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敏点是灸疗的最佳治疗点ldquo [复制链接]

1#

热敏点是灸疗的最佳治疗点——“新灸法”是这样诞生的-医院主任医师陈日新在20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创新针灸理论,重振传统的艾灸技术,发明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灸法”,使艾灸术的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20年的发现与发明之路漫长而有趣,且听陈日新的讲述。
  我们的课题研究始于年。一开始我们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奇异的生命现象。

第一是透热,灸热从经穴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

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甚热。

第六还有其他非热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最后一种现象是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比如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施灸三阴交,热流向下腹部传导,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悬灸右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

我们以这些现象为向导,进一步寻找规律,又经过了5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突破:首先,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的某些经穴会发生“敏化”,其中“热敏化”是一类新的敏化态类型,“热敏化”经穴对艾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使病人产生透热、扩热等临床反应,且极易激发灸性感传活动。这些发现是古代医书不曾描述,现代研究没有报道过的。其次,我们还发现,在“热敏化”态经穴上施灸,治疗肌筋膜炎、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哮喘、胸痹、胃肠功能紊乱、面瘫等20余种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三个结论:(1)人体经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状态,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经穴发生敏化,处在敏化态的经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经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经穴“热”敏化是经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经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经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70%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达到速效、特效、高效和长效目的。灸至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一、疾病反应点的含义疾病的本质是机体的生理状态受到超过自身承受范围的改变而出现的病理反应。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时刻处在内外上下交互密切联系之中,局部的改变会导致另外部位,甚至全身的改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由于这种密切的内外上下联系,当机体某一部位病变时,必然会反应在局部、其他部位甚至全身反应,其表现特征也多种多样。所以疾病反应点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机体反应特性。疾病反应点就是人体疾病状态下,在机体体表出现的相对特异性的反应点或反应部位。从医学的发展来看,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疾病反应点的部分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对特异联系,并根据反应点的特殊性质创立了一系列针对疾病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作为刺激疾病反应点的一种典型治疗方法,创造了人类疾病治疗史的神话,开创了疾病治疗的新途径。作为疾病在体表的反应,反应点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疾病的病位、病性、病理变化等,它既是疾病的外在窗口,又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临床上诊疗疾病的不可或却的重要体征。在针灸学领域,反应点曾经被作为阿是穴来对待,这表明古人在临床诊疗时已经认识到反应点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但从阿是穴的定义来看,结合目前临床和研究,仅仅用阿是穴来概括疾病反应点是远远不够的。临床上反应点的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从目前研究来看,临床上疾病反应点的表现形式有压痛点、压之便快点、(这两种即为传统意义上的阿是穴范畴)、皮肤改变点(部)、牵涉痛点(部位)、皮下组织改变点或部位(结节、包块等)、电敏点、热敏点等。这些具有各种生理、病理、物理等特性的反应点分别反应了疾病的某些病理特点,它们或单独存在,或相互并存,组成了疾病体征的一个重要方面。针灸作为一种刺激体表部位来激发机体自身内源性调控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与疾病反应点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穴位发展的过程来看,阿是穴(古人所认识到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在早期的针灸临床种曾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穴位、经穴。从穴位的性质来看,阿是穴是最能表现穴位特异性的。从反应点的研究情况看,反应点应该是一种处于活动状态的,或者说是处于以易于被激发状态的疾病反应及治疗部位。根据疾病反应点即为最佳治疗点的针灸治病原理,刺激体表疾病反应点最能体现针灸治病的精髓,也最能体现中医治病的特色。

二、热敏点特征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总结,发现机体在疾病状态下,其相关体表部位会出现一种极为特殊的“反应点”,这种反应点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会产生许多特殊反应,故称之为“热敏点”。“热敏点”不是传统针灸学定位的穴位,而是以传统穴位定位为参照坐标系的一类新的阿是穴。同时,针对热敏点部位,运用艾条温和灸法来治疗相应疾病往往取得神奇疗效,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没有丝毫痛苦感觉,相反的会在异常舒适的过程中完成治疗。下面就热敏点的临床特点做一介绍,以供同仁共享。

1.热敏点的表现特点称这种反应点为热敏点,正是因为这种反应点在临床上所表现的对艾条温和灸的热力反应,即喜热、耐热、透热和传热。所谓喜热就是在艾条温和灸时患者感觉异常舒适,能即时减轻因病痛带来的不适感。尽管这种特性在临床上不易被医生察觉,但是作为患者的一种客观反应,这也是一个治疗疾病的重要契机,同样也是疾病的客观反应。耐热就是对艾条热力特别“耐受”,这种耐受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起作用,而是体表这个特定部位对艾条热力的相对感觉“迟钝”,不会因为艾条热力过大而产生灼热的感觉。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疾病反应特性,也正因为它对艾条热力的相对感觉“迟钝”而反应了这个点对机体疾病反应的敏感性。透热是热敏点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热敏点被发现和应用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所谓透热就是当点燃的艾条靠近这个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艾条燃烧的热量通过体表深入到皮下组织,且会在皮下组织停留、扩散,或继续深入,而在施灸部位皮肤没有感觉到跟皮下同样的温度,甚至比皮下感觉温度要低。这是机体大量接收艾灸治疗信息的表现,也是机体产生内源性调控作用的开始标志。传热也是热敏点特性中一个重要特点,它是热敏点艾灸疗法被患者接受并痴迷的一个临床治疗特征。所谓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形成经络感传的神奇现象,这是患者痴迷的一个原因。从临床上来看,传热现象即传统意义上的经络感传现象标志着机体内源性调控系统已经被激活,而且正在发挥着自我调控、自我修复的作用。这是针灸治疗作用效应加倍的一种外在表现,是针灸治疗中的一个精华部分,也是被很多临床医生忽略掉的一个重要的针灸治疗效应。热敏点在临床上的外在表现概括起来就是这四点,换种通俗一点的表达就是:“表面不热深部热,近部不热远部热,”。这是寻找热敏点的标准。而且,临床治疗也是伴随着这种感觉的出现与消失,准确的控制着治疗剂量。

2.热敏点与疾病变化过程的关系从大量的热敏点临床研究和应用来看,热敏点的出现与消失与疾病的病理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即随疾病发生而显著、随疾病改善而消失。在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热敏点不会出现,或者说没有被激发。我们在热敏点普查时,发现热敏点并不是在所有人的体表都能找到的,而能找到热敏点的通常都是某种疾病的患者,而且在进一步随访调查过程中,那些没有找到热敏点的人群当中又有因为疾病而被找到热敏点,这说明热敏点是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它是疾病状态下机体的某种外在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热敏点会随着疾病病理过程的显著而显著,在疾病初期,热敏点的特征表现不是非常明显,甚至是微弱的,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热敏点也会越来越明显,持续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这是疾病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热敏点灸疗的最佳最重要时期。随着疾病的逐渐好转恢复,热敏点特征表现与持续时间也会伴随着逐渐减弱与缩短,直至疾病的完全恢复,热敏点才会消失,这时可以停止热敏点灸疗了。热敏点的这种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不仅表明它与疾病的相对特异的联系,同时也严格了临床治疗疗程的个体化标准,这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重要的是提示我们临床治疗的剂量与疗程的量化。

3.热敏点与传统腧穴定位的关系热敏点作为一种疾病的反应点,其出现部位与传统腧穴的定位不同,它是在大范围固定而在局部动态变化的,这与传统腧穴固定定位不同,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定位是不符的。热敏点是一种新形式的阿是穴,由于它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定位没有固定部位,而且它的出现通常有几个,因此我们无法给出具体的定位部位。但是,根据我们大量的临床实践来看,热敏点在同一疾病中的出现部位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体表某个部位出现率较高。传统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与定位,有一定的唯一性,而热敏点是一个或几个具有相同特性的穴位,且没有固定的准确部位,但是它的分布又不会太多的偏离穴位定位部位,故其定位不能脱离传统腧穴定位。因此,热敏点与传统腧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传统腧穴定位为纲,在局部查找热敏点为目。三、热敏点与疾病反应点的关系热敏点是一类新形式、新发现的疾病反应点,它反应了疾病的某个外在特征,又提示了治疗疾病的一种切入点,也是治疗的一种最佳治疗点。从从属关系来看,热敏点属于疾病反应点的范畴,但是又不单单是疾病反应点,它有疾病反应点的反应疾病的特性,又具有治疗疾病的特性。从热敏点的最佳刺激方式来看,热敏点的最适宜刺激是艾条温和灸的热力刺激,而对其他刺激方式不敏感,这是这种疾病反应点的最大特点。传统意义上的阿是穴,其最佳刺激方式已经演变到了针刺,从阿是穴的起源来看,阿是穴曾经也是艾灸刺激为主的,只是由于多种原因,适宜艾灸刺激的阿是穴逐渐消亡,而仅存适宜针刺刺激的阿是穴,即压痛点与压之便快点。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热敏点的发现弥补或填补了针灸理论的一个空白点,有其开创意义。同时也是丰富了临床疾病反应点的内容,推动了针灸发展,开辟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另一个境界。四、热敏点灸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从热敏点的特性着手,我们创立了一种不同与常规温和灸方法的治疗方法——热敏点灸。这种灸法与传统温和灸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时间上和部位上的区别。时间上,传统温和灸一般在15分钟到20分钟,而热敏点灸则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局限,而是充分考虑施灸过程中机体的实际反应来决定一次治疗剂量,即从机体出现热敏点特征到消失为一次治疗时间,而不管时间的长短。从部位上来看,传统温和灸的部位是传统腧穴,位置固定,而热敏点灸则是要在体表查找到热敏点,再在此点上施灸,直至所有的热敏点被找到并被治疗一边。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热敏点灸疗法的疗效比常规针灸疗法的疗效要优。创新的疗法有创新的疗效。在大量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热敏点艾灸疗法的疗效具有其他疗法不可媲美的疗效。艾灸疗法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疗效肯定,深受历代医家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艾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日趋衰落的现象。导师陈日新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20年,尤其重视灸疗的研究和应用。笔者随师伺诊,每见导师用灸疗病,效如桴鼓,深感艾灸疗法之神奇。现将导师艾灸临床经验简作如下介绍,以供同行参考。1.探查腧穴喜恶,不拘寒热虚实艾灸应用于临床以来,历代医家对于艾灸禁忌证尤为重视,不少医家认为灸法属于温热刺激,而热能伤阴,故阴虚阳亢和邪热内炽的病症皆不可灸。然纵观历代文献,细详个中曲委,导师认为艾灸虽为温热刺激,但火热之症并非绝对是灸疗的禁忌症,只要施灸于是其适宜刺激的腧穴,即探查到喜热的腧穴,诸证皆可用灸。1.1寒湿入体,灸优于针寒邪收引,湿性凝滞,寒湿为邪,经络闭阻,而艾灸疗法深具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湿滞、经络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导师认为,在治疗由于寒湿引起的病症中应以艾灸疗法为主,取其“以阳制阴”之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典型病例余某某,女,46岁,职工,于年2月21日就诊。主诉:右肩背部疼痛2年,加剧3天。患者诉2年前受寒后出现右肩背部疼痛不适,经中药内服(药方不详)及针刺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时有复发。三天前因沐浴受凉,致右肩背部疼痛加重,活动时加剧,经针刺治疗,疗效不明显。症见:右肩部及右肩胛区肌肉强硬酸痛,有广泛性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在右肩胛天宗穴附近可触及条索样结节改变,局部喜热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滑。诊断为寒湿型背肌筋膜炎。探查到大椎、肩井、风门、天宗穴喜热,采用艾卷温和灸疗法,取穴:大椎、肩井、风门、天宗,每穴施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5天后,疼痛症状消失,局部无压痛反应,条索样结节消失,活动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1.2阳虚病症,灸贵于针艾叶为纯阳之品,性温通经络;艾火温热,可直达经络,补虚起陷。因此,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病症,用艾灸治疗能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使火气助元气,以达助阳治病之功。典型病例王某,男,42岁,干部,于年11月12日就诊。主诉:性功能障碍6月。患者诉6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勃起障碍,并伴有轻微腰部酸软,手足不温,多次求助于针刺治疗及中药内服,但疗效不佳,因婚姻生活不如意而精神苦闷。症见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体态虚胖,手足不温,阳物彻夜难举。诊断为阳痿,证属元阳不足。采用艾卷温和灸法,以温肾壮阳,培补元气。探查到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穴喜热,每穴艾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2天后患者诉晨起时阳物有自举现象,且较坚,约历5分钟后自行恢复常态。连续治疗1月后,患者诉性生活已恢复如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1.3火热之症,灸亦所宜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汉代张仲景指出热证灸治可引起不良后果,并告械人们无论是阳盛的热证或是阴虚的热证,均不可用灸法。宋代《圣济总录》也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清代医家王孟英还提出了“灸可攻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证,视为畏途。近代还有不少针灸教材,也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有些人甚至认为“用之则犹如火上添油,热势更炽”。故无论伤寒杂病,凡涉及三阳者,皆禁用灸治。然而,通考《内经》全文,并无“发热不能用灸”的条文与字样,却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火郁发之”,而灸法正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明代龚居中在其《红炉点雪》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症,无往不宜。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恰恰是“热能行热”。所以,导师认为:火热之症,灸亦所宜。典型病例王某某,男,21岁,工人,于年3月就诊。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患者2天前突感上腹疼痛,渐次出现右下腹疼痛,不能直腰,咳嗽时疼痛更剧,体温升高,自服抗生素(氨苄西林),疼痛无明显改善。症见:右下腹疼痛、压痛,阑尾穴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不明显,口干喜冷饮,无恶心呕吐,大便3日未解,小便*,舌质红,苔*腻,脉滑数,体温37.9℃。患者两年前有急性阑尾炎病史。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证属瘀热结于大肠。探查到天枢穴喜热,乃采用艾条温和灸,左右天枢穴各1小时,灸时患者感热流直下入腹至深部痛区,且痛区热感明显强于施灸的天枢穴皮肤表面。施灸1次后,疼痛立解。同法治疗3日,每日施灸两次,症状消失,嘱继续自行艾灸2天,以巩固疗效,3年未见复发。1.4气阴不足,亦可用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此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由此,许多医家认为灸法有劫阴耗气之弊,故对于气阴不足病症不宜用灸或禁止用灸。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之所以用于阴虚证的治疗,是因灸有补阳之功效,而“阳生则阴长”也。另据龚居中《红炉点雪》所说“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气虚、阴虚者,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此为“以阳化阴”之意。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用灸经验,认为气阴亏虚之症亦可用灸。典型病例万某某,男,65岁,退休职工,于年2月27日就诊。主诉:右肩活动无力3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肩部活动不利,继之逐渐出现右肩胛及右上臂肌肉萎缩无力,服药后(具体药物不详)病症无改善。症见:右肩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有不同程度萎缩,以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为甚,右肩部及右上臂无疼痛、压痛,活动无力,右上肢前伸60°,外展70°,肌张力下降,肌力3级,口干不多饮,舌淡苔少,脉细。诊断为痿证,证属气阴不足。探查到脾俞、肾俞、肩髃、臂臑穴喜热,采用艾卷温和灸疗法。每穴艾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20天后,患者诉活动较前有力。再灸20天后查体示:萎缩的肌肉已较前丰满,肌力4级,右上肢前伸85°,外展90°。2.艾灸温和持久,每穴施足灸量由于灸法操作费力,施灸者难以持久,故临床疗效难以保证。导师认为,常规灸量很难达到治疗所需的艾灸剂量,因此疗效不甚理想。根据临床实际,导师提出温和灸疗法宜温和持久,每次每穴应达到足够的施灸剂量,不应拘泥于教科书所示、且取穴宜从精从简。

典型病例罗某某,女,67岁,农民,于年1月5日就诊。主诉:左膝关节疼痛,伴活动不利5年,加剧1月。患者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逐渐出现左膝关节酸痛不适,活动时可加重症状,1月前,因天气寒冷,疼痛加剧,活动尤甚,自行热敷、中药内服(方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症见:左膝关节轻微肿胀,疼痛,外膝眼处有明显压痛,关节因疼痛而活动不利,负重时疼痛加剧。摄片检查示左胫骨髁间隆起稍尖锐,关节面尚平整,关节间隙变窄,提示退行性病变。舌淡苔厚白稍腻,脉细。诊断为痹痛,属寒湿闭阻型。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治疗,穴取外膝眼,艾灸1小时后,患者诉疼痛大减,活动改善。嘱其自行艾灸此穴,每次1小时以上,每日两次。第三天复诊时患者诉疼痛已不明显,外膝眼处仍有轻微压痛,活动及负重时有轻微疼痛。嘱其再行灸疗三天后,患者诸症消失。3.重视“热敏点”灸,着力激发感传导师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在疾病状态下,人体体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新形的疾病反应点,这种反应点对艾灸的热感有着特殊的反应形式,而且,探查此类反应点进行艾灸时,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根据这种反应点的特性,导师将之称之为“热敏点”。“热敏点”在体表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其部位与传统穴位的定位并不完全符合,在“热敏点”上施灸时,很容易激发灸性感传现象,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热敏点”是一种新的疾病反应点,是腧穴反应病症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临床治疗的最佳施灸点。“热敏点”灸疗法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

典型病例病例1:周某某,男,71岁,退休职工,于年9月24日就诊。主诉:颈项部酸痛10年,加重2天。患者诉1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项部酸痛,医院就诊,经摄片检查后诊断为颈椎病,经针刺治疗后,症状缓解,但10年间时有复发。2天前,因伏案劳累,致颈项部酸痛不适,活动时疼痛加剧。症见:颈项部肌肉稍有强硬,颈4、5椎旁压痛明显,颈部活动功能尚可,但活动时酸痛症状加重,上臂牵拉试验阴性,摄片检查示颈椎曲度变直,颈4、5、6椎轻度增生。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诊断为颈椎病。治疗时在患者百会穴附近找到“热敏点”后施行艾卷温和灸法,2分钟后患者诉有一股热流沿督脉下行至大椎处,再折向右肩井,直至肩髃,并沿手阳明经下行,直达右食指,期间持续5分钟左右,灸感慢慢回缩消失。遂停止灸疗。治疗结束后患者诉颈项部酸痛大减,病症豁然减轻。第二天治疗时,在其颈5、6椎间隙处找到“热敏点”,施灸时患者感艾卷之温热徐徐透入2寸许,异常舒适,持续30余分钟后消退。遂停止灸疗。治疗结束后患者诉颈项部轻松,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颈项部已无压痛。嘱其自行艾灸颈项部,以巩固疗效。3月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2:王某某,女,36岁,工人,于年8月9日就诊。主诉:口角右歪1天。患者诉1天前,因受空调冷气直吹面颊后,逐渐出现口角右歪,左眼闭合障碍。症见:口角右歪,左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时眼裂增宽,左眉抬举障碍,左侧额纹消失,鼓腮漏气,左耳后疼痛,压痛,舌淡红,苔白,脉弦滑有力。诊断为面瘫(左侧)。治疗时在患者的风府、风池和翳风处找到“热敏点”,施灸时,患者感风府、风池处热力徐徐透入1寸许,持续20分钟后渐渐消失;灸翳风处,患者感热流渐次扩散致整个左侧面颊,持续30分钟左右后消失。遂停止灸疗。如此连续治疗5天后,患者感灸感感传现象已不明显,但患者露齿时口角基本对称,左眼闭合力度稍差,左侧面颊表情肌活动基本正常,双侧额纹已对称,鼓腮已不漏气。再以艾灸翳风穴巩固治疗2天,患者痊愈。

附本文提及的陈日新教授简介:
  

陈日新,男,生于年11月。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首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高等学校首届与历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长期从事腧穴敏化与灸疗规律的研究,获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参与20余项国家、部、省、厅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78篇,出版著作8部,获中国专利1项,现为医院副院长、针灸康复部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针灸学会会长。对于文中提及的“热敏灸”,其解释如下: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淳德经筋针灸培训-联系人:

贾先生:

孙助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