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艺术设计领域的ldquo唯论文rd [复制链接]

1#

“教授”,素来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称号,是高学术水准的身份认可。但受一些背离实际、追求表面形式的职称评审机制的影响,如今“教授”这一称号的本意,已被一定程度扭曲。

尤其是近五年中,艺术设计领域所产出的“教授”,往往具备“学术”、“学品”均不高的“双不高”特征。

近五年内,艺术设计类的职称评定,预先设定了几个申报前提:

第一,近五年内在“核心期刊”发表三篇论文;

第二,横向科研经费到校帐号万以上,或纵向科研经费(国家基金)到校帐号30万以上。如果教师缺少其中一项或未能达到相关数量要求,则不具备参加申报的资格。

所谓的“核心期刊”就能够真正肩负起面向全国艺术设计类众多专业方向的权威使命吗?

学科专业不同,展示自身成果的方式亦应该不同,而非“一刀切”的“论文”所能反映。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

你不能同时要求画家、音乐家、建筑师等都以论文作为衡量其专业水平的唯一尺度。在艺术设计领域,往往作品才是终极硬道理,而论文则时常处于从属性地位,其功能仅是对设计与艺术创造的解说,或是揭示,当然,艺术、设计史论专业除外。

盛行于当下高校中的论文制造,在艺术设计领域已然造成了“唯论文”评估机制之灾难。具体反映在:

一是相比于艺术作品的创造,论文方式相对抹平了专业水准的差异,使机会主义者借用一刀切的论文机制,巧取豪夺、混淆视听、骗取学术资格,从而诞生出一大批掺水“人才”。二是一刀切的论文机制,形成不良、甚至腐败的治学之风,伤害了真正的大学教育,为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与教条作风大开方便之门。三是对论文的发表,但求数量,只认刊号,不重内容。

唯论文,尤其是在艺术设计领域“唯核心期刊论文”的评价机制,正在毁掉一部分专业教学、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使得上海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开始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落后于其它省市院校的发展情况。毕业生质量每况愈下,出现硕士不如本科、本科不如专科、专科不如高职等现象。

相较而言,目前那些传统老牌的美院,因始终游离于综合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行*背景,而较少受制于教条化的影响,更多正视艺术学科自身规律要求,更多尊重行业内的社会评价,倒形成了一种不一般的艺术教育现状。每年一度向社会公开展示的毕业设计展,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是“作品是硬道理”的诠释。

也许,身处综合院校的艺术学科,可以对整个学校专业层次的多样性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艺术类学科自身发展而言,身处综合院校内部目前看来却是弊大于利。

更多资讯,敬请持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