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然而我们通常又会疑惑到底要背哪些书呢?这篇文章应该算是总结了名老中医们的背诵书目及背诵方法吧~有了这么好的资料,还等啥啊,一起背起来呗。
名老中医都背了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提及的书目共有种,其中有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共计37种。
背诵书目中被8人以上提及的有10种,依次为:《伤寒论》22人、《金匮要略》18人、《汤头歌诀》16人、《*帝内经》14人、《药性赋》14人、《濒湖脉学》10人、《难经》9人、《医学三字经》8人、《神农本草经》8人、《医宗金鉴》8人。其余为4人提及1种,3人提及2种,2人提及7种,1人提及17种。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沈仲圭先生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先生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
姜春华:“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忘却亦快。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逐渐使我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篇大作及中医经典都是这时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力于当年窗下功夫。”
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
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仰望岐*。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編輯整理:致中文化。
◇中医◇中医常用的按摩手法,一学就会!
◇中医◇为什么明明体内寒凉却燥热上火?
◇中医◇董洪涛:*芪的临床运用
◇中医◇动画版经络走向,超级实用!
◇中医◇我的秘方,常常来自前人有效方的集中,比如······
◇中医◇治疗失眠,《*帝内经》中的“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中医◇失眠让人们十分苦恼,且其中暗藏玄机,老中医见招拆招、药到病除!
◇中医◇董洪涛:肝郁脾虚是什么病?
◇中医◇熊继柏:中医从什么书入门
◇中医◇冬季易发胸闷气喘,看董氏奇穴如何化解
◇中医◇中医经典:子午流注功!十二时辰都可练!
◇中医◇傅青主女科,原来有那么多门道
◇中医◇“阴阳”的坑,作为中医粉的你,跳了吗?
◇中医◇岳美中:《伤寒论》在辨证论治上既掌握了空间又抓住了时间
◇中医◇岳美中教授的7首经验方(干货)
◇中医◇中医教材和中医经典,到底应该学哪样?
◇中医◇一位奇医畅谈中医治病的四大优势,为中医正名
◇中医◇失去中医,国人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中医◇好好给身边人说说什么是中医
◇中医◇揭秘6味名贵药材
养生不是贵就好,经济、实用、环保,适合你的才最好
◇中医◇中医不传之谜在于量,从*芪的“十大妙用”说开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