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爱红装爱ldquo医rdquo [复制链接]

1#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行医者救死扶伤,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医生大都是男性,很少有貌美仁心的医女。那么,在我国古代,医生真的就如同“女人生孩子”般是男性的专利吗?

其实,在我国古代,女性原本就是以小家碧玉为“良品”,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从四德”才是乖乖女,“抛头露面”就会沦为笑柄。但是,其中的一些“非主流”,偏偏不爱红装爱“医”装,背起药箱走四方,在这些“非主流”中也不乏一些让男医师都望尘莫及的人。

我国的第一位有记录的女医师——义构,是一位典型的汉代“非主流”。她的医术非常的高明,治疗过很多的疑难杂症,深受百姓的爱戴。她为中国女性开辟了一块医学新大陆,自此,医学界开始有了女性的身影。

到了晋朝,一位灸法出众的鲍姑接过了义构的“接力棒”。鲍姑出生于西晋时一个太守家庭里,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对道教的教义和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嫁入葛洪家后,开始与父亲和丈夫学习医术,并学有所成,后来,她还成为了葛洪的得力助手,随葛洪四处行医,方便当地百姓寻医问药。相传,“艾灸”就是她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良后发明的一种针灸方法,艾灸就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的穴位疗法,通常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的疾病。

葛洪去世后,鲍姑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辛勤探索,使得医术更加精湛。在她为百姓治病的时候,往往能做到药到病除,因此人们常说她是神仙下凡,总是称她为鲍仙姑。当她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修建了一座“鲍姑祠”。

到了宋代,这个“接力赛”依然还在继续,名医郭敬仲的母亲冯氏,医术就非常高明。据史书上记载,有一次宋高宗赵光义家中的“大房”得有重病,当时有名的御医们都束手无策,于是他就急召冯氏到自己的皇宫中给老婆看病。冯氏看过病情后,让其服用自己所开的药方,几天后,“总裁夫人”痊愈了。“赵总裁”大喜,后提升她为安国夫人。

“接力棒”传递到了明代,原“南京医药学会会长”谭某的孙女谈允贤,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其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她在婚后不久,得了气血失调证,她不但没有放弃学医,并且还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为自己开药方,最终治好的了自己,经过这件事,她对医学颇有感悟,之后行医水平大为精进。不久后,她的祖母卧床不起,在临终前,将其全部的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了谈允贤,自此她的医术更是大有进步,成为名噪一时的医药大师。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一些富家子弟的家眷生病羞于请男医生诊治,因而常常耽误了病情,所以很多的女性患者纷纷找谈允贤就诊。晚年时,她将一生的经验著写成《女医杂言》,流传后世。

“接力赛”到了关键的时刻,中国古代女医中最著名的女医生曾懿出场了。清朝的曾懿在年幼时研读过《内经》、《伤寒》等医学著作,后逐渐通晓医理,成为一名“正牌”医生。在曾懿所著的《中馈录》和《女学篇》中都体现了她“医学救国”、“女学救国”的思想,她也成为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概念性人物。

她的《中馈录》中一共分为上、下两册,并均分为4卷。上册第一卷包含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则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最后一卷是讲伤寒治法。下册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这部医书体现了她严谨负责的行医态度和古今结合的医学方法,成为后世了解女医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

在平时的生活中曾懿对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也十分重视。譬如她对当地百姓提出要注意休息,注重劳逸结合,以保证精力充沛;时常地呼吸新鲜空气,以保证肺的供氧;经常坚持活动锻炼,以保持血脉的流通等。

曾懿虽然生活在封建时代,但她的思想却很是开明,再加之她高超的医术,成为了我国古代少见的“超级女医”,曾懿也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女医中的“大佬”了。

古代的女医师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不凡的贡献,为我国医药史上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的精神非常值得现代女性从医者的学习,如果现代女医也个个具有古人的风范,那中国会多出很多国产“南丁格尔”。

一颗胖汤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