隆皇帝,乾隆专门在承德普乐寺修建了一座巨大的上乐金刚坛城。这件铜牌上的雕刻内容反映了三世章嘉国师与上乐金刚密法的传承关系。铜镀金罗睺(音侯)星像 明(-)西藏
  罗睺星原为西藏苯教信奉的矅(音要)神之一,后被莲花生大师降伏成为佛教护法神,为宁玛派三大不共护法之一,藏语称“喇呼拉”,这尊像有九头,其中七头戴花冠,一头为乌鸦头,居第三层正中,一头为佛头,居顶部。有四手,分别执弓、箭、杖和绳索。胸前饰项圈,璎珞,四肢有钏镯装饰。下为蛇身。缠绕三周。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宣德(-) 北京宫廷铜镀金金刚萨埵(音朵)像
  明永乐(-)北京宫廷
  明代宫廷造像制成后,都要在莲花座部位装进一些佛教圣物,称为“装藏”。因各种原因,现在留存下来的宫廷造像大多没有装藏。这尊造像保留了完好的装藏,在莲花座底部有盖封护,封盖用剁口法固定,上面刻有羯磨杵图案,并残留有用于封护的朱砂。反映了明代宫廷造像封藏的工艺特点。铜镀金四臂文殊菩萨像 明永乐(-)北京宫廷镀金大成就者毗(音皮)瓦巴像 明永乐(-)北京宫廷
  毗瓦巴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萨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师。这尊像头戴花冠,面型丰圆,双目圆鼓。面颊及下颏有螺卷胡须,两耳垂大圆环。上身戴项圈,胸前饰璎珞,下身围兽皮,手足有钏镯装饰。游戏坐姿,身体运转自然,躯体、四肢粗壮有力。右手捧骷髅碗,左手食指指天,表现毗瓦巴曾与卖酒女打赌时以手定住太阳的故事情景。是明代宫廷制造像中罕见的佳作。铜镀金松赞干布像
  明(-)西藏
  松赞干布(-),吐蕃王朝第一代赞普。因引进佛教有功,藏族人民尊他为观音菩萨化身。这尊像头饰丝带缠绕的高冠,称朝霞冠,头顶现阿弥陀佛。面容英俊,气宇轩昂。身穿翻领式长袍,腰间系丝带,足蹬高靴。盘膝而坐,双手结印于脐下,手心托摩尼宝珠。反映了吐蕃王朝时期吐蕃赞普的衣貌特征。铜镀金松赞干布像
  明(-)西藏
  松赞干布(-),吐蕃王朝第一代赞普。因引进佛教有功,藏族人民尊他为观音菩萨化身。这尊像头饰丝带缠绕的高冠,称朝霞冠,头顶现阿弥陀佛。面容英俊,气宇轩昂。身穿翻领式长袍,腰间系丝带,足蹬高靴。盘膝而坐,双手结印于脐下,手心托摩尼宝珠。反映了吐蕃王朝时期吐蕃赞普的衣貌特征。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西藏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西藏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西藏


  这尊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形象。佛像两侧各有一站立弟子,为舍利弗和目犍(音健)连。身后有圆形背光,背光上雕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左右对称排列,其中下端左边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右边背负经箱的羯磨扎拉居士形象尤为突出。背光顶端雕本初佛金刚持,佛座下面浮雕四大天王。铜镀金无量寿佛像 明(-)西藏铜佛镜 元(-)汉藏风格铜镀金四臂观音菩萨像 元至大三年()汉藏风格
  此像为菱形铜牌形式。铜牌下面浮雕四臂观音坐像,四边有连珠纹,顶端有穿孔,可系绳。四臂观音又称“六字观音”,是藏传佛教崇拜的重要神祗(音齐),穿深受藏地僧俗的崇信,有“雪域怙(音户)主”之称。铜牌背面有“至大三年”铭文。铜金刚亥母像 元(-)藏西风格
  这尊像头戴骷髅冠,顶竖象征忿怒的红发。面部三目圆睁,呲牙咧嘴,头的右侧有一猪头。全身上着衣,上身饰项圈、璎珞,项挂骷髅长链;下身束带,腰带四周垂挂“U”字形连珠装饰;手腕、臂和小腿处饰有钏镯。单腿站立,左脚踩仰卧外道,右腿弯曲悬空,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捧骷髅碗。姿态优美,形象狰狞。铜金刚亥母像 元(-)藏西风格
  这尊像头戴骷髅冠,顶竖象征忿怒的红发。面部三目圆睁,呲牙咧嘴,头的右侧有一猪头。全身上着衣,上身饰项圈、璎珞,项挂骷髅长链;下身束带,腰带四周垂挂“U”字形连珠装饰;手腕、臂和小腿处饰有钏镯。单腿站立,左脚踩仰卧外道,右腿弯曲悬空,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捧骷髅碗。姿态优美,形象狰狞。铜镀金不动佛像
  元(-)藏中风格铜镀金不动佛像
  元(-)藏中风格铜镀金金刚萨埵(音朵)菩萨像
  元(-)藏中风格
  这尊像微向左倾,戴花冠;面颊丰满,五官刻画生动。上身袒露,饰项圈和长链,下身着薄裙,手足戴有钏镯,装饰上皆嵌绿松石。帔帛在身后做成环状,形同头光和身光。跏跌(音加夫)端坐,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造型样式及装饰风格体现了元代造像的鲜明特点。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叶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西藏风格
  这尊像全跏跌(音加夫)坐于方形台座上,头饰螺发,面容俊美。身着袒右肩袈裟,衣质轻薄贴体。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触地印。台座正面中央刻金刚杵,左右各雕一神像:右地神,现半身为释迦佛成道作证;左女魔王,是诘难佛陀证道的外道。身后饰火焰纹头光、北光。比例合度,风格古雅,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铜镀金六臂大黑天像
  明(-)西藏


  大黑天是梵语“玛哈嘎拉”的音译,是藏传佛教著名的护法神。历史上在西藏和蒙古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元代和清代时曾先后得到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代诸帝王信奉。有二臂、四臂和六臂等不同形象,这些形象分别为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崇奉。铜镀金六臂大黑天像
  明(-)西藏
  大黑天是梵语“玛哈嘎拉”的音译,是藏传佛教著名的护法神。历史上在西藏和蒙古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元代和清代时曾先后得到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代诸帝王信奉。有二臂、四臂和六臂等不同形象,这些形象分别为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崇奉。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叶蕃时期(7-9世纪)尼泊尔风格
  这尊像跏跌端坐,右手结触地印,右手结禅定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标准形象。头饰螺发,顶现球状大肉髻。高鼻深目,双目俯视,神态超然。面部轮廓清晰有力,刻画极其生动。身袒右肩袈裟,衣质薄透贴体,衣纹呈均匀的水波状分布,具有印度笈多艺术的明显特点。铸胎厚重,体量高大,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叶蕃时期(7-9世纪)尼泊尔风格


  这尊像跏跌端坐,右手结触地印,右手结禅定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标准形象。头饰螺发,顶现球状大肉髻。高鼻深目,双目俯视,神态超然。面部轮廓清晰有力,刻画极其生动。身袒右肩袈裟,衣质薄透贴体,衣纹呈均匀的水波状分布,具有印度笈多艺术的明显特点。铸胎厚重,体量高大,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

全国佛文化艺术交流群

文化

造像

分享

投稿

回复文字阅读历史文章,如回复:北齐01可阅读文章:北齐的佛像(珍藏版),也可“查看历史消息”查阅。

近期点击量较高文章:

北齐01

北齐02

金01

唐01

唐02

唐03

唐04

唐05

北周01

北周02

北朝01

辽01

隋01

隋02

北魏01

北魏02

北魏03

北魏04

北魏05

北魏06

西魏01

宋01

宋02

相01

相02

相03

相04

力士01

天王01

韦陀01

藏01

藏02

藏03

藏04

道01

千手01

千手02

释01

日本01

柬埔寨01

柬埔寨02

柬埔寨03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