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源杂志bull超链接那些年,不 [复制链接]

1#


  近年,医务界血案频起,令人发指。
  缺少信任,一代神医枉送命


  话还是从华佗说起。据历史记载,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堪称麻醉学鼻祖和中国外科学第一人。他的同乡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曹操的一位谋士请求说:“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大意是:“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不听,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竟然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医生杀害了。


  一代名医,竟然被一代枭雄称为“鼠辈”,不得不令人深思。华佗的医技自然超群,但其治疗方法在今人看来仍是匪夷所思,与患者的沟通方法又太过直截了当。尽管开颅手术而今司空见惯,但风险还是极高的,曹操一医盲,又不会查度娘寻答案,所以直接把这位想给他开颅治疗的医生先给开颅了。


  华佗之死,根源在于古代资讯欠发达,未能看到前辈扁鹊留下的微博,扁鹊博文有言“六不治”:不信者不治,信巫不信医者不治,衣不适体、食不调匀者不治,轻命重财者不治,粗知数味药名者不治,日换医生者不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第一条——不信者不治,华佗尚未取得曹操的信任,就妄言“开颅治头痛”实乃医者大忌,要知这“扁六条”乃是扁鹊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凝集而成的精华。


  相互理解,医患方能共战斗


  话说华佗死前年,扁鹊遇到了蔡桓公,与华佗被曹操求医不同,扁鹊是自己送上门去的,开口便是危言耸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蔡桓公不以为然:“你才有病,寡人没病。”顺便蔡大老板给天下医生来了句金口玉言:“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当然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扁鹊反复说桓桓你有病,蔡桓公反复说你才有病,直至病发。这个时候,扁鹊表现出超越华佗的英雄气概——我闪,我浪迹天涯。


  就这一历史学家证伪的历史事件,我曾经在《医患沟通》的课堂让学生们情景再现:请一极具王者风范的学霸扮演桓桓,众多扁扁轮番出场,无一人能说服,直至一学生语出惊人:“大王,臣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帝星闪亮;今日得见大王,吉人天相,气宇轩昂,定能万寿无疆。然臣推断,流年不利,大气污染日重,PM2.5横行,日吸夜呼,龙体难免遭殃,为保大王安康,臣虽肝脑涂地,亦万死不悔。”学霸龙颜大悦:“诺,赏金万两,立国自然特重大项目,君任首席专家。”


  我国自古崇尚“求医问药”,流传至今还有着《求医问药》杂志和“求医问药”网站,但一个“求”字不难让人想象医者的高高在上。且中国古代的医学大家,多为读书人出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傲气与酸腐气并存,面对病患不会太顾及对方能否理解和接受,中医古籍中也始终未见《医患沟通技巧》一类的专著,一旦碰到蛮不讲理的病人或家属,引祸上身便在所难免了。


  澄清预期,大胆医治无顾虑


  19世纪之后,西风日渐,中国人学西医者日众。我的同乡前辈汪曾祺老先生曾写过一个故事,讲的是民国时我们老家一位出名的男妇科医生——陈小手。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某日,一驻*团长的太太难产,团长派人叫来了陈小手。很快,母子平安。团长设宴摆酒,临了再奉送20大洋。陈小手上马回府,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


  陈小手在海外留学的时候肯定也没学过”团长太太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一死亡准则,接生前未与产妇家属详细沟通,对家属的特殊要求一无所知(否则带一女助产士或可免一死),更可惜的是他没认真学习中医前辈流传下来的金科玉律。


  在陈小手中枪前的余年的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群医诊之束手无策。最后,太宗请来孙思邈为太后诊治,孙思邈让宫女将一根红绳系在皇后的手腕上,自己则捏着线的另一端,在皇后房外上演了名震古今的”引线诊脉“。经诊断,孙思邈认为皇后之病为胎儿不顺,说在皇后中指扎一针便能治好,一针之后,皇后的怪病不仅痊愈了,还顺利产下皇子。唐太宗大喜之下盛赞孙思邈医术高绝,于是拔擢高官赐以金帛,但孙思邈推辞不接受。这才是真正的高手,恃才不傲,进退有度,被后世尊奉为”药王“,岁时孙思邈无疾而终。


  由此看来,在中国做医生,要想活得长久,远不是医术高明那么简单。古今同理。


  后记


  受医源杂志之邀,重新修订上文后,突然发现隐隐与我的一堂医患沟通课遥相呼应,那堂课就是《改变医患沟通的三个苹果》。


  在这个地球上有三个苹果最出名。第一个是夏娃的苹果,从夏娃摘下苹果的那一刻开始,人类从此就和苹果牢牢地绑在了一起。我看到的是她丧失了对上帝的信任,对上帝的警告置若罔闻。这跟我们现在的医患关系及其相似,医生时刻担心病人会告他,病人时刻担心医生会误诊,在丧失了相互信任这一沟通的基本原则下,再高的沟通技巧恐怕都很难达到高效沟通。华佗医术再高,但曹操不信任他,悲剧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个苹果,则击中了人类最具智慧的头颅。牛顿的故事不论真假,都在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我相信数千年来这个世界上被苹果砸到脑袋的人何止千万,但能想到万有引力的只有牛顿一人,这就是理解力。医患之间,隔行如隔山,沟通好的医生一定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在这一点上,扁鹊显然做得不够。现代医患沟通学要求医生们学会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诚然有它的道理。


  第三个是乔布斯的苹果,这个完美主义者和偏执狂,给人们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让一种产品成一种文化现象甚至于一个宗教,无论MP3、触屏手机还是平板电脑,苹果并不是始作俑者,但他的ITOUCH、IPHONE和IPAD都带给果粉们超乎预期的体验,每一次的苹果发布会,大家都会期待乔老爷会带给他们何种惊喜。病人们的心理其实也类似,如果医生不了解他们的预期(治疗效果、费用、服务等),再好的治疗也可能不被认可,陈小手的死亡就在于他学会了西医的手段,却忽略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在这一点上,孙思邈可谓世事洞明。


  近年来,医患沟通越发受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