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家张仲景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412/6162073.html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时代,频繁的战乱和流行的疫病吞噬了成千上万的百姓,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面对瘟疫的肆虐,亲眼目睹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严重后果的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他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救治病人,并行医游历各地,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与华佗(约公元年~公元年)和董奉(公元年~公元年)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创造性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和中医的灵魂所在,并通过其创造的很多剂型和大量有效的方剂,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以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和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们的重视。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于东汉末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在朝廷做官,但却非常喜欢读书,家中收藏有许多典籍,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

张仲景笃实好学,博览群书,他从史书上看到中国古代神医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后,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公元年(汉桓帝延熹4年),10岁左右的张仲景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开始学习医术,张伯祖名初字品济,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笃好医方精明脉证,其疗病每有奇效,著有传世作品《七柳品济清口方》;

张伯祖非常受百姓的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也非常用心,张伯祖非常喜欢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都不怕苦不怕累的张仲景,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张仲景学医的信心非常坚定,他刻苦学习博览医书,广泛吸收总结各医家和前人的理论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

约公元年~年,张仲景承袭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并于公元年~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郡太守,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和桂阳等9县,治所为湘县(今湖南长沙);

由于封建时代的官员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于是想用自己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张仲景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事,而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仔细地为百姓诊治;

张仲景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此后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他的衙门前便聚集大量来自各地求医看病的百姓,后来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们对他的信任,于是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并研究民间验方,甚至不畏路途遥远长途跋涉数百里,去拜襄阳城同济堂的“王神仙”为师,学习研究“王神仙”在治疗搭背疮的药性和医道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获益很大;

张仲景虽然医术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特别是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所导致的瘟疫流行,甚至是张仲景自己多人的家族,在自公元年(汉献帝建安元年)之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死去了三分之二,而其中约十分之七就是死于伤寒病;

当时的一些庸医甚至趁火打劫,只知道赚昧心钱,不给病人认真诊脉,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甚至一些师承名医的医家,要么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和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要么就竞相追逐权势荣耀,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张仲景对此非常气愤,他决心要根治伤寒病、控制瘟疫的流行,从此他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和《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潜心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影响他最大的《素问》理论作出了新的发展,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的“辨证论治”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和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公元年(汉献帝建安10年)左右,由于这时候的东汉王朝动荡不安四分五裂,战火在中原大地蔓延,张仲景为了避乱而辞官来到岭南隐居,并开始专心研究医学,着手撰写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公元年左右,张仲景将他收集数十年的大量资料,结合本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编撰成《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16卷,后被晋朝医学家王叔和(公元年~公元年)加以整理,到宋朝时又逐渐被分为《伤寒论》和主要为杂病部分的《金匮要略》二书;

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的时候,参照了《汤液经法》等前经方典籍,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二字,之后王叔和又加入了“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内容;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的背景下,将蛮荒年代野性思维的结晶与当时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阴阳学说结合在一起,并清醒地意识到方证辨证这种另类思维的珍贵性,移植和整理了方证辨证诊治方法,又尽量保存了《汤液经法》中方证的原貌;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伤寒杂病论》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作为当时主流社会的异类,在《伤寒论》的序中也发出了愤世嫉俗的悲叹,因此他虽然撰写了被后世一致奉为经典著作的《伤寒杂病论》,在当时却由于名声不彰,而在正史中没有一席之地;

张仲景写成著述《伤寒杂病论》后,仍专心研究医学,还撰写了《辨伤寒》10卷、《评病药方》1卷、《疗妇人方》2卷、《五藏论》1卷和《口齿论》1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

张仲景与世长辞之后,其遗体直至晋武帝司马炎(公元年~公元年5月16日)统一天下之后的公元年,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于年(明世宗嘉靖25年)由明藩唐王唐敬王朱宇温(年~年)和地方儒医共同捐资在南阳城东温凉河畔修建了医圣祠。

张仲景并不是天才,但他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并且为人谦虚谨慎,终身坚持学习,靠刻苦努力来获取知识,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老百姓的健康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影响到现代的医学研究,成为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伟大临床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其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是继《*帝内经》之后,我国医学史上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古典光辉医学典籍,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时至今日仍是从医者人人必读的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喜欢,请转发→鼓励,请在看↓

经典大百科

鼓励是指导前进的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