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无锡市南长街南上塘街有一家“南阳医室”,医院。这家“南阳医室”是中医名家邓星伯和他的堂弟邓季芳两人创建的,随着医室的开设,病人日渐增多,而邓氏中医的声誉也与日俱增。
邓星伯是清朝咸丰年间,也就是年1月16日出生,他出生在无锡江溪桥邓巷。邓星伯祖上几代都是名医,所以他一出生就在中医世家。从小受着中医的熏陶,幼年时就开始读中医名家的各种中医典籍,12岁开始,一直到21岁,这9年间,一直跟随伯父邓羹和学习医术。
21岁就开始独立行医,和自己的堂弟合开了“南阳医室”。到了27岁,邓星伯又拜常州孟河马培之学习医术,马培之有“江南第一圣手”之称。邓星伯白天跟随师父出诊,在师父帮人看诊时,他在一旁潜心观察。到了晚上,他就会攻读各医书经典,一直到深夜,可以说是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从严冬到盛暑,从来没有停下研读的脚步,邓星伯饱览了师父的满屋藏书,而且都进行了手录,一共有四百多卷。在跟随师父的这几年时间里,邓星伯可以说是得到了师父的诊治之精髓,内科、外科都非常精通。
在邓星伯33岁的时候,因其母多病,为了侍奉母亲,邓星伯又回到了无锡,一方面照顾母亲,一方面悬壶济世。在照顾母亲的这段时间里,每天求医者日以百计,声名越来越响,以至于从全国各地来求诊者络绎不绝。且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如“邓医在揣测阴阳,辨五色,施方术方面,能一锤定音,而经他手者,必能手到病除”!
邓星伯对历代医家的经典著作非常重视,但从不泥于古,而且吸收各家之所长。对于时病,他很精通,一般会按照三焦进行辨证,还会用河间三焦同治法进行医治,且医案非常简单,所采用的药物轻、清、流畅,而患者每每会治愈。
邓星伯还擅长外科,在临床上,对外疡的辨别是很重要的,外疡常见的是痈和疽,而到底是阴还是阳呢?而他的熨烫刀圭手法尤为精湛。比如说肠覃一症,他是如何治疗的呢?他用药线先进行结扎,然后用烙铁熨落,其手法非常灵敏而轻巧,为人称颂。
邓星伯曾经为清廷摄*王载沣看过病,有一年摄*王载沣患了伤寒湿温症,众多御医诊治后都没有效果。当时彭玉麟是宫保,由他推荐并亲自到无锡传旨,召邓星伯到京城给摄*王看病,这件事当时轰动了整个无锡城。
邓星伯在进京帮摄*王看病的这10日之内,看诊了5次,便将载沣的疾病给看好了,有人称他为“妙手”,闻名于宫内。而之前帮载沣看病的太医拿着药方请教邓星伯,邓医看后说到“载沣看着身强体壮,其实是身体胖且体内痰多,所以说外强而中不足,虚阳潜上,蒙蔽清空。湿温是忌表的,你用药过于升散,不符合病理,所以对载沣的病情没有太多用处”。太医听后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内心已为之折服。
邓星伯行医50多年,非常注重医德。经常教导自己的子侄辈:“为医者要有一颗仁慈之心,他认为贫苦的人已经很苦了,如果患了病就更加痛苦。所以,医者一定要尽力拯救,不能只求利益,败坏医德医风。”
《邓星伯临证医集》一书,是邓星伯将一生的行医经验整理出来的。该书在中医界反响极大,成为了各个中医争相传颂的佳作。在中国解放之后,由卫生部门把邓星伯这本书油印成了《邓星伯或问之医话》。如果对其医术医德感兴趣的话,可以仔细阅读,或对你的有更深的启发。
注:图片来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