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讲故事,学医学史
前面的医学史由邓老给我们中医新生打气,接下来的医学史课程,就由医学史教研室的郑迁老师负责。
郑老师一上课就让我们大感兴趣,为什么这样说呢?
郑老师说,接下来我给大家讲医学史,用两条线来理顺医学史思路,一条线是人物,也就是说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历史上一些出色的医家给大家做个小小介绍,看看这些医家的风采。这样大家可以见贤思齐。
第二条主线是,通过介绍一些方书典籍,还有各个时代的医药成就。
大家一听到讲故事,学医学史,既可以以史为鉴,而见兴替,也可以以人为鉴,而知得失。
首先郑老师给我们讲张仲景,张仲景是一个有大发心的人,他的发心源自于他看到时代疾苦,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疫病流行,天灾人祸,导致死亡遍地,甚至当时战火延绵,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不到十年间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因为生病而死去,其中死于《伤寒病》的,居然占了一百人,为什么疾病这么猖狂呢?
是人们体质弱了,还是医术发展落后呢?
张仲景经过调研后,就发现这些统治者,从不关心医药的发展,士大夫们一心只追逐名利富贵,不肯钻研医术。
而一般江湖的医生,墨守成规,各成家技,秘而不宣。所以导致中医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这样使得很多病人得病后,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用药治疗而妄送了性命。
张仲景就想,我现在如果努力学习,做官做到再高,也只是享受一时富贵,百年很快就会过去,如果我讲毕生的精力,用于研究医术,探讨方药,总结前人经验,留给后人运用,这样使得人们在生病的时候,有医可治,有药可疗。
这样就可以影响到千百年以后的世人。
所以张仲景,心中就权衡,自己百年的富贵,跟千百年人们的福寿安康比,根本不足一提。
所以张仲景就做出惊人的决定,要舍小归大,放弃对小恩小利的追求,进而去做人生的大事业。
古籍上讲,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你们想想,什么叫做事业,什么叫做创业。
大家纷纷说,办个工厂,开个超市,医院,这些都叫做事业。
郑老师笑笑说,这些在古代来说,还不能称之为事业,真正的事业是有利于天下之民的,而不是私己的。
如果为一家温饱计而干活,那叫工作,如果为天下苍生计而奋斗,那就叫事业。
所以张仲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建立《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很快就使得后世医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迅速步入中医之门,领会中医之大美,同时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开阔了治疗各类疑难杂病的思路。
大家边听边敬佩张仲景,大有心向往之的感触。
郑老师说,一个大医,时代的大医,历史的大医,他之所以大,是因为他的精神,他的著作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但是你们读张仲景就要学张仲景,做张仲景,可要怎么做呢?
学医学史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们时刻都跟古人交流,跟医学前辈们沟通,你们看张仲景他打算学医的时候,就跟他的老乡张伯祖学医。
张伯祖他是地方医,张仲景很快就青出于蓝,医术超过他老师,所以当时人说,张仲景识用精微过其师,。
为什么张仲景能迅速做到学老师,就超过老师呢?
当时一个会看相算命的术士,他看了张仲景说,你想学医可以,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将来可以成为大医。
也就是说,张仲景心思非常缜密精细,但是这人有个特点,就是非常低调,从来不认为自己读多少书,也不自负,更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高于他人。
因为他时时刻刻都把疾病想得比现实中更可怕,把自己的医术看成是有缺陷的。只有不足才是向上的车轮,只有不看低你的对手,你才能够勇于上进。
所以张仲景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疾病,从来没有自负过,他继承了前人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方子,从来没有骄傲过。
就是用这颗平淡的心,用这种低调的态度,使得张仲景的医术与日俱增。
后来终于成为汉朝,乃至整个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医家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