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术与道术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复制链接]

1#
甲午天赦日法会预定(公历6.10日)??解天锁赦罪送童子(化解童子煞带来的不顺)??开启封印改运赦罪(帮助运势格局提升)??还受生债阴债(消累世业力,解脱累世债主)??超度超拔先远三代祖先、家族亡灵、冤亲债主、婴灵,利济阴阳。祭祖,人人都应尽之孝,每个人与祖先的阴阳连接密不可分,祖先阴中过得不好则没有能力荫及后代。??大百解法事(解一百种灾煞)。?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医家与道家以及道教之间浑融通贯,《*帝内经》既是道藏收录的重要典籍,又是中医尊奉的根本经典。就人物而论,民间常说“十道九医”,董奉、葛洪、鲍姑、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王怀隐、马志、崔嘉彦、刘完素、赵宜真、周履靖、龚廷林等历史名人,亦医亦道,亦道亦医。出现这种奇特的文明现象,究竟有何内在原因?医术与道术之间是否有特殊关联?本文与读者一起作个初步探讨。历史研究表明,《*帝内经》最早被收录于《汉书·艺文志》,在这套丛书中,可被后世列入道教范围的书计有种、卷,其中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同属于方技类。这些书籍的规模与性质类似于小型《道藏》,因此,不少学者将《汉书·艺文志》作为《道藏》编纂第一历史时期的开始。《内经》属于医经,《汉书》虽归入方技类,但它对道教来说却与《道德经》一样,被视为最基本的经典,只是它的作用被隐藏起来,不为世人所知。

《内经》成书于道教产生之前,它为道教所重视,主要原因在于道教玄而不虚,所提出的长生久视目标落实下来则需要由相应的道术承担。这些被称为神仙方术的道术,其实在《内经》中已张其本,有关经络脏腑、血气精神、穴位关窍的论述已基本完备,只是没有后来的道教那么鲜明具体,因此可以说道教神仙方术是《内经》理论在修道实践中的开发应用,是对《内经》中“真人”境界的深入发展。

本于《内经》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其主要侧重点是针对各类病症以医术解决问题,济世救人,这事实上也等于是承担了道教的人间关怀,与道教宗旨相通。早期的五斗米道正是以治病救人为首务,采取“以医传道”的方式弘扬教旨。魏晋时期道教顺应时事分化出神仙道教,性质从“救人”改为“度人”。性质虽然发生变化,但仍然不能弃医术而旁求,葛洪论之以“救近祸”,可见在其眼中医术是必须研求的基本道术。不能去病而侈言长生久视,有道者不为之。《抱朴子·极言》曰:“先服草木以救亏损,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故而医道兼通,自度度他,自救救人,成为道教中人的一大特征。《内经》则在其中占据枢纽地位,成为联接医道的重要典籍。

就传统医学而言,《内经》对诸医家学派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概而论之,可以说是究明“生”之理以有效指导临床。《内经》对道教道术的贡献也在于这方面,道教的修炼道术虽然众多,以类区分无外乎炼形、炼气、炼神三个层次,追溯其本,实际上仍源于《内经》理论框架。

有学者认为:“道学历来将人体看作是由形(躯体结构)、气(生命结构)、神(心理结构)三个层次组成的巨型动态开放系统,形、气、神三重结构不分离才能组成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形、气、神相分离就意味着死亡。因而道学的养生方术,也是从形、气、神三个层次入手展开人体修炼工程。”《素问·六微旨人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一论述涵盖神、气、形三个层次,综合《内经》其它篇义,可知其对人体生命的总体看法是神主、气从,然后才有形之生化与存在的可能。以神而统御气与形,这就为道教的思神、存神、炼神、出神等神仙方术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基于生理的明确阐释,使之成为道教中最具特色的道术体系。

例如《*庭内景经》就是根据《内经》的脏腑理论,分别论述了人体各主要器官功能及其主要生理作用,主张存思“身神”以致长生,其中有14章着重阐明了人身五脏及胆腑的生理功能。以其对“心”的说明为例,经中曰:“主适寒热荣卫和,…调血理命身不枯,外应口舌吐五华。”又曰:“心典一体五脏王,…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主理人身血运,居于君王的地位。《*庭内景经》在《内经》对“心”之功能认识的基础上,指出顺阴阳之序,调心安神,不惊不恐,不乱不摇,则自然气不泄于舌,荣卫自和,血调命理,身体光润,而无枯搞之容。存思“心神”能达此作用,存思其他身神,使其安于本位,则其功能也同样不会因意乱心迷而失常,保证人体处于正常的生化状态。在此基础之上,积精累气,断欲致虚,则离仙真不远。可见存思之法,首先是要人体之神机保持顺畅运行,然后才能有更高的作为。其它有关炼形、炼气的道术也无不以此为起点。神机不滞,则自通于天地阴阳,这符合于中医愈病之理,而行道术的最基本效验就是先去百病,再言长生。因此,道术之要,亦首在于调神。不能调神,百般妄作,非但长生不达,天年难期,反至招灾引祸,旧病不已,复添新病,日与道乖,则不免于中道而卒。

《道德经》要求人法于自然,《素问》指出四气调神之大端,皆归于以神合道之旨,由此可见,医术与道术在根本处是相通无二的。言医而道为医,言道则医为道,二者浑然一体,其理在《内经》中朗若明月。虽然后来有出世入世之别,但这取决于人心之所愿,于理无涉。从这个角度来说,庞大的道术体系也是亟待开发的医学资源。

其实《素问·异法方宜论》已经提出“杂合以治”的原则,并应用“导引按跷”的技术治疗“疾厥寒热”。而了解道术之来源,也离不开对《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经典的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上面己经列举了《内经》对《*庭内景经》的影响,按此思路,道教的修炼方术逐渐由汉代的养形炼形之术转变为晋代的养神炼神之术,强调以炼神为主来带动人体精、气、神的全面修炼。唐宋以后,这套修炼方术与房中、服气等内修术融合,遂形成道教内丹修炼之法。丹法兴起之后,人们对人体内景及心灵奥秘的认识更趋精密准确,这反过来影响到宋元明清医家的学术思想,丰富了中医学说。

综上所述,传统医学源于巫医,成于道家,实为道术之分支,这也是“山、医、命、卜、相”中“医”为道门五术之一的缘由所在。作为道医弟子,以医入道乃是修行正途,只要我们发心济世、笃行实践,必然能够在积功累行中明心见性,达到更加高远的修行境界。

?

??本期精华班传授——天医心法

很多人认为学法只要从师父那里学到或者通过过执就算是得到传承了,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没有心法的法事犹如唱戏一样一切都是虚的,不明心法任何法术只会徒劳无功!须知[以法演道]则当以悟道为主体,法术灵验的同时完善自身道德修行!

属于修行道德的高度层次,在摒除五弊三缺的前提下使法术灵验非凡。

八万四千法门,即使穷尽一生想要学完也不可能,但明白了心法就等于开启了自身原有的宝藏,便可以一通百通,对于其他门派任何功法都可以明了核心为我所用。

心法点破,生活中处处带功,自然身轻体健,治病驱邪改运等等随意挥洒!大道至简一句话,繁琐复杂是虚假!

报名联系人:山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