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上的圣人并不多,然而,仅泰安就有10 [复制链接]

1#

《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古代能够称得上圣人的屈指可数,然而,仅在泰安这片热土上生活过的圣人就有数十位。儒家四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亚圣孟子都与泰安这块宝地息息相关,孔子因泰山而圣,颜回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曾参少年时代曾在泰山脚下劳作,泰山学派催熟亚圣。和圣柳下惠、乐圣师旷、史圣左丘明、医圣扁鹊、礼圣高堂生、盗圣柳下跖、商圣范蠡,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或葬于斯。

古代先贤*帝、尧、舜、禹都曾在泰山之阳、汶河两岸生活过。孔子称肥城为古君子之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曰:肥有君子也。’”乐正子春是战国时肥城人,孟子的高徒,是一个特别讲信用的人,是肥君子之一。

两汉儒学大师多出自泰山。在《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立传的27人中,泰山周边的有21人。儒学经典大多源于泰山,这是泰山人对中华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

泰安,古华夏的中心,她孕育了华夏文明,她是一方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

01孔子因泰山而圣

孔子(公元前—年)春秋鲁国曲阜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始祖。享年七十三岁。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刘衎(kǎn)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第一次在身后获中央*府封号。它标志着“独尊儒术”的真正开始,是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的新纪元。唐追谥文宣王;宋加谥至圣文宣王;元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改称至圣先师;清定建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后改为至圣先师孔子。

最初在鲁国学习,当家臣,后周游列国,到齐国齐大夫昭子家当家臣,四十二岁时,不肯任官,甘居林野讲学,提出“有教无类”平等教育思想,有弟子三千,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五十岁时出任中都宰,一年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司寇。在齐鲁“夹谷之会”上任总管会议礼仪的相,不久代理宰相,后被排挤,继续在困绝中周游列国。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论语》是弟子们录他的言论集,此书成为中国历代的蒙学典集。孔子的学生很多来自泰山周边,泰安籍著名学生就有颜回、颜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秦丕兹、曾参、曾皙、荣旂、冉有、冉耕、有子、林放等。

泰山对孔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孔子委吏乘田、观周明堂、吟《龟山操》、作《邱陵歌》、会荣启期、叹川处、说讙、吊麟、师相橐、观乡射等圣迹可见,圣迹踏遍泰山周边的山山水水,学习礼乐,考察封禅,由此得窥封禅大典全豹;“苛*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仁*主张;夹谷之会成为儒家*治的成功范例;登泰山而小天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抒怀畅志,以开阔的眼界胸襟审度自己德才学识;孔子临终,遂唱出“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人生晚歌,把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在一起,足见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孔子能成为“圣人”与泰山上古文化的孕育密不可分。

02催熟亚圣,形成孔孟之道

孟子(公元前—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县人。宋封他为好国公,配享孔子一样的庙庭,元加封为邹国亚圣公,后尊为亚圣,享年八十三岁。

孟子从小接受母亲的严格教育,孟母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次择邻而居。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孔伋)的学生。孟子非常景仰孔子及其学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观点。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天人合一”。他的弟子万章与公孙丑将他的言行记录为《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记有十一篇,今存七篇。

孟子在唐以前只是一般的儒者,在宋以前的地位并不高,泰山学派在孟子地位的提升过程中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孙复在《春秋尊王发微》中,把孟子看作是“道统”链条中继孔子之后的首要环节,他说:“孔子既没,千古之下,攘邪怪之说,夷奇险之行,夹辅我圣人之道者多矣。而孟子为之首,故其功钜。”石介把孟子抬得更高,石介倡言“道统”,把孟子看作是自孔子之后“道”的承继者。孔子之后,“道”的发展出现断接,至孟子,始又发扬光大,石介在当时*局及学术界都颇具影响,以其为核心的泰山学派的尊孟言行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学术取向。在泰山学派的努力推动下,孟子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孟子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宋神宗元丰年间,学统四起,学派纷出,洛学、关学、新学各派都尊崇孟子,自此,孟子与孔子得以相提并论,人们遂把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03生于本土的复圣颜回

颜回(公元前—年),春秋鲁国宁阳县人,字子渊,又称颜渊。颜回只活了40岁。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基本上全盘接受了孔子的思想,是继承孔子思想精华的“真传弟子”,颜回一直恪守着孔子仁义礼教的思想,一言一行都合乎于礼,被后世的人尊称为复圣。

颜回24岁随着孔子游历列国,一直持续了14年,等到再次回到鲁国的时候颜回已经是38岁。颜回回到鲁国后,没有入仕,不再追随孔子,自己开堂讲学,但是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四十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颜回天资明睿,性情温良,贫而好学,乐而忘忧。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仁,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他有问必答,呵护有加。他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回答:自己虽然不聪敏,但我能身体力行,照您的话去做。他对老师十分恭敬,言听计从。从不动怒,从不重犯过错,刻苦钻研。

颜回生于宁阳葬于宁阳,是泰安大地之子。宁阳颜庙位于宁阳县西北20公里的鹤山乡泗皋村中,亦称复圣祠。颜氏五十二代孙颜仙、颜俊、颜和五十四代孙泰安颜伟于至元12年()年奉敕监修泗皋祖庙。曲阜城颜庙建于元延祐四年(),比宁阳颜庙晚32年。兖州颜庙建于明洪武(年~年)初,比宁阳颜庙晚至少年。

年春天,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郑孝燮先生对颜庙大殿进行鉴定,确认颜庙大殿是真正的元代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年被山东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04宗圣曾参耕泰山之下

曾参(公元前—年)春秋鲁国人,字子舆,名参,尊称曾子。孔子72弟子列第2位,仅次于复圣颜回,被后代奉为“宗圣”。

曾参是孔门弟子中研究忠、孝最有成效者,称为曾子学派,著有《孝经》、《大学》等,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后来他把学问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

曾参一次锄瓜草,不慎把瓜秧的根锄断了,父亲曾点大怒,举棒便打,打得半死。孔子说:这怎么能是孝呢?经老师说服,向父亲认错。曾参每日按孔子的教诲三省其身,为赡养父母,甘当小吏任人驱使,以获薄俸养亲。他十分重视言传身教。有一次,妻子上街,小儿子哭闹要跟着去,妻子就哄小儿子说:你在家等着,我回来给你杀猪吃肉。等妻子回来时,曾参正动手杀猪,妻子慌忙阻止:你怎么当真,我那话是哄孩子的呀!曾子说:这样骗孩子,就是教孩子去骗人,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就真把猪杀了让孩子吃。他一生就这样言必行,行必果,认真严谨地为人处事,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犯而不梭”的准则,终其一生。

曾子是早期泰山民歌的作者,据《琴操》载,曾子微时“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父吟》”。其曲调沉郁苍凉,富于哀婉之情,后遂流传广泛。后世的诸葛亮、李白等都善于吟唱此调。这应当说是曾子对泰山文化的贡献。

05和圣柳下惠

柳下惠(公元前—)春秋鲁国人,展氏,名展禽,又名获,字季。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之后。因食邑在新泰柳下,去世后被夫人谥号为“惠”,所以叫柳下惠。柳下惠是现今天下柳姓和展姓的始祖。柳下惠称和圣不是出于帝王的颁赐,而是从孟子对他的评价得来的,孟子讲:“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柳下惠葬在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柴汶河南岸。

柳下惠曾任鲁国大夫,管刑狱的士师,一生以言行符合法度,做事深思熟虑著称于世,以和谐思想影响后人。柳下惠最著名的事迹当属“坐怀不乱”,但被人特别称道的是他的“虽遭三黜而不去父母之邦”的忠贞爱国、直道而行的伟大精神,他“片言退敌”、视诚信为宝,不以假“岑鼎”骗人、严格执法等一系列故事深入人心。

《战国策?齐策四》中记载,秦国攻齐国,中间要经过鲁国。秦*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

柳下惠去世后埋葬于汶水(柴汶河)之北,现存和圣墓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汶水南岸柳下惠故里西柳村当地建成了占地余亩的以和圣庙为中心,集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和文化主题公园年,和圣园景区被评为“泰山周边最具特色的现代园林”,年被评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06乐圣师旷

师旷(生卒年不详)春秋后期泰山平阳,今新泰市北师乡北师村人。字子野。晋国乐师,晋平公少傅,是有历史记录以来中国最早、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后人尊为“乐圣”。师旷病重时眷恋着故乡,嘱家人死后要将他的遗骸运回老家安葬在北师村,元延佑三年(),新泰人在师旷故里建师旷庙,塑师旷神像,以后著名学者王旭作《师旷庙诗》颂之。

传说师旷少年时天天黎明起身到柴汶河滩的树林里听鸟叫,天明了就在河里听水鸣。凡是有声的东西他都特别喜欢。渐渐地,他学鸟叫、羊咩、牛哤,无不惟妙惟肖,后来成为音乐大师。

师旷精通音律,能演奏南北各种乐器,最擅长弹琴,是晋国乐师,他认为音乐可以兴邦,也可以亡国。著名的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阳春白雪》就是他的代表作。师旷的演奏技巧到底有多高超?据史书记载,师旷弹琴的时候,马会忘了吃草,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也会停止飞行,迷醉中丢掉了口中的食物。有一次,晋平公让师旷弹奏一首悲哀的曲子,师旷拨动琴弦,如泣如诉的琴声传向远方,天上的仙鹤闻声纷纷飞落院中,伴随音乐翩翩起舞。

他把音乐融入*治生活的理念影响了后人,他的以“炳烛夜行”,劝人终身学习的思想为世人所称道。师旷有卓越的*治远见,他认为治国“惟仁义为本”“君必惠民”。师旷为后人留下了石代民言、秉烛之明、杜举过顶、教主贤明、测老役齿年、教齐景公施恩于民、听鸟知情、闻歌知兵、知礼守规、尊礼赏乐、考太子晋等大量事迹。后人将他的言论辑为《师旷》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有“《师旷》六篇”载之。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古琴叫“太古遗音师旷式”古琴,再一次证明了师旷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巅峰位置。师旷论学,被选入中学生课本。

师旷去世后归葬故乡,明代嘉靖年间的《山东通志》和清代康熙年间续修的《山东通志》均说:“师旷故里,县北十五里,今名南师店、北师店。”鲁迅收藏的师旷墓画像,以及保留下来的解读手稿,成为考证新泰为乐圣故里的有力佐证。

07史圣左丘明

左丘明(公元前—年)。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现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是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事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08医圣扁鹊

扁鹊(公元前—年)。齐国渤海卢(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郑家庄村人。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民间医学的开创者,后世誉之为“医圣”。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

尝学医于长桑君,善用各种方法(包括“针石”、“服汤”、“熨”等)治病,通过望色,听声,问情,切脉,即能知病之所在。并带领学徒子阳等到各地行医,在邯郸为“带下医”,在洛阳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在咸阳为“小儿医”。后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令李醯嫉妒,派人将其刺死。《汉书,艺文志》所录《扁鹊内经》《外经》,早佚,今存《难经》一书,是后人托作。他招收了很多弟子,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们。

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可以说,扁鹊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卢是泰山西部的一个东夷古国,故址就是今天的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卢城洼,卢故城古遗址曾于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山东泰山周边考古出土的多处汉画像中就有扁鹊的形象,他托着一条像喜鹊一样的楔形大长尾,头戴冠帻,鸟身禽立,人手鸟足,手执砭石,正在给人治病。

09礼圣高堂生

高堂生,生卒年不详。名伯,西汉鲁(山东新泰龙廷)人,专治古代礼制,汉武帝时著名的礼学博士。

司马迁论说:“许多学者都解说《礼》,而鲁国的高堂生最得其根本。对礼制典章的研究,本来是从孔子开始的,然而经籍被诸侯所灭,都不存在了;到了秦始皇焚书,书简散失更多,流传到现在仅有《士礼》,高堂生能解说它。”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环境中,高堂生凭记忆写下了《仪礼》17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婚丧嫁娶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礼仪作了系统规范,被称为今文《礼记》,与后来在孔府鲁壁中发现的《礼记》形成对照。汉以后所有学“礼”者,都发源于高堂生,高堂生授《礼》,先以《士礼》十七授萧奋,萧奋授孟卿,孟卿授后苍,后苍授戴德、戴圣叔侄,所以高堂生被称为一代宗师,被称为礼圣。现在流行的清末民初编印的《弟子规》的思想和内容基本来源于高堂生的《仪礼》。

清代初期,新泰东北的“高堂生墓”曾出土“汉礼经博士高堂生”墓砖。清顺治年间,新泰知县卢綋到任之后,拜谒墓前,曾有过调查和讨论。“新泰县志东北龙廷庄西有先儒高堂公之墓在焉。

10商圣范蠡

范蠡(公元前—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杰出*治家、*事家、道家、经济学家和商人,中国儒商、道商鼻祖。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在*治、商业领域成就了超凡的伟业。

商圣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作为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中国文武四大财神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因其经商才能独具一格,更是被后人誉为中华道商的鼻祖。著《范蠡》二篇,今佚。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肥城是范蠡的隐居之地,范蠡墓位于肥城市湖屯镇陶山西麓的山坡上,占地约平方米。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11盗圣柳下跖

柳下跖(生卒不详)姓展,名雄,鲁国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人。历代统治者诬陷他为“盗跖”。仅柳墓就有多座,如莱芜、历城、章秋以及山西平陆都有他的墓。在古代泰山文献中留下了多条关于泰山“盗跖庙”的记载。“盗跖庙”在泰山出现,并延续至清,说明泰山一带的“盗跖”信仰颇为盛行。

柳下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曾领导奴隶起义,“从卒九千人”。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荀子也赞扬他“名声如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史记》中称“其徒颂义无穷”。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在新泰放城,还有传为柳下跖开凿的九龙口等。

柳下跖被尊为圣人,其说始见于宋末学者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赞》中,云:“古称柳盗跖为盗贼之圣,以其守一至于极处,能出类而拔萃。”

在新泰的民间传说中,有“柳下惠两兄弟,一王一圣人”的说法,相传柳下惠有一弟弟,名柳下跖,其兄以礼仪被尊为圣人,其弟则是一位率众揭竿,反抗诸侯的大王,被誉为“盗”中圣者,兄弟成为两极。

泰安,是一片风水宝地,这里是古圣贤成长的沃土,在这方神圣水土的滋养之下,新时代泰安人正在沿着圣贤足迹继往开来扬帆奋进!

阚兆成

赞赏是有尊重的学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