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艺术作品里的颜色,为什么难以研究 [复制链接]

1#

梵高临摹过很多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比如他的“午休者”,就是临摹米勒的“午休者”。

但梵高是没有见到过米勒作品的原作的,只看到过作品的黑白印刷品。所以,梵高并知道米勒用了什么颜色。他只能用想象,填补自己的颜色。

午休者,米勒,,私人收藏午休者,梵高,-91,奥塞博物馆

没见过原作,对原作的颜色一无所知的情况,其实在艺术史上很普遍。在彩色印刷/摄影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全靠艺术作品的黑白复制品。颜色,似乎并不重要。

如果翻看以前艺术史大师撰写的文献资料,也会发现,书中只使用黑白复制品,文字上也是重点描写背景、风格、线条、形态和图像等,基本没有对作品“颜色”进行分析和解读。

欧文?潘诺夫斯基,《尼德兰早期绘画艺术》,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

艺术史学者对古代艺术作品的“颜色”不感兴趣,除去特定时期技术发展的考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研究古代艺术作品里的“颜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难点1.时间与颜色

时间的流逝,会让艺术作品的颜色消退、变化、甚至消失。有些伟大的古代艺术家,很早就意识到了时间对颜色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之初,就思考数百年后其作品颜色的可能状态,丢勒、提香、委罗内塞,都曾留下过相关的思考文字。

艺术作品的颜色,其实是由艺术家和时间共同创作完成的。在时间的长河里,艺术作品的颜色不稳定、可变的性质,让研究者难以准确把握和取舍。

被驱逐的亚当和夏娃(修复前和修复后),米开朗基罗,-12,西斯廷礼拜堂

在对古代艺术作品进行修复时,常会面临“是否按照艺术家的初始创作意图,将作品颜色还原至初始颜色”的问题。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有时是无法确定什么颜色是“艺术家的初始创作意图”的。因为,艺术家的初始颜色,可能是其脑海里预想的数百年后的颜色状态,而不是在创作之时实际使用的原始颜色。

还有,在时代更替过程中,因不同时代审美的不同,艺术品的颜色可能被后代艺术家人为修改。有时候,可能还被修改很多次,反反复复。

13世纪,巴黎圣礼拜堂内

上图是建于13世纪的巴黎圣礼拜堂内一角。中世纪的作品,但图中除了玻璃外,雕像和建筑结构部分的颜色,都在17、18世纪被重绘过。而图中右下角的百合造型和颜色,是19世纪的产物。

这种时代更替中的颜色的人为修改,也会让研究者头疼:寻找最贴近艺术家本人意图的颜色是不是有意义?如何在不同时代里的颜色间做取舍?

难点2.光线与颜色

艺术作品是给人看的。给人看,就要有光。

我们常去博物馆,在室内观看古代艺术作品。有一个事实常被忽略:我们多是在有电灯照明的室内环境里,欣赏艺术作品的。

但在19世纪电灯被发明之前,室内的照明,主要靠火焰,火把、蜡烛、或煤油灯(窗户的出现也比较晚)。火焰的光和电灯的光,是完全不同的。

火焰的光,是跳动的。而跳动的火焰,会在视觉上,让人有“物体的形状和颜色是处在变化中”的错觉。古代人相信颜色是恒久变动的,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颜色是流动的、是运动的。而电灯的光,是稳定的。

其次,火焰的光,是不均匀的。火焰无法均匀照亮物品表面,尤其是对大幅画作。在火焰光线里观看艺术作品,总有一部分明亮有一部分处在阴影里。而电灯的光,是均匀的,可以全方位的照亮艺术品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意味着,在欣赏同一幅画作时,古代人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完全不同。

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是在室内火焰照明这一特定条件里思考颜色的问题。那么,研究古代艺术作品的颜色,是不是要退回到火焰照明的状态里去才更准确?

但问题是,这么做,会脱离现实,因为现在的我们,是不可能退回到火焰照明的条件下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我们依旧会去博物馆,在电灯提供的全方位、均匀光源的温暖环境里,欣赏和享受艺术。

难点3.色彩知识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认知是前进、发展的。对于颜色的知识认知,古代和现当代之间,有很大不同。

现当代的人都知道绿色是由*色和蓝色调和而成的。但这种认知,源自17世纪牛顿提出的色彩理论。

比如牛顿认为彩虹是由7种颜色组成的:红、橙、*、绿、蓝、靛、紫。而绿色,就是在*、蓝之间。

但在牛顿之前,没有人相信*色+蓝色=绿色。中世纪的色彩排序理论有很多,比如下图中的彩虹是由5种颜色组成的:蓝、*、绿、金、红。其中绿色就不在蓝、*之间,而是在*、金之间。

关于彩虹的课程,BartholomaeusAnglicus,14世纪末,圣日内维耶图书馆

再比如暖色和冷色的概念。蓝色对今天的人来说,是冷色调。歌德在他年的《色彩论》一书中,说:蓝色,传递不安、脆弱和怀旧的情绪,给人一种冷的感觉。

但是17世纪之前,蓝色不但被认为是暖色,甚至还被认为是最暖的一个颜色。

色彩论,歌德,,歌德故居

现在的有些色彩理论,在17世纪之前是完全不存在的。比如在17、18世纪出现,19世纪盛行并成为真理的“原色/互补色”概念。但我们无法使用“原色/互补色”这么一个全新的概念,去研究和解释17世纪之前的艺术作品的颜色。

对色彩理论知识认知的不同,也增加了研究古代艺术品的“颜色”的难度。

另外,黑白印刷/摄影技术的限制也是一个难点。艺术作品的黑白印刷品让艺术史学家们无法研究“颜色”,颜色研究被忽视的同时,也导致对颜色的研究方法没能系统的建立起来。不管,对颜色研究的忽视,也让之前艺术史学家们在没有颜色干扰的情况下,更加专注于古代艺术作品的细节、风格和形态。

随着技术条件的发展,研究颜色的难度要改善了很多。现在很多学者都在研究颜色的社会功能、颜色的词汇学、色块的使用、涂染方法、颜料的研制方法、服装的颜色、旗帜色彩、颜色的意义等等。这些领域的研究难度要小一些,但当进入诸如美学、情感、情绪、诗韵表达等领域时,颜色研究依旧很困难。

呆猫的艺术专辑DesMots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