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干货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一 [复制链接]

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以及大量早期岩画即已诞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得到发展,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成熟。中国书画史,须从六千多年前讲起。漫漫历史长河,渊源流长,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关书画史志的文献,车载斗量,难以计数,仅现在读者们较易见到的近代学者所著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之类的著作,亦不胜枚举。

我国文字发展到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就已经相当成熟了,完全具备了汉字形、音、义诸要素。龟甲兽骨上那些细小刚健文字,就是当时的书法作品。大批从事巫术占卜的知识分子—贞人,就是那时的书法家,有许多还留下了姓名。商周时期我国的奴隶制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字及书法亦进入一个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刻写、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所谓“金文”。书体是大篆,古拙苍劲,气势雄浑。这种书体,至今还为书法爱好者所钟爱,不少书家还竭力追慕临学。

秦汉时代,以小篆和隶书的形成最为重要。小篆较大篆笔画简约,笔法自如,书法仍具苍劲雄浑之美。隶书也产生于秦代,亦是将大篆增减损益而成,便于人们易学易写快写。隶书字体规整,笔划点捺横竖分明,工稳沉静,历代至今不少书家功隶书者众,是书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种类。汉代还有一种“解散隶体”草草而成字体,即汉代古草(草书之初始者,又称章草),不过远不如小篆隶书重要。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首次成熟的时期,更有人说它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代”。这时期书法艺术的显著特色,一是书体有了很大变化,逐步从篆、隶、章草中脱变出来,形成了真书、行书、今草书。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已经全部具备。

此后时代各领风骚的书法大师,均是在此五种书体上发挥而已。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书艺超群,其书法作品千百年来一直为学书者楷模范本的大书法家,如三国时期的钟繇、皇象,两晋时期的卫夫人,东晋时的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珣,南朝的羊欣、王僧虔等等。王羲之的成就、名望尤其突出,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圣人即“书圣”。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理论业已形成体系,出现了一批书法理论家和书学著作。如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南宋梁代虞龢的《论书表》,售肩吾的《书品论》,袁昂的《古今书评》,梁武帝萧衍与陶弘景的《论书启》。《论书启》是陶弘景宇梁武帝君臣之间就书法艺术问题的奏折、批答,由后人汇编而成的书法论著,从中可见当时书法风气之盛。

今天就请和翰墨千秋一起探寻中国古代书画的历史轨迹吧~

01

李斯确定篆书

说到篆书,还要追溯的秦始皇时期~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同年,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发布*令,在全国「书同文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书体,以此颁布天下。李斯小篆既是秦代官方文字,又是后世篆书艺术之祖,在书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因李斯在小篆改定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上曾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唐代李嗣真《书后品》称其书法为「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窦臮《述书赋》亦云「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就是放在整个书法史中去关照,能当此评价者,可谓不多。

02

卫恒作《四体书势》

卫恒(?-年),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西晋书法家。他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祖卫觊、父卫瓘、从妹卫铄都是著名书法家。瓘子。少辟齐王府递转*门郎。善草隶,瓘尝云:“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又善古文,得汲家古文论楚事者最妙,恒常玩之。祖述飞白,造散隶书。开张隶休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洒丽于隶书。又作云书,笔动若飞,字张如云,卫氏即垂云之祖。着四体书势。

《书断、晋书本传、梦英十八体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有一个叫不准的汲郡盗墓贼挖开了一座战国时的魏国古墓,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先秦典籍。这些典籍有幸逃过了秦始皇烧书的大火,非常珍贵。但是,它们是用漆写在竹简上的蝌蚪文字,很难辨认。于是,晋武帝就命令几位学者和书法家负责整理工作,其中就有卫恒。

《四体书势》是存世最早和比较可靠的重要书法理论之一,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关当时的各种书体、书史的演变,以及一些书法家代表的情况资料,大都赖此书得以保存。

《四体书势》中,分为: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并为四种书体论述其起源和一些遗事,加以对其进行评论。其篆书的势赞记,为蔡邕撰写;草书的势赞记为崔瑗撰写;而古文字的势赞和隶书的势赞为卫恒自己撰写。这四种势赞朴茂古雅,工力悉敌,可称其杰出的构成。

03

陆机写《平复帖》

西晋《平复帖》,章草。材质为牙色麻纸墨迹,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共9行,8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平复帖》其实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

《平复帖》共9行84字,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表现出浓厚的隶草风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书风古拙,刚劲质朴,字间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平复帖》从文词到草法都有点古幻难识。用笔则使用秃笔、燥墨,有如有些书画家所追求的“万岁枯藤”的味道,与甜俗一路大异其趣,可见秃笔枯锋的独特面貌。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中国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这里要注意一个定语,那就是“名家”。不是名家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无名者的书法作品应该还有更早的。

但无论如何,距今多年的传世墨迹,在我国书法史上自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研究我国文字、书法的变迁、乃至晋朝文化等等都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也由于《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该帖被尊为“中华第一帖”。

《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咸宁初年,即公元年,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还要早79年。如果和《兰亭序》唐摹本相比,则更早年以上。也正因为此,《平复帖》历来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还曾被评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足见其珍贵了。

章草到今草的演变

章草到今草过渡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而连带的关键就是要把章草书的横展笔势变为“纵引”。《平复帖》结构依循章草字法,但逸笔草草,几乎见不到波势,许多字的末笔的收束也是向下牵引。由此显现了《平复帖》的历史价值:它在改变章草的取势向今草的转化和演变时,迈出了前进步伐。或许陆机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价值,他也没有这样的愿望,只是随意为之,然而他在当时却暗合了字体演变发展的基本动向,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迈出了比同时代书家更为长远的前进步伐,因为他的文学功力和他的超凡才情,也因为他写这封信时的急切和关爱的心情,这从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尺牍对于逸笔草草的今草书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平复帖》散发强烈的书卷气息,加上书写文字内容的萧散简远和凝练,使得我们对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