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怀瑾黄帝内经不只是一部医书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疗好么         http://m.39.net/pf/a_4501962.html
带你了解贵州中医药!●点击蓝字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将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有机融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教材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一、中小学教材落实中医药文化教育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详细介绍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中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它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为无数人解除病痛。中医药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同”。教材中还提到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医学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呈现了针灸、推拿、拔火罐插图。另外,教材“阅读角”部分介绍了草本植物青蒿素的药效和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提到李时珍撰写了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少年的担当”配有中方工作人员向参加第十一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的嘉宾介绍中医文化的现场活动照片。


  

(二)语文教材选取多篇反映中医药文化的文章。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我爱阅读”部分选取文章《李时珍》,详细介绍了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学习中医药,编写药物书《本草纲目》的故事;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部分介绍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四年级上册第27课“扁鹊治病”,介绍了名医扁鹊的高超医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选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学的贡献。


  

(三)历史教材注重呈现以中医药为代表的科技成就。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介绍了张仲景和华佗的医药成就;七年级下册第16课在“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介绍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等内容,教材中提到,“《本草纲目》全书约万字,共记载了药物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多种;收录药方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四)体育教材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掌握包括中医药知识在内的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人教版现行高中《体育与健康(全一册)》开设专节介绍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二、中小学课程融入中医药文化内容


  

中医药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体育与健康等多个基础学科有关,因而现阶段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融合方式实施中医药文化教育,既符合教育规律,也可合理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


  

另外,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已留有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时。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条件,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供学生选学,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有关经费均可按国家相关规定纳入公用经费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列支。例如,年4月浙江省正式发布《中医药与健康》,明确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


  

三、中小学校园组织中医药文化活动


  

年以来,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4部门共同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作为行动重要内容之一加以部署推动。“十三五”期间,各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2.2万余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在北京、山西、四川举办示范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国医大师讲授中医药文化课,捐赠中医药文化角,开展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增进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同。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学的讲话精神,以及*的十九大关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等有关要求,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组织义务教育各学科教材修订工作,在教材修订过程中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年11月3日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

往期推荐

贵州中医名家丨周光惠

六盘水举办年贵州省首届中药师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

元旦春节假期出行如何做好防护?国家卫生健康委冬季疫情防控重点工作有哪些?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发布!

贵州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2#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08944.html

讲到《*帝内经》,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所谓*老,即是以*帝轩辕为综合起始的阶段,到春秋战国以后,才转而狭义的以老子等道家学说作代表。

什么是*帝之学,历来在中国文化中,很难下一内涵的定义。因为它是笼统包括中国的全体文化,不分精粗世俗的一切一切。

通常一般的观念,提到*帝,就会想到《*帝内经》,认为它只是中国上古传统的医药的书,而且从考据立场来看,它的记述著作年代,很难稽考。所以越来越被轻视,即使是学医的人,也一代不如一代,因对中国传统文字有差距,越读越不懂了。

扼要来说,《*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心医的书。

我们一般翻开《*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有时简称《天真论》),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讲起,读也难读懂,看也不想看了。

其实,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纪以后,大家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

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就会完全反感。如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学的因明来看,如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等一读,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文字,还只是后辈新兴的小儿科了。

话不要扯了,简单的回转来讲,《*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

“*帝问曰:

(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譬如说,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再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医治他人,第一学问,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实验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总之,这一段话,《*帝内经》的中心,也是*老之学的要点,它是通于*治、经济、教育、*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大原则。

——南怀瑾先生《小言*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这三句,你看懂了吗?

原始点按推是一套简单、易学、速效、安全的中医外治法,是错误医疗和庞大医疗费的克星,是被当前腐败的医疗体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无数患者的福星。

详细了解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