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接收到与家人互动中不知不觉传递给他们的信号,它可能是上面的话语,也可能是一个厌烦或鄙视的眼神和一声叹息。这些信号在帮孩子认识到:我是不重要的;这个世界是不友好的;我没有能力自己做好事情:我是需要被帮助和照顾的;我不聪明;我很弱小;我一无是处;我是不讨人喜爱的;这个世界很恐怖,我周围是不安全的;我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和爱好;我也没能力做出对的选择;我最好少表露真正的情感和想法,一来没啥用,二来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适当地向孩子示弱会帮助他们拾起自己的责任、力量与自信。我们不一定要当最牛的父母,有时候,父母太勤劳孩子就懒了,父母太聪明孩子就笨了。有人问,那这和以身作则不是矛盾了吗?不矛盾。我们在自己的事情上勤奋、专注、谦卑、豁达,孩子会被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事情插手太多而变得太勤劳、太急于给出答案,自然就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和做事的机会。
我们常常因为恐惧而剥夺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机会,因为焦虑而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因为无知而错过了孩子一个又一个敏感期的发展!我们试图为孩子打造最完美的人生轨迹,却不想这正是孩子痛苦和反抗的开始,亲子关系的恶化、学业的不理想、情绪的失控、心理的脆弱,人际交往的障碍。这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不知所措。当我们把手指指向孩子的时候,当成人理所当然地期待孩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时候,当我们怪网吧、怪手机、怪社会环境的时候,可曾想到,我们自己才是孩子那个最强大的催眠师。
我们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为他们的内心编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催眠暗示将我们的价值观、自身未圆满的梦想、焦虑、控制欲和对生命外延不断地攀附统统印刻在了孩子心灵的深处。其实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也是一路被家庭、学校、社会催眠过来的。我们的意识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是孩子时的感受,忘记了真实的自己。而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黑匣子,我们的情绪和细胞不断地记录着一切过往的喜怒哀乐。
若不清理那些内心创伤的残骸和探索自身内心世界的奥秘,我们又如何真正地用爱陪伴自己、陪伴孩子呢?当你一遍又一遍催促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把“学习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了一起,以后每每想起学习都本能地排斥;当你拍打绊倒宝宝的小板凳替孩子出气的时候,孩子慢慢学会了把情绪和责任推给环境;当你无法忍受孩子哭闹而对他大喊“不许哭,不许乱发脾气”的时候,孩子学会了忽视和压抑自己的情感。是的,我们成人才是最需要看到自己,改变自己的。
我们是孩子的催眠大师,而我们却忽视了无时无刻发生在最遗憾的事莫过于一个外科大夫在手术台前对患者说“我不懂医术,但我非常非常地爱你,让我试着切吧”,这一刻,患者是该悲哀和恐惧呢,还是该感谢这份爱和努力呢?然而因为不觉知,无数内心伤痕累累、不懂如何爱自己和爱孩子的父母正在成为这些充满“爱心”的刽子手!
这个充满矛盾的对话让人啼笑皆非之余也帮我们看到,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内化周围环境对他的评价,并把它当作自己与生俱来的、深信不疑的现实。这些标签以有形无形的方式悄然驻足在他们的身体里、血液里、细胞里,形成最初的信念系统。有些孩子以叛逆和逃避的方式面对自己的“不可爱”和“不乖”,有些则陷入无法自拔的自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