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柳氏医派蔡锡英从柳氏医学流派的形成, [复制链接]

1#

从柳氏医学流派的形成,谈世医传承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蔡锡英

一、从柳氏医学流派谈世医传承的规迹(略)

二、世医的知识结构与名医文化

《礼记·曲礼下》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此乃三世医之语源。东汉郑亨注云:“三世,自祖至孙。”此处所言三世之医,是指祖孙三代以上的医学世家。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注云:“三世者,一曰《*帝针经》,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对此,明·宋谦尝云;“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明·高武尝有“针灸药三者兼得,而后可与言医,可与言医者,斯周官之十全者也。”强调的是“三世之医”深厚丰富的中医文化底蕴,表述的是中医的有序传承。此处指“三世之医”,必乃经验丰富之医。所以不能浅称“自祖至孙”为三世之医,而是“必通三世之书”之医。

从《史记·扁鹊列传》中可知,秦越人师承长桑君,而扁鹊又有子阳等众多的弟子;仓公淳于意师承公孙光、公乘阳庆,而又传高期、王禹学等弟子,它如金元时易水学派是由李杲上承始祖张元素,下传弟子罗天益,以师德传承模式,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所以世医又当为传承脉络清晰的医学流派中的杰出医师。

少逸大夫以《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之要,省病查疾“力戒九仞之功,一篑之亏;临证以十全计上律己,不以九折称良。”此即唐刘禹锡“浮图之慈悲,救生最大”之谓也。其于五秩时曾作句自勉:“人生之至重,惟命,慎思之,当为明医;医理之极微,务精,博学之,不尚名医。”于临证则百倍其力,潜心于心脑病、肿瘤、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结石、子宫肌瘤、妇科炎块、脑外伤后遗症、风湿、类风湿、痛风、周围血管病、神志病、哮喘病、老年退行性疾病、小儿舞蹈病及小儿脑积水等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多有所获。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撰文以进行学术交流。年将历年之中医药研究的学术论文汇集成册,名曰《杏苑耕耘录》出版。

其崇尚经方,博极时方,枕聩《伤寒杂病论》30载,潜心钻研,探其奥蕴,著有《少阳之宗》,并于年出版。意在临证辄取少阳转枢之功,述小柴胡汤及其变方百余首,融经方、时方于一炉,乃其研究“小柴胡汤”之心得也。年,又集四十年《伤寒杂病论》方证临床研究,完成《伤寒方证便览》、《金匮要略讲稿》二书。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化,明显地与其它体系的文化有区别。但文化本身总是各自独立发展而又相互渗透。中国天文学、中国历法学、中国农学乃至中国文学、医术都有其民族特色。中国的国有医学,我们叫中医。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决定了中医药学的泛文化性和我们今天探讨中医文化的意义。少逸大夫认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的《*帝内经》,其构筑的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就是在充分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集医学、哲学、数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于一体,从而形成以医学为主的百科全书。少逸大夫在《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一文中认为,运气学说将物候学、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气象学、时辰治疗学。就其内容而论,横跨专业的界河,纵横捭阖于不同领域,涉猎到医学、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乃集百家之长,汇千古之思,集大成于《*帝内经》中。就其渊源来说,它源于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客观世界中创立的。

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内经》等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影响下,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上,造就了大批中医人才。少逸大夫在《从古今名医简析谈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一文中,以《医部全录》、《历代名医传选注》、《中国医学名人志》、《中国医学史讲义》、《中医各家学说讲义》,及《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为素材,选出54名有影响的医学家作了简要分析,从“名医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医学结构和中医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结论。中医学的结构包括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阶段。历代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名医,都有文史哲的雄厚基础而精通医学(广义),故有“文是基础医为楼”的说法,这实际最形象地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的知识结构。医学鼻祖岐伯,不但精通医学,而且是“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尔正尔考,无有差贷”的通才,当认为是古代中医人才的“模式”,故中医学又称“岐*之学”。该文所列举的54名古今名医,尤其从春秋战国至晚清时期著名的29名医家的知识结构,横跨专业的界河,纵横捭阖于不同领域,涉猎到医学、哲学、数学、天文、地理、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医人才分临床型、研究型,学者及理论工作者型三种不同的实践类型,其共同特点即必须具备医学和与医学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方法论知识。所以,从人才开发来看,不管从事什么实践,当从通才考虑。

在对历代名医的知识结构进行简析之后,少逸大夫将视野投向清代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名医——*元御的知识结构的详尽审视中,由群体到个体,由共性到个性地分析古代医家的知识结构和成才道路。在《从中医学的结构谈*元御的医学成就》一文中,通过对*元御的生平、知识结构、医学成就、成才基础和道路的探索,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学的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阶层的结构,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深刻影响和中医药学的文化学意义,形象在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文是基础医是楼”的知识结构。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世医传承文化之源头活水。

正是在对《*帝内经》的广义中医学结构,历代名医的知识结构的不懈探索,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少逸大夫才能够创建广义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中医文化思想。于年10月在山东省曲阜市主持召开了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学学术研讨会。(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柳氏医学续焰》年6月第一版。

复健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