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昌帝君阴骘文第四讲 [复制链接]

1#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我们来看安士先生他的《广义节录》,他引用了二十二则故事,来把文昌帝君这十七世转世当中的这些因缘故事给我们大略的说明。这些故事都出自於《文昌化书》,这是《道藏》里面的典籍。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故事叫天赐兴儒,这是讲到文昌帝君他在很早的一世,这是在周朝,他的神识,佛法里面称为中阴身,就是人还没有投胎之前这种生命的形态叫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在人间飘荡,就飘到一个叫做会稽山的地方,会稽山是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在很早,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帝君的神识就飘到这个地方,忽然看见有一位隐士,隐居在这个山里的,这个人他大概年纪五十岁上下,正在那里跪著烧香向天祷告,仔细一听,原来他正在求子,想求一个儿子。正当这个时候,这是三更夜晚,星光灿烂,这个隐士,就是求子的这个人,他姓张,帝君看到张宿星座在天空上面很清晰的挂著,有这么好的瑞相,於是帝君就决定投胎到他家里。

他出生以后,发现原来这个家族是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家族,这个民族都比较落后,有许多的陋习,譬如说人长大了以后都要剪发、要纹身,这些都是他们民族的一些陋习。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也纹身,手臂上、身上,甚至脸上,都刻著各种各样的图案,这是当时很早的原始落后的这些民族他们有的这些习惯。那么帝君长大以后,他对这些陋习并不满意,所以他自己穿上鞋戴上帽,自己穿上儒服(儒家的服饰),自己学习礼仪、学习文化。当时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这么做,部落里面的人看到他都觉得很怪异,可是帝君也不管,还是这样我行我素,结果时间久了以后,大家发现学习礼文,学习这种文明,其实是好事情,於是慢慢的就有不少人就跟著他学,到后来整个部落大多数人,大概十分之七八都跟著帝君学习。

后来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来拜访帝君的父亲,就为他父亲口诵了一部书,叫做《唐虞大训》。《唐虞大训》是上古时代尧舜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教诲,唐就是尧所建立的朝代,虞就是舜所建立的朝代。给他口传了《唐虞大训》这几篇文章,相传这几篇文章是周朝成王在临终的时候说出来的。周成王我们知道他是武王的儿子,周公辅佐他。这位老人把《唐虞大训》口传出来之后,就说中国就会有人来继承他。帝君当时听了之后非常喜欢,於是就跟他学习,学的很认真,可以说听了以后就能记住。后来有很多人,愈来愈多的人就跟帝君来学习,於是帝君就开始教化大众,把儒教振兴起来。

我们知道儒教它是源自上古时代,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始自於*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讲的是什么?就是伦理道德。孔子是集大成者,把这些文化典籍把它进行著述,为后人留下系统的这些学问,那么就成为儒家的文化体系。所以我们看到,文昌帝君在很早的时候,他比孔子还早,就已经在儒家文化方面在推广。孔子他降生在春秋时代,周朝末年,他的生平跟帝君的生平很类似,你看孔子的母亲当年是在尼丘山祈祷,得了孔子,帝君他的父亲在星夜祈祷,得了帝君,只是帝君所生的年代是周朝兴盛的时期,而孔子所生的时代是周朝末年,这两位都是圣贤。所以我们看到帝君他是一位什么人?他也是一位圣贤教育的工作者,他来人间的使命就是推广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

好,我们继续来看第二个故事,这第二个故事叫做补衮和衷。这个衮,意思是古代的礼服、朝服,上朝的时候穿的,这个衣服上往往是绣著龙纹,这是地位很高的人穿的礼服,这里是表示帝君他任很高的职位。和衷就是和谐朝廷里的矛盾。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周成王的年代,帝君在周成王时代降生,这是比刚才讲的那个故事更早,刚才讲的是周成王之后,他现在是在周成王时代,他也是姓张,名字叫善勋,张善勋。帝君他投生的家庭大多数都是姓张,跟张家有缘,他当时在朝廷服务,是周成王的一个医官,他深明医术,也同时为周成王进谏,给他良好的建议。周成王继承了文王、武王的道统,当时*治还是很清明的,再加上有周公的辅佐,周公我们晓得他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成王的叔叔,武王过世的早,刚刚建立功业不久,就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了。

武王去世之前很想把自己的王位让给周公,因为周公他是一位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大圣大德,周家的这几位都是圣人,文王,这是武王的父亲,传武王、周公,这一家都是圣贤。当时周公谢绝了,他拒绝接受这个王位,执意要让武王的儿子来接替他父亲的王位,就是当时的成王。成王才十几岁就继位,当然很多天下大事他难以去应付,因此周公就辅佐他,所以叫周公摄*。因为天下刚刚得到稳定,可以说是百废俱兴,刚刚周朝灭了商朝殷纣王,很多国内的这些局势还不太稳定。正在这个时候,成王还有一位叔叔,这位叔叔叫做管叔,他当时有一种野心,想要去争夺天下。当时就放出这些流言蜚语,说周公摄*是别有用心,其实他自己想要天下,而且他还在东部联络了殷纣王的儿子一起举兵造反,当时周公就带兵东征去讨伐这些叛*。

当时因为朝廷里也有很多的这些流言蜚语,有说周公可能是有篡夺王位的野心,其实周公一点都不想要这个王位,如果想要他早就要了,武王那时候就亲自想要传给他,他都拒绝,这是他真正有孝悌存心,不求名闻利养。当时由於这些流言蜚语,成王本人也对周公有不满,有怀疑。当时周公对内、对外都面对这些局势,先在内部来调和关系,跟大家讲,我们一定要团结,武王留下来的天下,我们一定要保住,我们自己如果不团结,这就会给外敌可乘之机。那么帝君,就是文昌帝君,当时在周成王身边也常常向成王进谏,调和成王和周公之间的关系。当时因为成王心怀不满,所以往往帝君的这些进谏,写的这些进谏的文稿,都被烧掉,因此很少人知道帝君当时的所作所为。帝君总是一有机会就劝谏成王,要跟周公同甘共苦,不能够被一些野心家趁机作乱。

当时周公带兵东征的时候,甚至连当时一位元老,就是昭公,这是武王的另外一位弟弟,也是成王的叔叔昭公,他也是一位大德,他被武王封为燕王。燕这个国家就是现在讲的河北北部、辽宁西部这个地区。周公当时被封为鲁国的国君,这就是山东地带。连昭公当时也怀疑,幸亏帝君也从中来分析利害,最后终於能够保持朝廷的和谐,大家同心协力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周家的*权,使到周朝的基业能够稳定下来。这个事情确实在历史上是鲜为人知,就是帝君从中所做的工作没有什么人知道,可是他做的工作非常重要,真的是安定国家。那么没有人知道他做的这个善事,这种善事就称为阴德,这是阴骘,阴德他得到的利益就更大。所以我们做善事无需要人知道,人家不知道,我得到的这个利益就更大。所以帝君他现在被世世代代的人民所尊崇,这是他的阴德很高,这都是他积功累德而来的。

积功累德其实不需要一定要用钱,你看能够用一句话调和两方之间的关系,使两人,或者两家,或者是两方,能够和睦,能够齐心协力,这就是大功德。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很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都不和,你看家庭就不和,夫妻两个人都常常吵架,父子不和,母子不和,兄弟不和,出到社会里,上下级不和,同事之间不和。人与人之间不和必定是使到社会不安,国家与国家也就常常有冲突,这冲突现在是愈演愈烈,是需要有人去把这个和谐的教育去推广。

还要推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种教育才能够真正转化人心,才能够让社会得到持久的和谐。我们发心走这条路,推动这个圣贤教育,这也就是学习帝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古人所谓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阴德太大,太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该从帝君身上学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落实。

我们再看帝君的第三个故事,是敦睦亲族,这个应该还是帝君同一世的。他在周成王朝廷里任职,离开了家乡有十年,有一天突然就听到一首周公的诗,叫「鸱枭」,《诗经》里有这首诗。这首诗是非常的忧伤,使到帝君很感动,就生起了怀乡之情,於是就向朝廷告老退休,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家乡就看到自己宗族的人很多还在贫穷落后的生活当中,於是就倡议建设义庄。这种义庄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给他们一些接济,另外,有疾病的就给他们义务的救治。因为当时帝君医术很高明,这个医术当然是中医,从*帝时代就流传下来的,我们都知道有一部《*帝内经》,当时帝君就有很好的医术,整个家族的人都得到他的恩惠。帝君对每一个人都照顾,男的长大了就帮助他娶妻,女的长大了帮助她嫁人,聪明的孩子就给他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为家族做了很多好事情。帝君这么一做,家族的人都纷纷来仿效他,都跟他一起来做这种和睦亲族、敬老爱幼,做这些慈善福利的工作,所以这个义庄也就愈来愈多。

这就是孔子他理想当中这种大同世界的模型,在《礼记.礼运大同篇》当中说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世界,那和谐世界从哪里做起?就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这帝君给我们做出好榜样,他在他的家族里面搞出一个和谐示范点出来,影响了整个家族,也影响了这个社区,带动百姓都来这么做。

他有这样的德行,他兴办义庄,他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大家才能够敬服,才能够接受。

好,我们继续看第四个故事初闻佛理。帝君在朝廷的时候就曾经有听说过,说西方的国家(西方国家是指现在的印度),有一位大圣人。帝君他原话是说:「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有大圣人,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这一段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成王之后的有一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帝君说他在朝廷里面听到方外之言,方外就是指出世的人、修道之人,就像佛法里讲的出家人,方外之人。说西方,这是指印度,有大圣人,就是指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我们根据历史的考究,按照我们中国历史来讲,是出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农历的四月初八,

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圣诞,根据当时记载,在周朝有这么个记载,说那一年那一天看到了太阳出现了双轮,两道光轮,呈现出五色的祥光,射向太微星座,把其他所有的星光都遮没了,光明四照,天地都震动,当时河水、井水都猛涨起来。当时周昭王就下令太史官进行占卜,问这是怎么一回事,结果一占卜得了九五,干卦九五,这是大吉,术师就说这是西方有圣人诞生,他这位大圣,(当时还没有佛这个概念,都说是大圣人),到一千年以后他的法会传到我们中国来。当时周昭王就命人在石头上面刻下了这件事情,就供在南郊祠这个地方,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等到周穆王的时候,这是昭王以后到穆王,在穆王的时候有记载,说西方来了一位神人,这位神人能够出入於水火之中,能够贯穿金石,什么都没有障碍,还能够翻转山河,移动城邑,有大神通,所以周穆王当时就请他住在中国,给他建立了道场。现在在山西五台山、在陕西的终南山,都有周穆王当时建的那种古道场。可能这位神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来给我们中国人来结缘。这些都是证明佛当年出世,而且来我们中国来跟我们结法缘。

孔子他也曾经有描述过这位圣人,根据《列子.仲尼篇》记载,孔子有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是孔子自己说的。孔子他说吾闻,就是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这个大圣人可不得了,文王、武王是圣人,他是大圣人,比文王、武王、尧、舜、禹、汤还要高,他能怎么样?不治而不乱,不需要去起心动念治理天下,天下就自然不乱,不言而自信,不用讲话就得到大家的信奉,不化而自行,他不用去做教化的工作,大家就已经能够依教奉行。这真的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这讲的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个荡荡乎就是比喻广大无有边际的意思。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广大无边,确实不是凡夫能够用意识、用语言而去描述,这个名就是描述,没有办法,真的叫不可思议!

这是孔子赞叹这位大圣人赞叹到极处。很可惜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如果见到面,我们相信孔子必定是拜释迦牟尼佛为老师,因为孔子非常好学,你看他都拜老子为老师,他如果见到释迦牟尼佛,那肯定也拜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文昌帝君他见到了释迦牟尼佛,这后来要讲到,所以他见到佛之后也马上皈依佛,拜佛为老师。所以这都是证明佛法当时已经在民间流传到中国,中国人已经略知一二了。所以刚才帝君那句话说到,他说西方之国有大圣人,这个西方之国讲的就是印度,这里不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是讲天竺国,就是印度,那么这位大圣人当然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他也是讲到,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释迦牟尼佛你看他不用语言教化众生,也能够让众生转化。为什么?因为佛的威德,佛的摄受力,能够让众生在他的磁场里面自自然然不起恶念,我们讲佛光注照,我们就能够提升境界。这个佛光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磁场,中国人讲氛围,你在他的氛围底下你就能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甚至转凡成圣。

无为而自理这是也是这么说,像老子讲的「无为而治」,理就是治理,让天下得到安定。《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你看佛所行处,就是佛教推行的地方,都能够有这样好的效果,无为而治,和谐世界,天灾人祸自然不起,国家自然丰裕,人民自然安乐,战争自然不会发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应?佛法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你是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境界产生,你的心是和谐的、是良善的,你的境界自然就是和谐、良善。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倡和谐世界,从哪做起?就从我们内心做起。要化解冲突,首先要把我们内心里面的对立、矛盾、不平、怨恨化解掉。我还看张三怎么样怎么样不好,李四怎么样怎么样的缺德,看这个不是,看那个不是,内心里就不和谐。对立矛盾常常在,怎么可能在外面得到和谐?你的天下怎么可能太平?所以把我们内心的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化解掉,外面的世界就和谐了。其实外面的世界本来和谐,为什么?都是自性所变现的。既然是自性所变现的,本来一体,一体怎么可能不和谐?我们看到不和谐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看到外面就不和谐。看到的都不是真相,都是我们自己看到的妄想分别执著而已,那叫妄想。把这些妄念放下了,天下太平,无为而自理。

往期回顾

《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一讲

《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二讲

《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三讲


  品

惠安净妙寺联系电话


  址

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锦东村

点个再点朵小花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