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学教育不适合培养中医,应恢复传统的师承 [复制链接]

1#

中医近几十年不断遭到国民的抛弃,原因何在?当然是疗效没了!一个治不好病的医学体系要它何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昙草中医认为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医教育抛弃了传统的师承和自学,而采取了大学这种规模化、标准化培养模式,把中医辩证论治的灵魂弄没了。

西医把人视为一台标准的机器,治病就象换机器零件一样,标准规范。因此,学西医只要把这些一一对应的死知识记牢,再熟练操作流程就成了。而中医学中的人是个性化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质偏性,有的是寒性体质,有的是热性体质,有的气虚,有的脾胃弱,它们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肝亢的需要疏肝,肝弱的需要补肝,如果弄反了,会加重病情。正是这样的原因,中医是不能用标准化、规模化的大学教育方式来进行培养的。

可怜的是,中国自解放以来,就开始用培养西医的大学模式来培养中医,虽然毕业的中医一批又一批,可真正能够继承上一代中医水平的学生微乎其微,更不要说创新了,这直接造成了中医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现在,连老师都不会行医治病了,何况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基本上一毕业就是失业,因为他们根本不会临床看病。

那么大学教育有什么样的缺陷阻碍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呢?

首先,中医的发展靠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这百家和百花的关键就是师承,可中医的大学教育一实行,师承和自学便萎缩了,到了后来,国家还用《执业医师法》规定了师承和自学的中医非法,这样一来,百家和百花被消灭了,整个中医界成了学院派中医一统天下。没有了竞争,中医发展的活力顿失。

其次,基于大学的特点——规模化、标准化,整个中医大学的教育全面西化,具体表现就是全科的中医专科化,中医治病方法标准化,中医评价体系西医化,中医研究科学化。最典型的就是中医临床知识考试,竟然出现了标准答案,这样的结果就是培养出的中医只会病药机械对应来治病,中医辩证论治的灵魂弄丢了,疗效越来越差。

其三,中医不是学出来的,而是从大量临床中实践出来的。中医教育应该是临床为主,知识灌输为辅,传统的师承方法就是如此,比如,师承的第一年跟师抓中药,了解中药药性;师承的第二年跟师抄方,学习经方和临床方法;师承的第三年老师教授中医理论,让学生在临床中尝试。三年过去,很多徒弟就可以独立临床治病了。可现在大学教育呢?基本上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临床为辅。更严重的是,临床老师严重不足,而且是一带几十名学生,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临床时间极少。这样,五年大学毕业出来,仍然是不能临床治病。即使再上了研究生三年,博士三年,毕业出来还是不能临床。如此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中医都是一批一批的废才!

其四,中医就是中医,它是一门极专业的学问,需要集中精力学习。可现在的大学教育,三心二意,真正学中医的时间不多,反倒是学无关的课程太多,比如英语,物理,西医,*治,计算机,整个纯粹学中医的时间不到整个大学时间的五分之二。说句实话,很多东西到了临床中一点用都没有,比如学英语,我学了十几年英语,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可结果是零作用。可笑的是,如果你英语不好,很难考上大学,如果你英语不好,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和博士,无数中医方面有天赋的人都被这种制度给害死了。

其五,中医系统性极强,需要有统一的中心。师承的好处就是老师统一,学的知识是系统的,彼此之间是连贯的,学了很容易临床。而大学教育则是老师很多,各个课程之间知识错位,彼此联系脱节,比如教理论的和教中药的,学生学的知识不少,可彼此之间无法连贯,很难灵活应用于临床。

数十年的大学中医教育已经证明,它不仅造成了中医一代不如一代,而且还造成了中医传承的中断。比如,第一批进入中医药大学的老师都是民间中医,他们临床经验丰富,很多人还有自己的独门医术,可学生真正能够达到老师水平的微乎其微,更不要说超越了,很多独门医术也没有传承下来。这已经充分证明,大学教育不适合中医传承,真正适合中医教育的是师承。可笑的是至今的中医管理者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以大学教育主导,继续下去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中医传承进一步中断,并逐渐走向灭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