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运城新闻网
□杨孟冬
道教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帝和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为尊。道教的教义遵行“道法自然”,主张以现实生命为起点,崇尚“天人感应,形神相守”,文化影响十分巨大,“养生文化”尤为发达。永济作为古蒲州所在地,道教文化遗存丰富,发展康养旅游优势明显。
(一)
▲扁鹊庙正门
永济历史上的道教场所较多,最有名的有五老峰、尧王台,以及扁鹊庙、玄武庙、关帝庙、孙真人庙、华佗庙等。
据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记载:道家以名山(或兼有山水)为主景,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中条山(五老峰)便是第六十二福地,其确切位置就是“河中府虞乡县”。河中府虞乡县是唐代行*区划名,即今永济市虞乡镇。五老峰是上古传说时代五老帝君(早起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传授《河图》《洛书》的地方,是传播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和道教全真教的摇篮。每年的朝峰庙会,持续月余,千百年来已成惯例,被誉为现代旅游业的源头。
尧王台,传为尧舜禅让天下之处。因道教奉“天帝”即玉皇大帝为至上神,故尧王台第一座大庙便是玉皇大帝庙。唐代崇道教为国教,奉老子为玄元皇帝,于是在各州(郡)置玄元皇帝庙。长安和洛阳的玄元皇帝庙,称为玄元宫。其他各州(郡)的玄元皇帝庙,则称为紫极宫。东汉曹植云:“情注于皇居,心在乎紫极。”紫极,是星宿名称,借指帝王的宫殿,古有“紫极三辰正,*图九域清”的说法。如今,尧王台的山门牌匾“紫极灵宫”石刻匾额仍保存完好。
扁鹊庙,是历史上蒲州民间奉祀春秋战国时期神医“秦越人”的场所。其庙与扁鹊墓合为一体,历代均有修葺。庙内现遗存的正殿建筑,明代风格鲜明。殿内扁鹊彩塑坐像,发髻曲卷高扎,面容丰润安详,体态曹衣带水,颇具气象。千百年来,人们敬奉神医,香火从未断绝。年、年,文物部门两次对其主要建筑进行了修缮。
玄武庙,位于蒲州城北(已毁),是供奉道教尊神“玄武大帝”的场所。玄武大帝,亦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披发祖师。宋代时,为避赵家始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灵应真君”,简称“真武”。元代崇道若狂,玄武被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大帝”,成为镇护北方的最高神灵。
永济关帝庙位于蒲州城南,是儒、道、释三教共尊的庙宇。儒家尊关公为“关圣帝君”,道家尊关公为“协天大帝”,释家尊关公为“盖天古佛”。武圣关公出解梁,解梁城就在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一带,如今仍留有遗址。明清以来,民间流传有“官向官,民向民,关公向的是蒲州人”之说。清代光绪年间“丁丑大荒”,朝廷诏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内容长达26个字,涵盖儒、道、释三教色彩,并特派官员在永济关帝庙进行隆重祭祀,赐挂“祈年大有”御匾一块。年*河蓄洪,该庙被毁。
孙真人庙,位于虞乡镇南郭村,创建于北宋宋仁宗时期,元明清均有修葺。孙真人,本名孙履道,字大方,号天游,系元代初年全真道第十六任道长,被朝廷封为“虚白文逸真人”。因其民间影响甚大,故被尊称为“孙真人”。庙内神道碑,硕大无朋,巍峨壮观,书丹出自宋代大书法家赵孟之手。孙真人医术高超,司药有方,深受民间敬仰,被誉为“药王”。如今,该庙香火依旧繁盛。
华佗庙,位于韩阳镇祁家村。该庙创建于明末清初,规制虽然简朴,但由于人们信仰虔诚,香火极其旺盛。华佗生活于东汉末年,尤擅长外科,民间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按照传统,乡民每年都会自发聚集隆重祭祀华佗。各种社火表演轮番登场,整个山间人潮如浪。
(二)
▲五老峰风光
历史上,在道教名山五老峰留下“飞升成仙”的著名人物有张果老和吕洞宾。他们二人虽然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但都是民间众所周知的真实而著名的道教人物。张果老,本名张果,其事迹出自《旧唐书》《新唐书》。
吕洞宾,本名吕岩,河中府(今永济)人。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他是礼部侍郎、诗人吕渭之孙,是唐敬宗时期的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厌倦混乱时世,索性抛弃功名富贵,和妻子到中条山隐居修行。后来,他拜道士钟离权为师,最终“得道成仙”。他的事迹正史没有详细记载,但在尤为崇尚道教的宋代和元代,则被广为传播,深为民间群众接受。其家乡的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旧址属原永济县),就是元代尊崇他的道法而专门建造的皇家道教宫观。作为一名道士,他云游四方,广施恩惠,成就了他在道教历史上的地位。
民间津津乐道的“八仙过海”,张果老和吕洞宾是其中两位重量级“神仙”。
金元时期,是全真道的鼎盛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是王喆和丘处机。王喆被考证为全真道的创始人,丘处机被认定为发展和繁荣全真道的决定性人物。二人道行颇深,均奉吕洞宾为全真道教祖。
也正是如此,更加推动了张果老和吕洞宾在社会层面的广泛影响。为了促进全真道的社会普适性,自金元以来张果老和吕洞宾曾经的传道技艺,尤其在民间被云游道士深入采用和传播,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无论张果老倒骑毛驴,以渔鼓、简板为乐器进行说唱传道,还是吕洞宾“舞剑生风”口传道术秘诀,以及与之相同的其他形式,都反映了道教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形态。
更毫无疑问的是,这种传道形式有力地促推了一种民间说唱艺术“道情”的衍生和发展。当然,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情”艺术虽然遍布各地,但道家第六十二福地的中条山五老峰,以及在这里传经布道的张果老和吕洞宾,都使得永济无需争议地成为“道情”甚至“元杂剧”的滥觞之地。
(三)
▲尧王台盛景
道教扎根中土,在“清修思潮”中发展,并形成了道家哲学。其最大贡献,就是突出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结构和生命的优化。直面理解,既注重精神生命的提升、生理生命的养护,又发挥了一整套养生长寿之道和身心自我调适的方法。在生命信仰、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其都积累了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弥补了儒家、佛家哲学的不足,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道教重视儒家道德,强调忠孝仁顺,很注重修道的过程要以修德相辅助。因而道教道德,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主流道德起到了辅翼作用。其采用宗教方式推行道家柔弱不争、先人后己、知足常乐、清静自守等道德信条,激励人们返璞归真,以抵制社会上损人利己、恃强凌弱的现象。尤其是把健康长寿纳入道德规范,提出“孝寿”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传统道德的内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出生于永济的明末武将姬际可,被誉为形意拳的始祖。姬际可庙,原在永济市张营镇尊村。年*河蓄洪,尊村整体迁移,该庙被拆毁。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社会影响广泛,不但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更有着朴实的现代价值。其尊道、贵德、重生、能容、不贪、抱朴的品格,与当代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高度一致,能够有效对治残暴、贪婪、极端、排异、功利等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非常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转型和身心的健康。
依托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结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于当下永济打造“康养旅游”基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