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的ldquo高考rdquo学 [复制链接]

1#

年的高考在今天结束啦,

对于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学子们来说,

高考的结束铃声响起,

无疑是一种解脱,

接下来就是静静等待成绩的日子了。

每年高考都会涌现出一批高考状元,

妥妥的学霸,让无数学渣叹为观止!

学霸的世界各有各的精彩,

古代的“学霸”更是让人仰望,

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趣事儿,

看看古代“学霸”是如何玩转“高考”的。

李蟠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考霸心经:吃好喝好,坚持就是胜利

康熙年间的状元圈内,出了个知名大V“饽饽状元”。

真名李蟠,徐州人,在江南贡院通过的“高考”。身形魁梧,饭量极大。论颜值气质,他该去考武状元,却立志要当文学青年。

康熙三十六年,李蟠怀揣36个馒头参加殿试。既没钱参加押题辅导班,也没有高官引荐。

清代殿试一天,从太阳出山考到太阳落山。李蟠资质聪颖但写字极慢,天黑别人都交卷了,他才刚开个头。他苦求考官: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别催逼。36个馒头早已吃完,李蟠又厚颜要了几个,挑灯夜战,深夜交卷。

没想到,狗血剧情有了惊人反转——康熙帝听闻后细读考卷,被其文韬武略打动,再加上深觉是位苦学之士,于是便让他当了状元。

总结:有清一代,江苏籍状元共49名。“饽饽状元”不拼爹,凭借一拼到底的死磕精神,发挥稳定,金榜题名。

庄瑶嘉庆二十二年二甲进士

考霸心经:爱情摆一边,走心答题卷面整洁

科举博物馆的展示柜中,一张清代殿试卷熠熠生辉。

顺便划个重点,殿试由当年皇帝亲自主持,在科举中规格最高。过了这一关,就是天子门生了。因此,殿试卷都属于“绝密档案”,至为珍贵。

卷子的作者是庄瑶。出身于科考世家,从小便头顶神童光环。

但不巧的是,大概15岁这年,神童结婚了,遭遇了一段水逆。牵心家中小娘子,他隔三差五从寄宿学校往家跑。

一次,庄瑶谎称头痛逃回家,被父亲捉住痛打五十戒尺。从此下狠心苦读。一鼓作气,25岁考中进士,列二甲第二十九名,从此走上当官的路。

再看学霸当年的试卷,且不论如何的引经据典、神采飞扬,仅是通篇豆大的小楷,整齐雍容贯彻始终,真心“惊艳”。

总结:不管哪个朝代,写字走心、卷面整洁,都能给阅卷老师留个好印象。

吴伯宗明代第一状元

考霸心经:心态好,以不变应万变

一座三开门式的门楼,静静立在科举博物馆的负四层。它也是镇馆之宝,来自明代开国状元吴伯宗家族。门头精美的石雕“捷报频传”,展示的是一个世代荣耀的大家族。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但吴伯宗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不但成绩好,还颜值酷毙。

洪武三年乡试中举,轻轻松松拿了第一。第二年,伯宗进京会试,大有问鼎状元之势。不成想,只拿了个24名。

但他并没有因心理落差太大而想不开,而是调整心态,继续通关殿试。

巧的是,那一年朱元璋想招一个外交大使当状元,考虑到出使形象与气节,在笔试后特意增加了一轮“面试”。

到了吴伯宗,仪表堂堂气宇轩昂,回答也有礼有节。皇帝心头一震,就他了!如此,吴伯宗凭借良好的心态,即兴发挥,成功逆袭,取代笔试第一名郭翀成为开国状元,也是非常NB了。

总结:谁也无法预知会面对什么样的考题。临大事需有静气。

看了他们的故事是不是很佩服哇,

其实,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呢!

一、史上第一个“三元及第”的学霸崔元翰

崔元翰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过人,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爱作文,求精进,学霸之风姿渐显,乡试、会试均考第一。接下来参加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殿试,试题是《白云起封中赋》,崔元翰对答很好,状元及第,实现了“三元及第”。《全唐诗》里有一首《雨中对后檐丛竹》:"含风摇砚冰,带雨拂墙衣。乍似秋江上,渔家半掩扉。"就是他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他的弟弟崔敖、崔备也堪称学霸,同样参加了那场殿试,与崔元翰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同居皇榜,真是应了一句话,“你才是学霸,你们全家都是学霸”。

不过唐朝殿试之后常常不能马上做官,还要进行三项考试,合格后才正式任命。这三项考试是:“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这三种考试难度非常大,以“博学宏词”中的“博学”考试为例,意在考查考生是否有渊博精深的学识,考试范围相当广。

李商隐《与陶进士书》说“夫所谓博学宏辞者,岂容易哉?天地之灾变尽解矣,人事之兴废尽究矣,皇王之道尽识矣,圣贤之文尽知矣,而又下及虫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开会。”这完全是逼着考生做百科全书式的人。但学霸崔元翰何等英勇,出手利索,三场考试都拿下第一,主考官于邵盛赞他说:“不十五年,当掌诏令。”

这样算起来,崔元翰一生考了六个第一。因此,崔元翰不仅是个学霸、考试“不倒翁”,而且还可以封他做个“考神”,现代学子临考前拜一拜,说不准逢考必过哦。

正如于邵所预测,贞元七年崔元翰任起草诏令的知制诰。不过崔元翰性孤独刚烈,不喜结交,为世不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殊为可惜。

二、同科“双状元”——宋庠和宋祁宋代学霸最多,因为仅“三元及第”就最多嘛,其中一对兄弟学霸是不能不提的,即宋庠和宋祁,他们是同科“双状元”。一科不是只有一个状元吗?怎么会有“双状元”?且容听我细细道来。

宋庠和宋祁的父亲宋玘,是当时著名的贤士,长期宦游在外,兄弟俩少年时曾寄居在继母朱氏的娘家。兄弟俩天资聪慧,在父亲的影响下,苦读经书,颇有文才,被时人称为“二宋”。

宋仁宗天圣二年,“二宋”参加当年的科考。礼部拟定宋祁为进士一甲第一名,宋庠为第三名,并上呈年幼的仁宗皇帝,摄*的献章皇太后见“二宋”竟然同时进入前三名,惊讶不已。

这本是一件好事,一段佳话,但是脑袋秀逗的献章皇太后认为弟弟不应排名在兄长之前,又担心前三名被兄弟三分其二,会遭人非议,遂以兄代弟,改宋庠为第一名,将宋祁降为第十名,结果宋庠成了状元。宋庠此前已“连中二元”,再加上这个状元,他就成了“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

但民间还是将宋祁视为状元,于是,兄弟俩就都成了状元——宋庠为“钦赐状元”,宋祁为“民间状元”。这说明,民间更看重的是科举的公平,而不是长幼之序。

这哥俩学霸在仕途和文才上都有不小成就。宋庠曾官至参知*事(副宰相),被封为郑国公,一生忠厚耿直,清正廉洁,其子赴京应进士试,宋庠时任参知*事,他唯恐考官徇私情,竟令其子罢考回避。

宁仁宗闻听此事,颇受感动,特召其子至学士院单独考试,赐进士出身。作为一个文学家,宋庠曾校订《国语》,撰《补音》3卷,辑《纪年通谱》12卷,撰有《别集》等44卷。

宋祁曾任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也是高官厚禄,而且文学成就更高,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著有作品集卷,《全宋词》录有他的词6首。最有名的当数《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其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堪称千古佳句。

三、从没得过第二的*观

最后再说一个学霸,明朝的*观,原因是他本是“三元及第”的人,但是明代不少史料拒绝承为他是“三元及第”,认为“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商)辂一人而已。”为什么不承认呢?这里面有个小插曲。

*观自幼勤奋好学,他的老师是元末学者翰林待制*冔(xú)。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观一路过关斩将,洪武二十三年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次年应会试又考了第一名,同年,参加殿试,*观的策论深得朱元璋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

“连中三元”的*观引起了世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