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被誉为当代孙武,生前对华国锋提要求只要 [复制链接]

1#

(说历史的女人——第期)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刘伯承。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能被以“孙武”誉之的人,也只有他,即刘伯承。之所以能够得此美誉,主要是因为在刘伯承身上,融合了很多非常鲜明的特点,比如刘伯承身上既有传统的军人古风,又有新时代军人的雄姿,既有军事家的指挥艺术,又有政治家的见识和高度。本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认识一代元帅刘伯承。

第一是:出身。

年12月4日,刘伯承在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出生。

刘伯承的家庭虽然经济不是太好,但却是读书之家。

刘伯承的父亲叫刘文炳,全心读书,心系功名,希望通过科考取得上升之路,以此光宗耀祖。因此,在刘伯承出生后,其父对其也是深怀希望,盼着儿子以后能够通过读书考功名。结果,在刘伯承5岁时,就被父亲送进私塾学堂开始念书。

刘伯承聪明刻苦,书念得很好,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刘伯承的父亲带着12岁左右的儿子一块去参加科举考试。说起来,这一次科举还是比较有历史意义的,因为这次科举考试是中国科举考试史上最后一次。12岁的刘伯承虽然在这次科考中没有取得什么功名,但却意外成为了科考终结的在场者和见证者。

实际上刘伯承父亲刘文炳在第一轮考试中,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已经榜上有名,如果不出意外,可能会考取不错的成绩,但是期间遭人举报,说起祖辈有人干过吹鼓手,这是一个比较低贱的职业,这类职业的从业者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因此父子二人被驱逐出了考场。回去过了一年左右,刘文炳便病逝了。其病逝之因,与其科场失意关系极大。(常识备注——在清朝,这四类人不能参加科举:第一类是府衙杂役子孙;第二类是从事乐艺人员的子孙,比如吹鼓手、戏子等;第三类是丐户、疍户的子孙;第四类人是其他奴隶的子孙。)

父亲去世后,原本状况不好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刘伯承连上学的条件也没有了。被迫无奈,只好辍学回家,稚嫩的肩膀不得不撑起家庭的重担,开始经受生活的苦熬。但是这种遭遇和经历,对于他以后的人生之路、革命之路却并无坏处,因为这些遭遇和经历让他更早从传统陈腐的科举梦中清醒,也对中国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是:军神。

时至年,辛亥革命爆发,该革命运动之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政府。对于因为身份问题被赶出考场的刘伯承而言,这是永远的伤痛。因此,该运动一起,他立即就响应去参与了。要知道,当时清朝末期虽然风运动荡的,但是清朝已经立国数百年,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去参与推翻这个“庞然大物”,还是心有余悸的,或者说风险极大的,因为运动一旦失败,就会面临杀头、株连家人的风险。

当刘伯承和朋友们一块论及此事时,大伙均不赞成,不看好这个事,但刘伯承却慨然说道: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就这样,刘伯承投身于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年2月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开始了正规的专业军事课程学习。在这里,一共学了10个月,主要学的是《孙子》等古代军事典籍。这些系统的古代军事典籍的学习,对于刘伯承以后的军事之路,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的。

在学堂毕业之后,刘伯承进入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正式开启了的军事生涯。在刘伯承的军事生涯中,其赫赫战绩多有记载,但有一件事颇为值得一说,便是“军神”称号的来历。

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刘伯承于年加入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并于次年年回到四川,组建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年,刘伯承带领队伍攻打丰都县城。年轻的时候,刘伯承作战十分勇敢,总是带队冲锋。结果在这次战斗格外激烈,刘伯承在第一线指挥战斗的过程中,不幸连中两弹。这两颗子弹,都非常可怕,一颗从刘伯承的头顶擦头顶而过,另一颗则击中刘伯承的右边太阳穴,然后子弹通过太阳穴进入右眼,从右眼眶射出。

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刘伯承的眼伤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很快就出现了感染。这个地方非常敏感,如果再不治疗,就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在此情况下,刘伯承在重庆临江门找到了沃克大夫。这位沃克大夫是德国人,一战时期是军医。医术水平很高,尤擅外科手术。

当时沃克大夫检查了刘伯承的伤口后,认为必须马上切除感染的腐肉。但是眼眶部位的神经、血管连接脑部,情况负责,手术难度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沃克大夫制定了一个手术方案,手术方案中有一项那就是必须得进行全身麻醉。

但是刘伯承担心全麻会伤及大脑,竟然拒绝了全麻这一项。也就是说,刘伯承要在不用麻醉的情况下,让沃克大夫给他进行手术。这一下,可惊呆了沃克大夫。沃克大夫说:

“我做过上千例的手术,从未遇到过不用麻醉的。”

刘伯承淡然一笑说:“那么就请您在我这个中国人身上破例做一次试验吧!”

就这样,沃克大夫开始给刘伯承进行无麻醉右眼部位腐肉切除手术。

如果说不疼,那一定是假的,刘伯承乃肉身之躯,他也疼。但刘伯承嘴咬手帕、两手紧紧抓住床单、身上冒出一层层的汗水,就这样,他一直忍着,直到手术结束。

在做完手术后,沃克大夫说:“你难道不疼吗?”

刘伯承说:“怎么会不疼呢?不过我一直在数你手术中用了多少刀。”

沃克大夫很好奇,因为他自己全神贯注于手术,自己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刀——遂问:“我用了多少刀啊?”

刘伯承因忍受疼痛而十分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说:“七十二刀。”(另一说为74刀)

沃克大夫非常惊讶,对刘伯承格外敬佩。此后,回忆起这次手术,沃克大夫说:“这个刘伯承简直是个‘军神’!”

有关这件事,另外一个见证者也作过一番回忆和评价。这个见证者叫王尔常,沃克大夫当时给刘伯承进行手术的时候,他一直在手术室陪护。后来,王尔常回忆起当日刘伯承的那次手术,写过一篇文章,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昔华佗之疗关羽也,服以全身麻醉之麻沸散,仅施刀于臂耳。将军两次疗伤,余皆亲侍左右,目睹其沉雄坚毅,令西医瞠目,非超关羽千百倍乎?”

其实在刘伯承的军事生涯中,受伤何止一处!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刘伯承一生先后负伤多达9处,分别是右眼(失去右眼)、头顶、左脚、左脚侧边(与左脚不一次)、左腿(比较严重时难以行走)、左臀、右腿侧面(子弹入肉,刘伯承自己用手抠出子弹)、右腿股动脉(险丢性命)、右手侧边。

也正因为刘伯承伤痕累累,叶剑英曾写了一句诗,是这样形容刘伯承的:

“遍体弹痕余只眼。”

这些战争的创伤,在晚年时刻折磨着老元帅刘伯承。

第三是:刘邓。

在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最好的黄金搭档便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在众多元勋搭档中,其两人名字,唯一被连在一起称呼、并且成为“搭档”的典范和榜样的,也只有刘伯承和邓小平。因此,大家说“刘邓”之间是无法放入一个顿号的。因此,“刘邓”虽是两个人,但如同一个人。

从刘伯承的角度来讲,平生能够遇到邓小平这位朋友,可谓人生之幸事。在革命生涯中,邓小平是刘伯承的亲密无间的战友;在平常生活中,邓小平是刘伯承的无话不谈的知己。

在他们俩数十年的交往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事情,都能体现他们之间那伟大的革命友谊。在工作中,刘伯承管军事,邓小平管政治,两人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从未出现过“拆台”或“闹别扭”,这是非常罕见的。在生活中,刘伯承不仅是邓小平和卓琳的证婚人之一,还是邓小平长子邓朴方的“取名者”(邓朴方之名是刘伯承所取)。

如此生活平常事,不胜枚举,却在点点滴滴之间,见证了刘邓之间那种深厚的友谊,不仅是两个人,而且已经是两家人的。

第四是:反教。

建国后,刘伯承意识到要想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就必须先培养一批优秀的现代化军事人才,因此他给中央写信主动辞去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去创办新中国自己的军校。中央批复后,刘伯承经过认真筹划,本着节省成本等目的,在原国民党陆军大学的基础之上,于南京创办了南京军事学院。

经过刘伯承的五年努力,南京军事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7百余名学员增加至3千余名。南京军事学院也成为我解放军军事人才的摇篮。但是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发展越来越好的时候,一场所谓的反教条主义运动突然降临。原本事情也没有扩大,在彭德怀看来,也仅仅只是要求“整一整思想、分清是非、接受教训、不追责任”。但是因为林彪的参与,事情最后的性质和情况就走样了——发生了质的变化。林彪阴阳怪调地把矛头指向了刘伯承和叶剑英。

总之,因为林彪的搅局,导致了毛泽东对刘伯承产生了误解。当时刘伯承身体也极其不好,可谓是疾病缠身,又加上各方面的误解压力,导致刘伯承的身体情况更加不好。在此情况下,昔日的亲密战友邓小平不忍看到刘伯承这样,便来劝慰他。于是,在年8月6日,刘伯承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然后请辞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等职务。但是刘伯承并未因此摆脱“反教条主义”运动的干扰,之后上面要求刘伯承要进行公开检讨。当时邓小平认为这样对待刘伯承是不公平的,为此他专门去找毛泽东,说:

“伯承身体不好,只要表个态就行了,我看不必上台作检讨了。”

但是未获允准,一切按计划进行。后来刘伯承从南京赶到北京,在怀仁堂做了一次公开检讨。刘伯承的这次公开检讨,虽是检讨,却赢来了全场的掌声。并且在检讨结束后,得到了邓小平、陈毅、朱德等人的仗义执言,认为刘伯承被这样对待是不公平的。但这次“反教”运动,对刘伯承的打击还是非常大的。(直到20年后,邓小平在公开大会上,明确提出“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这算是革命老友邓小平对刘伯承的一次正名。)

第五是:临终。

在刘伯承的一生中,有两个最为密切的知己好友,一个是邓小平,另一个是陈毅。但是在六七十年代,这两位密友都先后遭遇了不幸的对待。先是邓小平去江西后,刘伯承对邓小平遭此对待深感痛心,从此刘伯承几乎闭门不出。接着是陈毅在年去世,刘伯承再伤一次。

也就是在陈毅去世后,当时邓小平的情况很糟糕,还在江西。但刘伯承却不管邓小平当时的敏感身份,对自己的家人说:

“我死后,要小平主持我的追悼会”

有关刘伯承这个遗嘱,内容基本一样,但有三个版本,除了上面那个,还有两个。一个是在年,邓小平再次陷入不利境地时,有关刘伯承的遗嘱再次出现,刘伯承说:

“我死了后,只要一个人为我主持追悼会,那就是老邓。”

再一个版本来自日本学者竹内实(此外还有其他学者),这个说法的依据性比较大,这个版本的情况是:当时主持工作的华国锋前来看望重病的刘伯承,刘伯承对华国锋说:

“我死后只提一个要求,就是要邓小平主持追悼会,否则决不进八宝山,让我儿子把我的尸体扔到野外算了。”

刘邓的威名早已如雷贯耳,但是刘邓的感情,更是令人动容。

不管邓小平处境如何,刘伯承待之如初。后来邓小平复出,对待故友依如故。两人之感情,早已如海深如山高。后来,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年8月6日,中共十一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一封重要的信,叫《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

年10月7日,94岁的刘伯承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7天后,在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的大厅(当时的地址位于京西万寿路),刘伯承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10月16日,一切正如刘伯承生前所愿和要求的那样,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在这里主持了亲密战友刘伯承的追悼会。

对于刘伯承而言,这是最完美和最满意的结局。刘邓的友谊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革命史册之中,成为一段佳话。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