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近代中医第一人,以一己之力挽救中医, [复制链接]

1#
早期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s://m.39.net/news/a_5738960.html

在我国近代史上,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医坛上更是出现过“四大名医”的美名,这四人曾经轰动京城,施今墨就是这四大名医其中一人。

年,施今墨祖籍是浙江省萧山县坎山镇人,家里世代为官,但他却并不是出生在施家台门。

当年他的祖父施之博被清朝派往云南担任知府,举家搬迁途径贵州时,怀孕在身的施母在这里生下了他,为了纪念孙子诞生在此地,施之博给这孩子取名“毓黔”。

施今墨可谓是出生于官宦世家,不仅祖父是云南知府,外公更是山东巡抚,父亲也在朝廷为官,理所当然,施今墨一出生就饱含着全家的期望——继承祖业,入朝为官。

施今墨确实没有令家族失望,他年纪轻轻就进去了山西法政学堂念书,后来又进了京师法政学堂,这为他日后进入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施今墨青年时期处在一个历史的岔路口,这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这时的满清政府腐败滋生,到了大厦将倾之际。

因为家境优越,自小接受教育,施今墨在学校中接触到了民主思想。这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说是一条崭新的救国之路,施今墨的思想一下变得激进起来。

他在山西大学堂念书时,因为带头反对学校西斋创办人、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而被开除。

无奈之下,他转入山西法政学堂念书,年毕业时,施今墨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北京进士馆,也就是后来的京师法政学堂进修,在考试之时,他仍然能做到名列榜首,可见其天资聪颖。

哪怕已经有过被开除的经历,施今墨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从事革命活动,到北京以后,经过黄兴等人的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

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这时施今墨已经是山西的革命代表,还以此身份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大总统就职典礼。

施今墨的才华在这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被以客卿的身份留在总统府陆军部,协助陆军总长黄兴修订了陆军法典。

革命成功没多久,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先生被迫出走,国民党内部开始走上满清王朝的老路,腐败滋生,派系林立。

对于国民党内的尔虞我诈,施今墨感到十分失望,心里不禁生起了引退的想法。年,施今墨内心的不满到达了顶峰,他毅然决定从此不再涉足官场。

从年起,施毓黔正式更名为施今墨,他为自己更名“今墨”其实包含了三重深意:

其一,纪念诞生之地,“今墨”同“黔”;其二,崇习墨子,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与贱,施爱不分富与贫;其三,要在医术上勇于革新,要成为当今医学绳墨。

那为什么施今墨离开官场以后,会选择投身杏林呢?

其实这个选择在施今墨心中早有定论。

施今墨年幼时,他的母亲身体虚弱,又因为庸医耽误了病情,几近丧命,这件事给施今墨带来了很大的刺激。

再加上之后他看到穷人染病后,求医困难,许多人在疾病缠身中饱受折磨,

因此,施今墨萌生了学医的念头,想要以高超的医术帮病人脱离苦海。

除了有学医的信念之外,施今墨学医的条件也是得天独厚,他的舅父是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老先生,13岁那年,施今墨就拜入李可亭门下,就此踏上医途。

然而,因为家族的期盼,施今墨不得不暂时放下医学,进入政坛,直至年,经历种种的施今墨幡然醒悟,毅然选择回归杏林。

在年,刚来北京时,25岁的施今墨就已经开始为人诊病,只不过因为学业繁忙,只在亲近的朋友范围内小有名气,但他正式行医没多久,就因为精湛的医术名声大噪,在整个北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了名声,为了能给病人带来更便利的医疗环境,施今墨思索再三,决定开一家诊所,有了想法,施今墨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不多时,北京宣武门里茄子胡同一家医馆开业了。短短2年时间,医馆门前就人声鼎沸,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

年,孙中山先生病重,施今墨应国民政府邀约前来参与会诊,会诊结束后,他还被邀请到冯玉祥的部队兼任医学顾问。

到了年,施今墨的医术已经闻名于天下,恰逢杨虎城将军病重始终寻不到良医,施今墨连夜赶赴西安,药到病除,一时之间也是传为佳话。

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所有的事物都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冲击,人们普遍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中医也毫不例外。

这时,由于西医的逐渐普及,因为其见效迅速,与大部分见效缓慢的中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为在中医内部,迷信和神秘的色彩浓厚,一时之间,传承千年的中医竟开始被排斥。

年以后,在国民党内部,“取消中医”的呼声渐起,在国民党政府内部,既没有领导中医的机构,也没有正式的中医学院或者中医研究所。

那是,一个中医想要开诊所,向卫生机构注册备案是不可能通过的,国民政府的卫生机构根本不认可中医,如果想要开业,只能到警察局进行备案。

年,形势愈发严峻,国民党政府正式发出声明,扬言要取消中医,短短一年时间,取消中医的决议案竟然正式通过了。

在这中医危急存亡之时,杏林人士无不义愤填膺,施今墨更是拍案而起,在各大报纸上发表文章,直面国民政府,宣传中医中药是一门科学、合理的学科,应该与西医并存,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与此同时,施今墨还赶往天津、上海等地,呼吁各界人士支持中医界,但这些做法都收效甚微。

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国民政府撤销了取消中医的决议案了呢?

当时,在国民政府中,汪精卫是最反对中医的,他认为中医就是封建迷信,是不科学的。有许多国民党元老来找汪精卫为中医说话,他都不屑一顾。

就在这时,汪精卫的岳母突然得了痢疾,汪精卫请了不少西医过来治病,结果不仅病没治好,反而拖得生命垂危。

有人推荐了施今墨来为其岳母诊治,无可奈何之下,汪精卫只好同意。

施今墨应诊时,还没等老太太说话,望闻问切之后,就将病情说得一清二楚,老太太在一旁连连点头称“对”,汪精卫在一旁都看傻了眼。

问诊结束以后,施今墨立刻挥笔写下药方,极有把握的对汪精卫说道:“此病一诊可愈!”

果不其然,三剂药下肚,老太太的病症一扫而空。

见到岳母病愈,汪精卫高兴地要向施今墨赠送匾额,施今墨不仅婉言谢绝,还借此机会将中医的历史一一细说给汪精卫,呼吁不仅不能取消中医,反而应该予以扶持,促进中医的发展。

有此次为汪母诊病为引,加上中医界诸多人士的多方奔走,中医取消的决议最终被撤回。不仅如此,国民党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央国医馆,由施今墨担任副馆长。

一开始,施今墨还以为能在这个国医馆中有所作为,但很快他就发现,此时的国民党和他离开之前没什么不懂,而且还对他们百般克扣,国医馆经费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没过多久,施今墨就明白了国民政府的意图,从这个形同虚设的机构中辞职。

年,国民政府规定了中医相关条例,要求中医需要进行考核,这第一次考核的考官有四人,施今墨、肖龙友、孔伯华和汪逢春,北京城也因此将这四人称为“四大名医”。

哪怕有过中医被围攻的经历,施今墨也没有对西医产生任何反感的情绪,反而一直在倡导中西医的结合,他在公众场合不止一次的提到:“中医有积累千年的经验,必须要与西洋医学结合,才能明白其中的真理。”

而且施今墨的眼光放得极为长远,他早早就知道中医学说中的“黑科技”一定会成为中医发展的阻碍,饱含深意的提出:

“在现在科学发展的时候,我们自应该舍去我国医学中的玄说奥理,走向科学化才是正途。”

施今墨先生不仅只是喊喊口号,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施今墨正式从医以后,他阅览了不少西医方面的学识,诊断学、生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了解了西医的进步方面,进而总结中医的不足之处。

施今墨认为,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切脉并非西医所说的故弄玄虚,

但是一个中医的切脉水平如何只能凭借个人的实践经验来慢慢体会,而且年龄大了以后,手感上还容易出现误差,贻误治病良机。

因此,在某些病症上,中医的问诊方式并不如西医来得准确直白。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施今墨还特意拿了一个病症用来举例——消渴症。

消渴症其实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糖尿病,在经过治疗以后,糖尿病的诸多症状会逐渐消失,用中医的方式来判断的话,经常以为是已经治愈。

但经过化验,其实患者尿液内仍然含有糖分,所以其实并未痊愈。因为中医中没有化验这种手段,只凭经验判断,反而延误了治疗。

有此病例验证自己的想法,施今墨开始着手改善中医诊断手法——中西结合。

早在20年代,他就将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西医器械引入诊断。

30年代后,更是在自己的诊所里增设化验室,这在当时的中医界堪称独树一帜。

在探索中西医结合这一方面,施今墨可谓是用心良苦。为了方便病人,他兴办过合剂药房,尝试将中药制成药膏、蒸露、药粉等方便使用的药品。

但因为设备不齐全,没有合适的防腐措施,在药品制成后往往会变质,所以并没有完全成功。但施今墨在这其中的创新却让自己对中药药理方面受益良多。

除了药品本身,在实践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施今墨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中西医病名的不统一。

还拿“消渴症”举例,它在西医中也被称为“糖尿病”。明明是同一种病,在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可能都用对应的治疗方法,如果能结合起来可能对患者大有裨益。

施今墨发现这个情况以后,决定沿用西医的命名方式,更直观明了。为了推行自己的理论,他做了不少工作。

施今墨在自己主办的《文医半月刊》杂志上,多次发表“中西医病名对照表”,为不少人提供了便利。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开方制成的成品药改为西医病名,例如“气管炎丸”、“强心丸”、“感冒丸”等等等等,这在如今看来司空见惯,但在当年可是一种创举。

先行者总是可敬的,但在时代的局限下,施今墨受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

对于施今墨在中西结合上的各种努力,有人曾嘲讽道:“不中不西,非驴非马,误人子弟,何其甚耶!”

施今墨听了哑然失笑,淡淡地回应:“鹏飞万里,良驹千行,治病重于治人,其志岂俗夫识哉?道不同,何可为谋也!”

为了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的科学化现代化,施今墨为止奋斗了数十年,但在解放前,始终没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

直到解放以后,在年7月9日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毛主席曾握住施今墨的手高兴地说道:

“我青年时期早有耳闻你的名字,你是南北驰名的名医,希望你能对祖国的医学事业多做贡献!”

随后在会议上,听到毛主席对中医的重要指示以后,施今墨回家在自己的随笔上兴奋得提笔写到“几乎发狂!”

随后,他将自己毕生的理想汇总成3句话上书至中央——编辑中医统一标准用书、医院校、医院。

施今墨对这3个目标做了极尽详细的阐述,同时表示:“愿将所学之微末,尽量贡献社会主义祖国,在毛主席旗帜下,与诸同志共同迈进!”

在一次中医中药展览大会上,施今墨一次性献出了肝硬化、慢性痢疾、胃溃疡等10个验方,周总理知道以后开怀大笑:“好!打开中医的门户之见,才更有希望!”

自此之后,施今墨先生多次献出验方,年一年就献出上百个验方。

周总理与施今墨关系极好,总理生病时曾多次接受他的治疗,每次诊疗结束以后,两人都会深切交谈中医中药的问题。

在特殊时期,施今墨受到了周总理的细致保护。

年春天,施今墨老先生疾病缠身,行医多年的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硬撑着身子口述几千字的中医改革建议书,并呈现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给周总理写下遗言:

“大恩不言报,大德不可忘。取信两君子,生死有余光”。

年8月22日下午4点,一代名医施今墨先生病故,享年88岁。临终之前,生于旧时代的施今墨先生还留下遗言,医院解剖,供于研究。

自施今墨先生年更名为“今墨”起,可以说他的一切都献给了医学,他也真正做到了当初更名时对自己的期望——成为当今医学之绳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