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玉器鉴定方法在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中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学术高峰论坛         http://m.39.net/pf/a_6210224.html

一、玉器鉴定评估现状

中国具有丰富的玉石资源,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玉石资源最早的国家,有着近万年的历史。因此,中国被誉为“玉石之国”,中国高超的玉雕工艺也被誉为“东方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掀起了收藏古玩的热潮。绚丽多彩的古代玉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传统玉文化内涵影响日益扩大,藏玉赏玉成为时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与此同时,由于利益的驱动,古玉的仿制品也日益泛滥。当前,在古玩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仿古玉器随处可见,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古玉造假已形成一支“产业大*”。鉴定评估专业市场也极为混乱,一些专业机构和鉴定评估者,受利益驱动,将艺术品鉴定评估过程变成了作秀和作假的过程,背离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和艺术品鉴定评估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客观真实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艺术品鉴定评估法律法规缺失。当前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欠缺,也没有专门监管鉴定市场的行*部门,存在很多灰色地带。

第二,艺术品鉴定评估专业机构和人才缺失。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和人员很多,鱼龙混杂、滥竽充数的人很多,缺乏诚信和监管。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则无法满足需求。

第三,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缺失。鉴定评估机构多重,没有位阶关系,没有法定规范和标准,没有市场准入制度,没有鉴定评估法定程序,所有鉴定机构平级,也就没有权威之分,当不同鉴定评估结论发生冲突时,没有有效解决程序。

第四,缺乏问责机制。专家、鉴定机构鉴定结论发生错误,没有追究的有效机制,造成很多的鉴定结论唯利是图、歪曲真相,侵害收藏、投资者利益,对艺术品市场发展造成困境,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

上述问题的存在并伴随层出不穷的鉴定评估丑闻,将艺术鉴定评估依法、独立、客观、公正的形象拖入了泥潭。这些问题引出市场发出一个强烈信号:必须建立和健全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和标准。

二、古代玉器鉴定方法与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的关系

从搞活国内经济,强化经济内循环,促进艺术品投资氛围等市场需求来讲,社会对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的鉴定评估理论、方法和规范标准。

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和标准是对鉴定者、评估者、鉴定评估过程、鉴定评估方法、鉴定评估依据、鉴定评估结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过程,针对的对象是鉴定评估本身,对鉴定评估活动的标准化,包括鉴定评估主体、客体、过程、依据、结论的规范。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和标准不针对鉴定评估对象,不对艺术品真伪认定或价值认定本身作规范的标准,而是对鉴定评估机构、鉴定评估专业人员行为和过程的规范和程序的标准化。

权威的鉴定评估规范涉及各种因素,需要在不同理论,不同层次、不同语境、不同维度上对玉器鉴定评估规范标准进行合理解释和融合,以达社会共识和行业共识。中国古代有许多有关古玉鉴定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是前人抛弃社会功利目的情况下的经验总结和学术研究成果,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和知识结晶,不仅对于当今开展艺术品鉴定起到重要的的学理支撑作用,而且对于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化具有十分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玉纪》、《古玉辨》其中很多经验标准为现代国际社会广泛认知接受,是不断趋向于真识、真相的真理,不会被某些机构或某些学者否定之否定。因此,把它某些成熟的理论、经验和标准引入现代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和标准之中,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可以使我们的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在规范、标准引领下,从不同领域、不同的维度和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鉴定评估结论。也可促使古玉鉴定评估工作在眼力、学问、责任、良心和规范、标准下“君子比德于玉”

本文将以《玉纪》和《古玉辨》两本古籍为例,通过对其所述鉴定要素和方法要素的分析,研究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标准领域如何吸取和传承这些古籍中所述的要素和方法,并把这些技术要素和方法要素综合规范和系统起来,使玉器鉴定要素标准和方法更加科学和规范。

三、《玉纪》与《古玉辨》简介

《玉纪》为清代陈性所撰,成书于道光朝。一卷。该书是一部记叙我国古玉的专业书籍。有:出产,名目,玉色,辨伪,质地,制作,认水银,地土,盘功,灰提法,养损璺,忌油污,共一十二则。所载内容总结了清初及中期古玉辩伪理念,在其后的同治、光绪两朝盛传,堪称具有权威性的古玉辩伪的传统专著。

《古玉辨》是刘大同先生著于年的力作,描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历史、特性、分类、产地、刀功、用途等,还包括了玩玉、盘玉、辨别真伪等方面的心得经验总结,是古玉理论研究和鉴赏方面的经典。《古玉辨》以实物为据,绘出图形加以论证和说明。现仍为考古工作者和古玉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收藏、研究古玉的人对《古玉辨》推崇备至,不时引用,以为鉴别古玉真伪之准绳。

四、《玉纪》与《古玉辨》鉴定评价要素分析

(一)出产

《玉纪》中,陈性以阴阳五行观解释玉的本质:“玉为阳气之纯精,体属金,性畏火,多产西方。维西北陬之和阗(古于阗国,今属新疆)、叶尔羌(古莎车国,今属新疆)所出为最。”这是西方矿物学传入我国之前,玉器行家对玉的传统诠释,指出当时的玉产地主要有和田与叶尔羌两地,所出玉石也最佳。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佩之益人性灵,能辟邪厉”。上好玉料为出于水底的“子儿玉”,稍次的有产于山上的“宝盖玉”,“间产天智玉,火不能热,亦不为火伤,不易得也”。此玉出自《周书》,但迄今玉石收藏界还没见过不怕火烧的和田和叶尔羌玉,但不怕火烧的其他玉石倒是有很多,故天智玉之说是否存在令人生疑。至于阿丹、巴勒布所产“体似翠石”的玉,其实是翡翠,翡翠原石亦出西南陬,形虽似玉实非玉。

《古玉辨》中也有关于玉之出产的描述:“玉性属金,多产于西方,以和阗叶尔羌二处为最上。精光内涵,体如凝脂,其圣洁细腻,厚重温润,佩之可以养性怡情,驱邪辟瘟,有益于人身者,美不胜收。水底出产者,曰子儿玉,则尤为贵重,若宝盖玉次之。尤有异品,曰天智玉,如水不热。”与《玉纪》的说法一致。

(二)名称

《古玉辨》曰:“玉之未入土者,名曰传世古,又曰自来旧;入土者名曰土古;殉葬之玉,因其含殓,名曰琀玉。红如血者曰血古;微红者曰尸古;水银沁者曰黑漆古;受地火者,纯白曰鸡骨白,微*曰象牙白,微青曰鱼肚白。”

这段话是对古玉名称的划分,即没有被埋入地下的玉器,称为“传世古玉”,也叫“自来旧玉器”。埋入地下的玉器,叫做“土古玉”或“殉葬玉”,因为玉器随殓而葬。色泽红艳如血的玉,叫做“血古玉”;色泽微红的玉,叫做“尸古玉”;象水银沁过的玉,叫做“黑漆古玉”。受地火、水分熏蒸浸过的玉,颜色纯白的叫做“鸡古白”;颜色微*的叫做“象牙白玉”,颜色浅青的叫做“鱼肚白玉。《古玉辨》中所述古玉的“血古”、“尸古”、“黑漆古”、“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这些颜色,古人认为尸体及衣服的颜色浸染所致,其实是是土壤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矿物质铜铁钙镁锰等元素浸入所致。

(三)玉色

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玉纪》曰:“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蓝如靛沫曰碧,青如鲜苔曰珲,绿如翠羽曰瓐,*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琼,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赤白斑花曰瑌。”

译成白话文为:玉有九种颜色:玉色清澈如同不流动的水为瑿玉,玉色青中泛蓝为碧玉,玉色如鲜苔的青色为珲玉,玉色如翠绿的翠鸟羽毛为瓐玉,玉色如甘*的板栗为玵玉,玉色如赤色的朱砂为琼玉,玉色如紫色的凝血为璊玉,玉色如黑耀石为瑎玉,玉色如羊脂为瑳玉,玉色赤白斑花为瑌玉。

《古玉辨》中也有关于玉之色的记载:“玉有新旧之分,色有九种之别:曰瑿,则玄如澄医;曰碧,则蓝如靛沫;曰玮,则青如苔藓;曰瓐,则绿如翠柳;曰玵,则*如蒸栗;曰琼,则赤如丹砂;曰璜,则紫如凝血;曰瑎,则黑如墨光;曰瑳,则白如割肪;曰瑌,则赤白斑花;此玉本色也。”与《玉纪》所描述的是一致的。

(四)沁色

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薰淘和水土的侵蚀,自然会留下种种色质和癍纹等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指标。现代做假者则都是运用考古学知识,仿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知识给玉石或玉器造“沁”作假。

《古玉辨》中记载:“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千变万化的色彩,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其质地在物理化学共同作用下,也可能造成本质变化,使玉石或玉器更加温润,光泽璀璨夺目、绚丽多姿。

“沁色”的品种,据《玉纪》所载,就有:坩*、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老酒*、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共计有二十六种。其后,刘大同在《古玉辨》中更将红色分为鹤顶红、朱砂片等五种;黑色分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种;紫色分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种:青色分为竹叶青、熊胆青等四种;绿色分为苹果绿、鹦鹉绿等五种;*色分为鸡蛋*、老酒*等八种: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等七种。还有梨皮、桔皮、象皮、骆驼皮、蛤蟆皮等等共计七十五种。这些颜色犹如钻石之分级,就可成为玉石(子玉)和古玉器颜色定名的标准。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因而也成了各路造假者使用的手段。因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评价古玉的重要指标。

从目前出土的古玉看,形成这些“沁色”成因很复杂,往往与玉石的玉质密度和时间、地理环境条件有关,密度大的玉石如和田玉,沁色一般较少而皮色丰富,其他密度较小的玉则出现沁色就相对多一些。而且与时间、地理气候、土壤水份、地下温度、土壤化学成份等环境关系影响很大,气候寒冷干燥的地方出土的“土古玉”,“殉葬玉”沁色较少,颜色也较浅;气候炎热潮湿、地下水丰富的地方出土的“土古玉”,“殉葬玉”沁色就多,而且还受土壤中化学物质或金属离子多少和入土时间的影响。化学物质越多、时间越久则沁色越多,甚至在一块古玉还都杂有数色。

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以鉴识的。但是在具体鉴定时一定要按规范、程序谨慎操作观察,并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或现代光学仪器等,并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玉器受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浸蚀凹陷(孔洞)变化。如石灰沁古玉,往往在玉石表面有一圈参差错落的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须或血管般沁脉并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还会透出赭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闪闪发光的晶点,俗称“苍蝇翅”。在钉金沁古玉上,玉器表面会出现坑坑凹凹微小坑洞,好像被钉子钉过一样。在牛毛纹沁古玉上,可见“牛毛”是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丝伏倒状,而且有部分会有凹陷。在水银沁古玉上,特点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异常干结。而蚀斑、蛀孔则是玉被浸蚀成斑斑点点和出现了孔洞。这些都古玉鉴定的重要要素,在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和标准准指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制作

陈性根据先人及他个人观察古玉制作经验,在《玉纪》中归纳出历代玉器各自的刀工与铭刻方面的风格特点,总其名曰“制作款识”。这些刀工和刻名风格及变化就是鉴定古玉的时代标准。如他确认夏、商、周三代制作款识:“夏尚忠,雕刻极细如发”、“商尚质,雕刻朴素少文”、“周尚文,雕刻细密而缛”,在没有出土玉器作标准器判断的条件下,是区别夏、商、周三代玉器特点的有力证据,其判断也是基本准确的,故为清末民国时期收藏鉴赏家所遵循。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和出土玉器的深入研究,对古玉制作雕刻、砣工及其纹饰要素有了进一步明确,但《玉纪》所描述的历代玉器刀工与铭刻方面的风格特点,仍然是鉴定古玉制作技术要素,也是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的依据之一。

(六)辩伪

《玉纪》中记载:“旧玉与石最难分别。世有美石酷似脱胎旧玉者。不下数十种。亦具五色,皆坚硬不可刀削。”在认其体质中,《玉纪》仁:如属真旧玉,其体质必温润沉重,精光内含,如属石类,皆干松轻脆。贼光外浮。自非真巨眼,鲜不以燕石为玉者。更有宋宣和、*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

这一方面说明了玉和石头质的区分,一方面又告诉收藏者要区分清染色和沁色。因旧玉与石很容易混淆,造成收藏家鉴定玉材时出现失误,关键是认清玉与美石在其“体质”上的差别。真旧玉,其体质必“温润沉重,精光内含”。石类,其体质“甘松轻脆,贼光外浮”。贼光是石材外浮的暗淡生涩之光。

五、《玉纪》与《古玉辨》对艺术品鉴定评估的作用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从古人的经验心得中借鉴,古为今用也是国际惯例和行业行为。本文就是以《玉纪》和《古玉辨》为例,从出产、名称、玉色、沁色、制作、辩伪六个方面摘录并分析了两本古籍中所记载的有关玉器鉴定评价的要素,若将古人这些宝贵经验进行精选和提炼,纳入到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和技术标准中,将对现阶段开展玉器鉴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推动玉器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要素标准和方法标准的尽早出台,推动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化和标准化,达到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参考文件:中国传世古玉辨伪的文献考察(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