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汉语文言知识点一网打尽,应付考试没问题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www.paisufa.com/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类 型

例 句

用判断词“是”(或否定判断词“非”)直接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

这些词有“乃”“即”“则”“皆”

“诚”“为”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非死则徙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采用“……者,……也”方式的判断。

又有“……者,……”“……,……也”“……,……者也”的变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语意上主谓直接判断,又叫“无标识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类 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见”字句: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于”句:见+谓语+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为”字句: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感斯人言。

 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沛公*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

倒装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类型

例句

宾语

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

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状语

后置

动词+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宾

能谤讥于市朝。

形容词+于+宾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文言断句

6大思考角度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做断句题,要注意以下6种思考角度:

 思考名(代)词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的代词]

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尔、汝、女、若、乃,之、其、彼

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

 短文中“扁鹊”(包括“医扁鹊”)、“武王”(包括“秦武王”)、“左右”、“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再借助对话标志“曰”,以及虚词“也”“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思考对话标志

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注意要分清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词来处理。“则”“故”是句首虚词。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冷斋夜话》说:白乐天每写成一首诗,一定叫他家的老妇人读读,问她能理解吗,老妇人说理解了,就存录下来。(如果老妇人)不能理解,就又重新更改。所以唐朝末期的诗,风格上趋于粗野庸俗。

 思考常见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关键所在。在断句中,具体要
  (一)授予、提升

1、拜:授与官职

2、拔:提拔,提升,多指没有官职的人;攻下,攻占;

3、除:任命,授与官职

4、举:推荐,推举,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检举;攻下,占领;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如举不胜举;发动,如“举兵”;全,如举世无双

5、辟:征召,如司徒辟为御史。

6、征:召,征召,指君王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员充任官员,如公车特征;出征,远行;征伐;征税;应验。

7、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8、授:给予官职;传授;给予。

9、擢:提拔,提升;拔,如擢发难数。


  (二)调动官职

1、迁:调动官职,多指提升调用,降职用“左迁”;迁移。

2、转、调、徙:调动官职

3、补:补充官职

4、改:改任官职


  (三)兼职代理

1、兼:同时掌管,兼任;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兼并,合并。

2、领:兼任;率领,统率;脖子;衣领

3、署:代理,暂任,如“以亮为*师将*,署左将*府事”;布置,安排,如“部署诸将”;签名,题写,如“署其官爵姓名”;衙门,官吏办公的场所。

4、权:暂代官职;权且;秤量;秤,秤锤。

5、摄:代理,如“摄*王”;辅助,帮助,如“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整理,整顿,如“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拘捕,如“摄少司马兹与王士五人”。

6、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备务将*;主持;执行,实行,如赏罚不信,则*令不行;做;品行;将要,行将。

7、知:主持,如知州。

8、主:掌管

(四)降职罢免

1、贬:降职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指谪,谴责。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4、罢:罢免,免去官职;停止;通“疲”,疲乏。

5、免:免官;免除,避免;通“娩”,分娩。

6、黜:废弃不用,贬退;消除,去掉,如克黜其难。

7、废:黜废,罢官,如不胜其官者废免;废弃,停止,如废寝忘食,半途而废;衰败,如达见废兴;残废。

 九、其它

1、显:显扬,传扬,如孙膑以此名显天下;显贵,显赫,如百乘,显使也;明显,显著;显露。

2、蹶:受挫折,如一蹶不振,必蹶上将*(使受挫折);倒下,跌倒;竭尽,枯竭,如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3、阴:暗中,暗地里,如孙膑以刑徒阴见;山之北水之南;阴险。

4、迨:等到。迨至境上。

5、用:因为。人用是多(赞扬)李疑。

6、稍:慢慢地,逐渐。其后秦稍蚕食魏。

7、竟:穷尽。未能竟其义。

一、高考常见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案:通“按”,察看。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颁:通“斑”,黑白相间。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倍:通“背”。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辩:①通“辨”,区别。例: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②通“变”,变化。例: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采:通“彩”,彩色。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卒:通“猝”,匆忙。例: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趣:通“促”,催促。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丁宁:通“叮咛”。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而:通“尔”,你,你们。例:字而幼孩《种树郭橐驼传》

◇反:通“返”。例: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

◇伏:通“服”,心服。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羽之死》

◇不:通“否”。例: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共:通“供”例: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何:通“呵”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盖:通“盍”,何,怎样。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驩:通“欢”。例: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

◇还:通“环”,绕。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距:通“拒”。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倔:通“崛”例: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决:通“诀”,诀别。例:与武决去《苏武传》

◇扣:通“叩”,询问。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

◇离:通“罹”,遭遇。例:“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敛:通“殓”。例: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

◇缪:通“缭”。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列:通“裂”。例: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

◇闵:通“悯”。例:夙遭闵凶《陈情表》

◇冥:通“溟”。例:北冥有鱼《逍遥游》

◇莫:通“暮”。例:莫春者,春服既成《侍坐章》

◇缪:通“穆”。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内:通“纳”,使进入。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而:通“能”,能力。例: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泮:通“畔”。例:隰则有泮《诗经两首》

◇畔:通“叛”,背叛。例:畔主背亲《苏武传》

◇傍:通“旁”,旁边。例: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冯:通“凭”。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枪:通“抢”,撞、触。例:见狱吏则头枪地《报任安书》

◇禽:通“擒”,逮捕。例:一时收禽《张衡传》

◇诎:通“屈”。例:其次诎体受辱《报任安书》

◇取:通“娶”。例: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纫:通“韧”。例: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

◇女:通“汝”。例: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蓐:通“褥”。例:常在床蓐《陈情表》

◇善:通“缮”,修治,擦拭。例: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世:通“逝”。例: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十二郎文》

◇受:通“授”,传授。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孰:通“熟”仔细。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同“倘”,假如。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剔:通“剃”。例:其次剔毛发《报任安书》

◇庭:通“廷”,朝廷。例: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涂:通“途”,路途。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说:通“脱”。例:犹可说也《诗经两首》

◇罔:通“网”。例: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

◇无:通“毋”。例: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两首》

◇亡:同“无”。例: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

◇希:通“稀”。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侍坐章》

◇郤:通“隙”,嫌隙。例:令将*与臣有郤《鸿门宴》

◇见:通“现”。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乡:通“向”。例: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生:通“性”,本性。例: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羞:通“馐”。例: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祭十二郎文》

◇于:通“吁”。例:于嗟鸠兮,无食桑椹《诗经两首》

◇厌:通“餍”,满足。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要:通“邀”。例:要项伯《鸿门宴》

◇以:通“已”,动词,止。例: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景:通“影”。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说,通“悦”。例: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

◇有:通“又”。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陈情表》

◇章:通“彰”。例: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蚤:通“早”。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振:通“震”。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指:通“旨”。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知:通“智”。例: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从:通“纵”,合纵。例: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尊:通“樽”。例: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坐:通“座”。例: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高考文言常见古今异义词汇总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4.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5.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6.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7.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8.至于:古,到了,达到,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9.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0.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11.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3.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4.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足下”;今,脚下面。

15.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验。

16.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17.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18.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19.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0.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1.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2.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3.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24.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25.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26.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27.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28.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29.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0.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1.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2.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3.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34.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5.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36.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7.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38.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动词,描述。

39.细作:古,侦察*事情报的人,名词,如“孔明急唤细作问之”;今,小气,吝啬,形容词。

40.方面:古,独当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41.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动物的一种。

42.果然:古,饱的样子,如“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今,与事实相符。

43.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与秋天。

44.虽然:古,虽然这样,如“虽然,犹有未树也”;今,连词。

45.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将诉于舅姑”;今,舅舅和姑姑。

46.流涕:古,流眼泪,如“言讫,嘘唏流涕”;今,流鼻涕。

47.妻子:古,妻子和儿女,如“兄弟妻子离散”;今,只指妻子,不指儿女。

48.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中国:古指中原,如“莅中国而抚四夷”;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49.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今,热情而周到。

50.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今,亲密而周到。

51.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品德低下。

52.便宜:古,方便,适合,如“可以便宜从事”;价格低廉。

53.不过:古,不超过,如“从此道之吾*不过二十里”;今,表转折的关联词。

54.多谢:古,多多劝告,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今,很感谢。

55.逢迎:古,迎接,如“蹑履相逢迎”;今,奉承,拍马。

56.故事:古,旧事,前例,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讲述对象的事。

57.交通:古,交错相通,如“叶叶相交通”;今,运输业总称。

58.绝境:古,与外界隔绝之地,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走投无路之处。

59.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今,能够。

60.烈士:古,有志于功业的人,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为正义牺牲的人。

61.亲戚:古,父母兄弟等亲属,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今,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成员。

62.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如“樊将*以穷困来归丹”;今,贫穷困苦。

63.身体:古,亲身体验,如“身体力行”;今,躯体。

64.首领:古,头颅,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今,集团领导人。

65.无论:古,不必说,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条件连词。

66.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

67.响应:古,像回声一样应和,如“天下云集响应”;今,用言语行动来表示赞同、支持某倡议、口号等。

68.宣言:古,扬言,如“(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今,宣告,声明。

69.以为:古,把??当作,如“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今,认为。

70.因而:古,趁着,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今,表结果连词。

71.于是:古,在(到)这,如“不能进于是”;今,表承接。

72.约束:古,盟约,如“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限制。

73.指示:古,指出,给??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今,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解题思路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语境定义法

 联想印证法

方 法

示 例

课本联想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

年山东卷中“*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

双音联想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年天津卷中“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一句,若要判断“罹”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罹难”(遇灾、遇险而死),解释为“遭遇、遭受”。

成语联想

不少成语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年福建卷中“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

 句式推断法

 语法推断法

考点三 常考的4种文言句式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类 型

例 句

用判断词“是”(或否定判断词“非”)直接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非我也,兵也。

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

这些词有“乃”“即”“则”“皆”

“诚”“为”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非死则徙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采用“……者,……也”方式的判断。

又有“……者,……”“……,……也”“……,……者也”的变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语意上主谓直接判断,又叫“无标识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类 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见”字句: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于”句:见+谓语+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受”字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为”字句: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标志句

感斯人言。

 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沛公*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

倒装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类型

例句

宾语

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是……”句。

唯余马首是瞻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

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状语

后置

动词+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宾

能谤讥于市朝。

形容词+于+宾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断句题的思考角度

 思考名(代)词

 思考对话标志

 思考常见虚词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思考文言句式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反问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思考结构特点

 概括分析

5大比对角度、10个命题设误点分类例析

 比对人物

命题

设误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比对时间、地点

命题

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

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命题

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比对关系

命题

设误

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

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的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翻译六方法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

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

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②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⑥将固定句式和判断句被动句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偏义复词中无实意的字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句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以”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中“见”后省略了宾语“景象”,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人教版高中语文:每周都有学习资料领取哦~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