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做中医不仅仅需要经验,更需要天赋说说 [复制链接]

1#
笔者观一堂主人用网络语说是个中医粉,为啥?亲身经历使然。我体弱多病,从小得益于中医,见网上有许多人黑中医,如骨鲠在喉,有些话不吐不快。有人说中医粉都是文化低的人,我是三十年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科学素养也很自信。我粉中医,但不拒绝西医。下面,讲几个亲历的故事,为避免广告之嫌,隐去人物姓名及某些关键地点。编辑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医看病主要靠经验,所以,有这样一句话:看西医要找穿得洋的,看中医要找胡子长的;这话有一定道理,经验可以使平庸者变得知识丰富,少出错误;但不会使平庸者变得优秀。下面,先说说一个读书差,医学精的中医。用村上老人们的说法,他好像就是天生靠中医吃饭的命。他的年龄比我长几岁,小时候我们一起玩耍,小学时书读得一塌糊涂,常被校长作为典型批评。初中肯定读了,至于是否读过高中,我都记不得了。改革开放后,出外在建筑工地打了几个月的工,感受到了农民工的劳作之苦,遂安心待在家里,在其父的指点下苦读中医经典。在夏季的一个雨天,我去串门,见其手抄药方,墙上挂着一张中医的舌诊图片,我问他,他说这是舌诊图。他在家学了几年,其父便撒手不看病,让其承接了的诊所。其父擅长脉诊,有些病人的难言之隐三指下诊脉可知,开口问病人对证,病人只需点头首肯即可,无需叙述病情(四十年前,社会没有现在开化,某些妇女看妇科病不叙述病情)。约十年左右,他的医术声名鹊起,脉诊不亚其父。近若干年,几乎是仅仅靠望舌可知病,只要是西医靠机器能查出的病,他基本都能望舌而知。仅此一项技术,折服许多病患。他的舌诊技术,没有师承全凭自学。再说说第二个读书聪明,中医西医皆通的医生。他是自费读的大学中医针灸专业,毕业时年级不上二十,开诊所无人相信会治病。其人长相比起年龄更显年青,生性好动,针灸行针后,在等待过程中,常常与同龄好友戏耍打闹,更令接受针灸者心中惴惴不安。后来在随着年龄增长,名声逐渐远播。每每闻名而来者,见诊所内坐着一个“少年”,便问“娃娃,大夫哪里去了?”答曰:“我就是大夫”求诊者往往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在年逾二十五岁左右,医院一干医生。冬春之际,他忙得不可开交,诊所内人头攒动,医院门诊部内,一干医生护士围着火炉烤火。年,我因外伤痛得已痊愈的神经性耳聋复发。神经性耳聋,对西医来说是国际难治之病。外伤病情基本稳定后,我便让他治耳聋。起初几副药不见效,其妻(是他的同学,学医出身)说针灸治耳聋效果好,让他用所学针灸治疗。他指着头部的一个穴位说:“一周之内,拔出针时流血,我就能治好”后来,在第七天,他拔完后,血从我头部流到脸颊,他说高兴地说:“终于等到流血了”,当时,我右耳还是什么也听不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汽车打喇叭,耳内忽如一阵雷鸣,右耳顿时恢复了听力。他二十多岁时,开的治疗神经性头痛的药方,连行医二十多年的水平可以的中医也看不懂,说:此方治不了头痛。中医天赋高者,从病因上治本,若在方子内不开治标的止痛药,天赋一般的根本看不出此方能治头痛。西医治疗神经性头痛,我曾遇到过省级专家,吃了半年的药,时轻时重,也不见好转,是刚毕业没有几年的他用一副一元多的中医,前后用了十几元治好了。后来,我搞清楚西医所用药,原来是属于控管类的止痛药,久服伤脑,心里顿时一万句骂人的脏话,这叫治病吗?他针灸行针快,下手准,从病人表情可知下针是否到位。他的针灸术最神奇的是用二十多天,治好了一位连脱衣穿衣都有困难的风湿病人。这人是他的邻居,已经病重的丧失了劳动力,连生活自理都出现了困难。大概是年左右,年逾三十的他,有感于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乡邻也不给针灸费用。一气之下,远赴他乡改行去学西医。临行前,他对我说:哥,我要去学个先收钱的大夫。临行前我叮嘱他:你的针灸及中医水平很好,千万不要丢了专业。过了几年,听说他成了手术大夫,医院混得风生水起。他家庭条件好,他能理解经济困难的乡邻欠药费,甚至最终减免药费。当时,医院针灸一次收费是20元,他收五元,许多人都不愿给。都是乡里乡亲,不治,别人会坏你的名声,用道德绑架你。有钱而不给针灸费使他很伤感,他是自费读的中医大学针灸专业啊。人都要生活,当一种技艺不能养家糊口的时候,这种技艺在有用也会消亡,这就是事理。中医中药普遍收费不高,因中药大多属于种植,原始价格透明,许多人就高喊中药贵,真是对不起智商二字。最后说说三人中年龄最大的中医。此人医术是祖传,其父医术高超,尤擅妇科。他为家中长子。农村家庭,树大分家,老父在他最小的弟弟家赡养,弟弟得老父传授最多。但他的医术远超其弟。其家在不靠路边,在村落深处,他在家坐堂行医,每天排号看病八十人以上,十五六年前,我去求诊就是如此。每天天不亮,求诊者便等在家门前,等待开门抢号。这三个中医,年龄最大的现在也不到七十岁,年龄小的也不及五十岁,谈不上是“老中医”,但疗效杠杠的,可以说是靠天赋吃饭。中医不同于西医,同样的病症,讲究的是一人一方,因人而异,虽有流传千年的经典药方,但一般不能拿来直接使用,而要随症加减。天资平庸者终其一生也只能是看看一般的病,遇疑难杂症就束手无策了,所以,学中医者多,精通者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