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pf.39.net/bdfyy最近收到一位艾友的反馈,这位艾友刚接触艾灸,最初做艾灸的几天,艾灸部位出汗,睡不着觉,上火症状明显。这位灸友疑惑了:要不要继续艾灸下去呢?
艾灸是我国医学史上的文化瑰宝,起源于我国原始年代,在那个时候,聪明的人类便发现通过火的炙热来刺激伤患处,可以减轻疼痛,并且还可加速伤口的愈合。后来,人们逐渐将火灸引用到医学上来,用以治疗更多的疾病。
普通的火热只能使皮肤表层灼痛,并无温煦散热作用。艾草是一种壮阳之草,是去病养生,固本正阳,扶正祛邪的一味良药。因此,人们将艾草制艾条或艾柱用于灸法,达到了不同凡响的神奇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此外,艾草还有扶正避邪的作用,古代人曾用它插于堂中,用以避邪。
如今,随着人们对艾灸认识的逐渐加深,艾灸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踏入了现代健身保健的医学舞台,成为了现代养生保健的一颗闪耀的明星。
艾灸治病保健,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正确施灸外,关键在于:有效的灸时和灸量,只要达到要求了,病痛自然会痊愈。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如何掌握艾灸的量。
那艾量怎样才算合适呢?
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1、由病情、病性决定
病深痼疾,一般宜多艾灸。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等描述随处可见。而老年或体弱者保健灸,每次宜小灸,但须坚持日久。
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宜多。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对于这些医书和专家所言,建议是病重者用多灸,在刚开始灸的一段时间中,要根据身体的排外反应,可以少灸,灸了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多灸,并坚持下去。
2、由年龄、体质、性别决定
对于不同的年龄、体质、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艾灸的耐受性不同。
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决定艾灸的量的多少。
温度和灸疗的时间也会因人而异,另外,由于种族差异,艾灸对机体的影响亦也不一。
3、由所取部位决定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少灸,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如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
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4、由患者感觉决定
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
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举两个常见例子:
艾灸腰阳关,常有透热感,热量从后腰逐渐贯穿到小腹,或者如腰带状后后腰缠绕到小腹。
胃痛人艾灸中脘或足三里,可能出现热量沿着艾灸处线状传导到胃部,整个胃都热乎乎。
当产生这些奇特感觉,就是灸感,有了灸感就不要减少本穴位时间,让整个灸感过程自己发生,壮大,直至消失。
当然,这些特殊灸感不是总是出现,受选穴能力、身体状况等综合影响,没有出现灸感,也不必刻意追求,顺其自然,但是如果遇到了,一定好好把握。
5、由艾条大小决定
艾条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备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
要求艾条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柱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条以控制灸量。
6、关于艾灸的时间
主穴和次穴时间不同
每次艾灸都有主穴和配穴,主穴的艾灸时间比配穴多一些,要灸透。
腰腹时间长,四肢时间短
这也是一个常规情况,腰腹部,躯干的穴位,时间往往长些,而四肢,末梢的穴位,时间相对短些。但当四肢穴位作为主穴或有良好灸感时,也例外,这只是通常情况。。夏季的时候,或有上火症状的人群,主灸四肢的穴位,胸腹部的穴位少灸。
受本次艾灸的总时间影响
艾灸的总时间影响每个穴位的时间。总时间长则每个穴位艾灸的时间就长,艾灸时长受个人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并不是越长越好。
看身体状况
如果你是急性病,且不怎么严重,发病期间,需要一直灸!病好之后改为保健灸,保健灸的意思是,一周可以艾灸2-3次。
比如受寒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胃疼,吃坏东西导致的拉肚子等,需要每天坚持艾灸,直到到病好为止。
如果你是慢性病,那就要做好长期灸的准备了,直到控制住病情。这个过程,可能是3个月,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三年五载,因人而异!
当然,长期灸,并非要每天艾灸,毕竟这个治疗过程太漫长,隔天灸一次或者灸两天停1天,也可以灸2-3天停1-2天。
对于普通的健康问题,比如胃炎、盆腔炎,不算急性病,也不算慢性病,这些问题多在1-3个月内能获得明显疗效,但要调理彻底需要长时间坚持,这些问题最好是按疗程来艾灸,效果最佳!
我们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很多灸友一出现排病反应就退缩了,不敢灸了。这些灸友多数都是刚接触艾灸,对自己的身体怎样才能适应艾灸没有做过尝试。所以,我们建议这些灸友多做“小白鼠”,平日里多摸索,多留心,一两个月下来,每天艾灸多长时间,每周艾灸几次,这些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排病邪,调阴阳,疗伤痛
科学养生,幸福一生
传播中医艾灸文化和养生知识!懂艾灸、懂养生、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
养生V: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