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便宜药也能治大病四大名医的医术到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已派出4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每一个义无反顾的身影,都是这场战“疫”中的英雄!一张张在防护服下无法分清的面孔,应该被所有人认识和铭记。让我们向抗“疫”斗争以来,这些勇敢的逆行者致敬。在北京的历史上,每当疫情发生,众多名医都会身先士卒。当年,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这五位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汪逢春是江苏苏州人,施今墨是浙江萧山人,萧龙友是四川三台人,杨浩如是江苏淮阴人。不管四大也好,五大也好,民国时期北京中医最有名的就是这五个人。当然,后来大家对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和汪逢春的认定,不仅是以他们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更是因为一件事。这就是年,国民*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才有“京城四大名医”的称呼。“四大名医”不仅因其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界名流的座上客,更因他们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萧龙友不愿为良相、但愿为良医,施今墨献世的医治顽疾的十大处方,孔伯华的擅治温热病与“石膏”绝技,汪逢春向无钱看病的患者施医舍药,无不体现了中医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

01

赵绍琴先生忆父亲

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的弟子,赵绍琴先生曾经撰文,讲述了他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一种特别珍贵的体验。▲赵绍琴赵绍琴先生几代从医,医院医士,祖父、医院御医,他的父亲因替老师随老佛爷,也就是慈禧太后打猎,正值慈禧有病,由他父亲出诊给她治疗,疗效很好,医院院使,也就是院长,清朝结束后成为北京一大名医。在赵绍琴先生幼年时,常看到许多病人来家中求治,有的呕吐,有的发高烧,有的扶着来……从小就体会到病人的疾苦。尤其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不辞劳苦为病人治疗,即使夜间两点,他父亲也常常出诊,许多疑难重病,经他治疗康复如初。这样,在赵绍琴先生幼小的心灵中,就开始思索:父亲为什么能够这样做?而他的父亲也在诊疗之余常给他们讲医疗故事,十分振奋人心。他常讲病如何因为医生水平低而误治,由轻变重;又如何用药使病人起死回生等等。尤其他讲的有关钥匙的故事,让人难忘。那天,赵绍琴先生的父亲拿着一把锁,问赵绍琴和他的师兄弟:“如果用铜或铁或四两金子来打钥匙,你说选哪个好?”当时大家年幼,都说要金子的。”赵绍琴父亲说:“打不开,因为四两金子打的钥匙太大,锁眼小。如果知道了锁的内幕,即使用铁片打的钥匙也能打开。”接着他又说治病用药也是这样,并不是贵重药才能治好病,只要知道发病的道理,很便宜的药也可以治好大病,所以说凡事贵在明理。”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熏陶,从幼小开始,赵绍琴先生就决心像父亲那样做一个有用的人,立志做一个能为病人解除疾苦的好医生。所以后来赵绍琴先生也成为一代中医大家。

因此,民国时期的有识之士,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医生,在任何时代都需要秉持“医者仁心”的态度,切不可将治病救人当做敛财的工具。

02

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

四大名医在北京的传奇有很多,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先生由于医道精妙,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有一句话:"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萧大夫的医术也相当看好。如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医院会诊。在这之前,医院会诊,尚无先例。年,萧龙友先生正式弃官挂牌行医。医寓就设在兵马司胡同59号他居住的宅院中。街门坊上挂了一块尺许长、三寸多宽的小木牌,上面亲笔写了"萧龙友医寓"五个不很大的字,木牌为酱红色底,绿色字。别看这块小小的牌匾,在当时的老北京却是件轰动的事件,在北京民间流传一副对子"言菊朋下海,萧龙友挂牌"说的就是这件事。宅子的院门口从医寓挂牌起就移栽了一排古铜色的槐树,苍老遒劲,充满生机。后来,萧龙友先生看病的医室移到前院的平房内。每天早晨患者在门房排号直接到诊室依次就诊。萧龙友先生看病都是亲自开方,因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有不少患者把他的处方收藏起来,有的又裱起来作为书法作品。更有甚者出高价收购萧龙友先生的处方,一方面从处方中探讨萧龙友的医术,一方面也是为了珍视他的书法。许多被萧龙友先生治愈的社会名流赠送匾额,虽然书法、装饰优雅上乘,但淡泊名利的他从来不挂起来,积攒多了还叫人刨平改为制作家具的木料,其高风亮节令世人景仰。那说到这里,我得再说说萧龙友先生的书法,萧龙友先生诗书画皆工,与名画家溥心畲先生、齐白石先生都是好友,您说,他的书画水平能不高吗!

03

低调的汪逢春

汪逢春先生是四大名医中颇为低调的一位,以至于我们在搜集寻找他的故事时,常常无功而返,相反,他的各种病例分析、经典处方却随处可见,可见,汪逢春先生,是一位求实求真的医学名师。众多资料显示,汪逢春先生诊病严谨,对教学也十分严格,注重医德,收徒弟也十分谨慎,要求必须有古代文学基础,至少读过《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古书,还要写得一手好字。徒弟在拜师后,每天在跟随汪逢春学习的过程中,要抄写底方、病例,但这个工作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资历,汪逢春才会允许,可见他对行医的严谨。汪逢春擅治时令病、胃肠病及妇科病,对于湿温病多有阐发。他教学注重实践,每月初一、十五都停诊,让徒弟们聚在一起讨论病例,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良医。汪逢春最佩服清代的医学名家徐灵胎。常以“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教导学生诊断时要谨慎,不要只重脉象,还一定要四诊合参。他定期指导学生到西鹤年堂看药物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去看锯鹿茸,到天坛复泰参茸庄看制茸,他说:“自古医药不分家,医生必须识药,必须明了炮制。何谓酒炒当归?何谓米炒*参?吴萸为何用*连灸?麻*为何用水灸?明此乎,则用药可得心应手。用药如用兵,即此意也。”“学医以细心为第一,不惮劳烦为第二,不如此,不可以言医。”每到望朔之日,汪逢春便让弟子组织“同砚小集”,就是学术研讨会;每到节假日,他都要带着弟子,登北海琼岛,把酒言欢,在谈笑风生中就讲授了各种医书,阐释医理真谛,同时传授了他自身的临床经验。汪逢春言传身教,医者仁心。他每天必定留几个免费号给看不起病的穷人。不但挂号费、诊疗费分文不取,开好方子,签上字,穷苦病患可去同济堂免费抓药。虽是施诊舍药,也都是尽心尽力,绝不含糊。行医多年,汪逢春积累下无数病案、药方,救人无数。徒弟们曾建议他整理医案,可他为人低调,总推说以后再议。一次,一个常来医馆的老病患就诊没带底方,幸好之前的底方保存完好,查验方便,诊治也快捷。后来汪逢春终于首肯此事,还再三叮嘱弟子“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回忆起编辑医案的经过,他的弟子谢子衡曾说:“我和几个师兄弟一起商量,决定各自总结一类病例,最后汇总到我这里总体编辑。大家每晚回去抄录一部分,我再从中筛选。总结好一部分,请老师审查一部分。”年,初稿完成,因汪逢春书斋名叫“泊庐”,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师生们商定书名为《泊庐医案》。汪逢春不好宣传自己,由徒弟们写了前言,在首页印制了18个徒弟的名字,当年3月份,付诸刊印。一生信佛的汪逢春,每早五时便起床,诵读佛经,然后静心打坐、研读医书。自来京城住在江苏会馆起,便题书斋曰“五斗斋”。每天饮食定量,作息按时,虽忙碌却有条不紊,常年的修行,让他遇事宠辱不惊,澹泊名利。喜爱收藏的他一生中收藏图书甚丰,且喜爱古玩字画,所以,他日后的书籍归汉文阁,字画归故宫博物院。汪逢春临终前正在盘腿打坐,一笑而亡,毫无痛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有一个医生,看肠伤寒特别有名,那个时候北京肠伤寒流行。肠伤寒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伤寒杆菌感染以后导致的一种传染病,这个病的特点是第一个星期热度一天比一天升高,第一天也许就是37℃,第二天就是37.5℃,第三天成了38℃,第四天38.5℃,第五天可能是39℃,第六天可能是39.5℃,第七天成了40℃,这叫阶梯热,热度一天比一天高,这是第一个星期。

第二个星期、第三个星期持续处于高热的状态,40℃左右,甚至昼夜温度差不超过0.5℃。

因为持续高热,有的人第三周结束的时候可能出现了肠出血、肠穿孔,就有可能导致死亡,那个时候肠伤寒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得了这个病的病人,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对这个病都非常担心,因为死亡率高。

来找医生看,医生摸摸脉,问问病史,看看病情,就告诉他,你一天吃我一服药,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忌口,只许吃煮得稀烂的粥,不许吃任何含纤维素的东西,鸡鸭鱼肉蛋这些东西一概不许吃,只能吃点小量的、剁成碎末的咸菜,再喝点粥。

你要按照我这个方法去治疗,你几月几号退烧。当时的人们都很吃惊啊,这个病弄不好是要死人的,这个大夫这样胸有成竹地告诉他几月几号退烧,那家属和病人就盼着这天到来。

结果这一天,或者差一两天,得这个病的人就好了。经过这个医生的治疗,没有出现一个死亡病例。这个医生是谁呢?就是解放初期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曾担任过国医职业公会会长的汪逢春先生。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