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冬前后,冬季艾灸这6个穴位,整个冬天都 [复制链接]

1#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就是,从立冬开始,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与野鸡的线条、颜色非常相似的大蛤。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开始,阳气衰微、温度反复,正是人体抵抗力最弱的时节,此时可用艾灸灸特定穴位,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

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脾胃、胃肠疾病、颈肩腰腿痛、风湿骨病以及各类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长期慢性病患者,尤其推荐!

立冬前后开始艾灸,对于其它素体阳虚、四肢冰冷、畏寒怕风、夜尿频频、宫寒的人群,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导致的不适也有较好的效果。

立冬前后艾灸这些穴位

元气满满、精力充沛

1、神阙灸

神阙,即肚脐眼。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功效。

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调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

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调病之功效。老年人阳气不足、真元虚惫者尤宜之。

明·都穆的《都公谈纂》记载有这样一件趣闻:永乐年间,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讨贼中,官府捕到强盗多人。令金感到惊奇的是:强盗的头目竟是一位“年过百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却毫无老态,而“面如童子”。

金晟起初不信,于是拟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无误。金于是亲审该盗首,“问其以致寿之故”。犯人说:少时居荆山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于是自己长期操行此术,“遂知至此耳。”

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其它古代医书中。如宋代《针灸资生经》载:“有人年老,面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

温和灸:艾条悬灸每次20-3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

隔盐灸:将脐中用盐填平,上置艾炷施灸。觉热或微痛时换炷再灸,每次5-7壮,每周1-2次。

隔姜(附子饼)灸:以*豆大小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置于穿刺数孔的鲜姜片或附子饼上灸,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次灸3-5壮。

2、关元灸

关元是中、老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具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之功效,主调诸虚百损,秋冬非常适合艾灸。

温和灸:于穴位上悬灸,每次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

温灸盒灸:温灸30-60分钟,以小腹温暖舒适为度。

亦可采用隔姜(附子饼)灸,方法同神阙。

3、足三里灸

足三里是成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具有补脾胃、调气血、助运化、补虚弱、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

温和灸:点燃艾条,于足三里穴上距皮肤3厘米处悬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20-3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

4、配穴:肾俞、风门、气海

肾俞灸具有调理肾气、强健腰脊、聪耳明目、健身体、壮元阳的功效,有肾虚征兆的朋友,尤其是男性可加灸;

风门适宜于青年中体质较弱、常患感冒者,常温灸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的功效;

气海灸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功效,心肺功能不好,容易气喘、出汗的朋友建议灸之。

保健灸法虽简便易学,但一定要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也要非常注意用火安全,以免灼伤!

除了艾灸外,中医学还十分注重换季的饮食调养:

立冬前后,饮食应顺季节而变

宜滋阴潜阳

初冬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无扰平阳”的原则,即是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像牛肉、桂圆、木耳等物皆是有益的食品。

对于一般体质偏弱而无严重疾病的人来说,立冬后进补,可以根据自已身体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一些药食两用之品,如红枣、芡实、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即可达到进补之目的。通过恰当的食补,可使身体获得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让身体逐渐强壮起来。

扫码加秘书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