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被称为才子,他的外科医术被当时的平阳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南京哪家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2934303304042&wfr=spider&for=pc

曾经读过一本旧诗稿,这本诗稿不是什么诗人写的,它是我们这一代的平阳人都知道的名医郑懋楣医师的诗稿。从诗稿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学者的晚年,已深深地为诗词陶醉了。

郑懋楣所从事的职业是医务工作,是动手术刀的,是严谨严肃的,或者说是古板和僵硬的,是不能有半点情绪波动的。而他在古诗词上的爱好和表现,却是情感驰骋,有他自我的表现。笔者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认真地读了郑懋楣先生的诗稿,这过程仿佛是听他述说自己的经历,倾诉自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平常是没人能接触到的。郑懋楣医生是很有才气的,他的身上有民国时期文化人的遗风。曾经,笔者当年在榆垟教书时的学生余雪芳家中,看到一幅小斗方的诗稿,是郑懋楣医生的父亲菊年先生(郑志强号菊年)的诗与书法,听前辈说,原来平阳“人民大会堂”5个字就是菊年先生书写的。而笔者所看的郑懋楣医生的手稿也是很好的钢笔书法,是很有底蕴的文人字。笔者参加徐堇侯先生书画作品集的首发式时,相当佩服作为温州十大名中医的徐老,还是一位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夏承焘先生戏称他是“雁荡山贼,永嘉名医”。而我说,郑懋楣医生也是平阳的才子,他的外科医术被当时的平阳人传为神话,“郑懋楣单刀”被当作口头禅了,意思是没有被他误断过的病。他还能拉一手好京胡,也有一手好棋艺。

郑懋楣的诗集收集了多首诗。未退休之前,他很少做诗,就是有少量的诗,也没有及时地收录。20世纪80年代,他才正式开始写诗,至年逝世,前后也只有10来年。但他的诗所涉及的历史时段远非这么窄,从20世纪40医院开始,到现代城市的变迁,从友人的唱和,到一些医学界人文的记录,在他的诗歌里都有反映。笔者曾与温州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刘周晰兄在聊诗词的作用时,也说到这一点,诗词是艺术,也是文史,就这么四句八句的文字,就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当时作者的行迹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了。我们不说郑懋楣诗词的艺术成就如何之高,但就他在诗词中记载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也是有一定的文史价值的。前不久笔者在读张震轩与*梅僧先生的诗时,就得到了一些有关辛亥革命前后的珍贵文史资料,很有参考价值。

怀旧,是郑懋楣先生诗的主要题材,他怀旧的最主要内容是自己的职业生涯

笔者发现他在“龙山”这个名目上就作了很多首诗,因为这个地方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其中有一首诗写道:“偶登塔顶舒望眼,最怕晨钟划破天。”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文明塔还是有梯子的,是可以登顶的,塔院寺的钟声是天天撞响的。医院最初办在那里时,还有“微微月夜驾游船”的景致的。在这个诗集中,郑懋楣先生年写的《送别马锡鉴先生赴浙大深造》诗,其中有“读书岂忍国亡恨”句,也留下“喜见振聪返里日,举杯重把话桑麻”句,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作为爱国青年的郑懋楣先生当时的精神面貌。他在《拜访王建之先生》诗中还写道:“先生两度是吾师,少教英文老教诗。”就这两句,已经将他与王建之先生几十年的师生交情写得真实了。

亲情,在郑懋楣先生诗中反映得也很强烈

他有三首七绝,是由先父的《悼亡》诗所引发的。笔者听君特兄说,父亲年幼丧母,读此诗就感到老年时的他,还有倍加的伤情。“无知稚子问糊涂,母爱天生予独无。叠叠新衣空放处,声嘶泪始妈妈呼。”年,68岁的郑懋楣先生作《祭祖父》的赋文,将50年前的国难和家庭困境,以及对祖父和大父的怀念,对儿孙的希冀,对自己生平的反思与总结都容纳其中,在作为晚辈人和局外人的我读来,也被他的真情打动了。在次女宜珍调温州工作时,他曾有一首《次女调温悲怀》:“中秋未到怕中秋,明月虽圆两地分。偏教今年秋忌早,若人倍感情殷殷。”这首诗读来,笔者真的对郑懋楣医师不认识了,这么高大魁梧的老人,经历如此丰富的学者,竟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如果不是读他的诗,真的不会知道他的另一个精神世界。读他的《七十自述示儿女辈》诗,觉得郑懋楣先生诗的格调是高的,思想是健康的,在老年人中是少有的:“命运多舛少年时,自学成材不足奇。学识无须贫富别,得来非易好扬眉。”

诗词,还是郑懋楣先生老年生活经历记录与生活态度的反映

在飞云江大桥通车、第二次学雷锋、横阳旧景、备春耕、温州拦街福、平阳发生抬会事、孙儿东晓就业上班、奥运会楼云得金牌等大大小小的事上,郑懋楣先生在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慨,在诗中都有自己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关心国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