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的神医,最著名的莫过于华佗,因此人们常用“华佗在世”来形容医术高超的人。
那么,华佗的医术究竟有多高明呢?《三国志·魏志》中记载的关于华佗的一个小故事,或许能够让人对华佗的医术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华佗不让病人跟妻子同房,病人却不听话,结果3天后果然吐舌惨死。
东汉末年,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华佗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人分别是张仲景和董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乃是中医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而董奉留下的关于杏林的传说,更是成为了中医学界的代称,后世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语来称颂医生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在东汉末年的这三位神医中,华佗的医术是最神奇的,据说他的医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但精通内、外、妇、儿等科,更是因为诊断精确,疗效神速被世人称之为“神医”。更难能可贵的是,华佗坚持四处行医,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普通百姓消除病痛,他的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这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华佗行医的传说。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曾经为关羽刮骨疗毒,一时间传为美谈。其实,华佗可能连关羽本人都没有见过,给关羽刮骨疗毒的另有其人。而且,刮骨疗毒对于华佗来说,也并不能算是什么高难度的手术,因为华佗可是连曹丞相的脑袋都要劈开一窥究竟的猛人。
民间其实有很多关于华佗给人治病的传说,将华佗的医术之神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民间传说多少有些夸大的成分,毕竟在民间流传了一两千年的时间,在口口相传之下可能早已与当时的情况不符合了。因此,史书中的记载才能更真实地反应华佗的医术,比如《三国志·魏志》记载的华佗给顿子献看病的故事。
有一个叫顿子献的人生了一场大病,所幸的是经过医生的治疗,没过多久病就痊愈了。可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顿子献病好之后又卧床多日才敢下地走动。不过,顿子献仍然不放心,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就托人请他来给自己诊脉。
华佗给顿子献诊过脉之后,表示顿子献的病确实好了,只不过因为大病初愈加之长期卧床,导致气血有所亏损,需要静养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痊愈。顿子献听了万分高兴,就命人大摆宴席好好招待了华佗。而华佗临走之前又再三交代顿子献:注意休息不要劳累,切记不可与妻子同房,不然的话神仙难救,必定吐舌而死。
顿子献千恩万谢地把华佗送走,但是心里面却并没有把华佗的交代当成一回事。过了几天,顿子献的妻子听说丈夫生病了,就从老家赶来照顾丈夫,夫妻俩久别重逢情难自禁,当晚就住在了一起。此时顿子献早已把华佗的叮嘱抛在了九霄云外,只顾得与妻子两情相悦,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身体不适。
果不其然,次日上午顿子献身体就开始不适,勉强撑了三天就发病去世了。而且临死的时候果然如同华佗预料的那般,舌吐数寸而亡。华佗得知此事后也是扼腕叹息,感慨世人都知良药苦口,可偏偏却难以下咽。临走之前,自己明明千叮万嘱,结果病人还是不听话,以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已差,诣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徒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
华佗的医术之高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至少在那个时代来说,恐怕再没有医术比他还要高明的人了。可惜的是,华佗的一生所学却没能完整地流传下来,除了如今人们熟知的《五禽戏》,他那神奇奥妙的医术却没能流传下来。华佗后来为曹操治病,因扬言要开曹操脑壳,最后被曹操所杀,一身医术尽皆失传,实在令人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