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医故事危亦林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
白癜风专家程少为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703.html

危亦林(~),字达斋,南丰(属今江西省)人,曾担任当地官方所设立医学校的医学教授,擅长外伤科、口齿及喉科。著有《世医得效方》,该书集中反映了元代以前骨伤科的主要成就,是我国古代记载骨伤科水平较高的著作之一。

危亦林出生于五世为医的家庭,在当地妇孺皆知,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高祖在外游学时,遇到了名医董京,传授给他很多医学知识。他学成回家后便开始行医。危氏家族中有人擅长妇科,有人擅长眼科,而他父亲擅长儿科。危亦林从小就受到医学的熏陶,再加上他本身非常勤奋好学,20岁左右便可以开始独立行医。尽管已经从医,但他从未停止学习。他不断外出寻找名医,学习他人专长,补充了很多家传之外的专业技能。在仔细研读家中所藏的多种医药书籍后,又不辞辛苦,四处向其他藏书家借阅,并一本本地抄写。

当时,元代*府比较重视医学教育,命令地方主管医学的部门负责,选出学问渊博、医术精湛的人来当医学教授,危亦林因家学深厚,又刻苦钻研多年,得以选任。

多年习医和教授学生的经历让危亦林深感医学知识积累不易,他希望家学世袭的医术和多年临床的经验能流传下去,用于治疗更多百姓的疾病。于是他决定把家族五世传承的经验方和古代名医处方一同编辑汇集。历时十余年后终于编成了19卷的《世医得效方》。为了便于检索,书中按照元代*府设立的医学十三个科目分类,在编纂内容过程中也力求实用,使得全书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属于名符其实的“世医得效”。当时该书受到了高度赞扬,当地官员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到,世上的人得到一首好的方剂往往不肯轻易给人看,可危亦林把家里五世传下来的秘方全部公布出去,这是值得赞扬的。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是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其中骨伤科的内容比较突出。元代南北战争不断,金创、骨折等疾病自然比较常见。因此,官方的医学分科中把正骨兼金创科从外科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一科。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当时还没有专门的骨伤科著作,《世医得效方》的问世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书中第18~19卷记载了四肢骨折、脱臼、脊柱骨折、跌打损伤等病的治疗方法,并介绍了刀、剪、钳、凿、麻线、桑白线等医疗器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危氏还创制了“曲针”,提出利用弯曲形状的针和桑白线由内而外逐层缝合的方法,这是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

危亦林首次创造性地提出采用“悬吊复位”的方法,即头朝下吊挂治疗脊柱骨折的人。其原理是利用患者自身的重力,使紊乱的脊椎自然复位,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危亦林认为,脊柱骨折往往是因外伤或间接暴力引起,如果造成了脊柱的压缩性骨折,则需要采取悬吊的复位方式,使脊柱保持过伸位,如此可以治愈骨折。这种方法至今对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仍有实际意义。

危亦林还主张骨折或脱位整复手术之前,要先进行麻醉,等到病人没有疼痛感时,才能开始手术。他使用的麻醉方为“草乌散”,药物组成包括曼陀罗花、川乌、草乌等。他认为麻醉药的剂量必须综合患者的年龄、体质、失血量等情况来判断。他始终强调既要用药安全,达到麻醉效果,又不能危及生命,这与现代麻醉原则非常接近。

总的来说,危亦林医术精湛,学识渊博。他的著作《世医得效方》代表了元代骨伤科的发展水平。该书流传入日本后,对古代日本的骨科治疗技术产生了很大影响,惠及日本民众。《世医得效方》值得载入世界医学史册。

温馨提示:全文可以通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212/5924222.html

谢锡亮:山西省侯马市人,年生于河南原阳县(主任医师,医院院长,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讲师团教授,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顾问,中国澄江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年与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创建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研究班毕业,受到承师亲炙教诲,尽得真传,从医70余年,现如今仍在继承师志,弘扬澄江学派针灸医学,发扬灸法特色而做贡献)年8月山西省针灸学会授予谢锡亮“针灸泰斗”称号,谢老在中国艾灸疗法和传承上功勋卓著。

时常在群聊中发现很多朋友喜欢艾灸,但他们又对艾灸的一些情况知之甚少,于是写下此文,以纠认识之偏。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据传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从有文字记载起已传承几千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养生治病手法。艾灸是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对人体穴位或病灶进行热灸,以此促进气血循环来达到治疗作用。

灸法选用艾条作为燃烧物,这在长期治疗实践中根据疗效和副作用筛选的结果。《*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人。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所以才逐渐选用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当然,艾灸选用艾条作为燃烧物,主要还是艾草的独特药性。相传古代*队打仗会带些艾草,到了荒原缺水的地方,就把艾草堆成一堆,点火燃烧,艾草燃烧后,艾草它有一种特性,就是性向下,并有自动找水的功能,艾草烧着后,产生的艾热会顺着地下走串,直到它找到出路,当遇到水源的时候,就会将随水一同蒸发升腾,这时*队就在方圆几里去找看看那里的地面有水雾冒出来,如果有冒出了,就是表示这个地方有地下水。

正因为艾草有温经、去湿、散寒的功效,而且药力是向下向内的,因此具有快速壮阳发热的效果。如有的人灸关元、神阙等穴位,灸完会感觉到小腹温暖舒畅。

但是,艾灸并非包治百病,但有些情况是不能灸的,否则就会灸出问题,使病情更加复杂。

不能灸之一:外感伤寒

这个问题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就讲了。如下: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火者,微发*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意思是得了热感冒(有口渴,不怕冷,会出汗,但会发烧的那种),就不要灸了,灸了这人就会发*,虽然灸出汗了,但病不会好,因为用火烤出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但是病邪还在里面,而且因为把表皮的津液灸干了,血的水变干了,皮肤会发*,这种是失水导致的发*。津液丧失太多的话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就会会发惊痫。筋得不到滋润就会抽,会时瘛瘲,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是筋松开来,瘲就是收紧。如果还不知错,继续火攻,血里面的就完全没有就完了。这时候病情就严重了。

所以记住,得了热感冒别灸!

像这种外感伤寒,脉浮体热的情况不能灸的论述在伤寒论还有,如下:

一、脉浮热甚,反以火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二、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

三、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四、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简而言之,就是感冒了,有脉浮表症的,是不适合艾灸的,艾灸会使津液损失得更严重,没有了津液带动和化汗,病邪出不来。反而因为津液丧失而导致烦燥不安或更复杂严重的情况。说白了,感冒需要发动津液带着病邪变汗而出,这时候把津液给灸光了,拿什么来治病?

不能灸之二:肠胃实热

伤寒论还记载有: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

什么意思呢?阳明病就是指肠胃有热的问题,一般会有烦燥,口渴,这是缺少津液,需要津液的表现。这时候要火灸,又要伤耗肠胃津了,水没了,就会便秘,小便也不利索,而且会发*。

不能灸之三:血虚之人

伤寒论还记载: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什么意思呢?微脉之人,要谨慎使用艾灸,因为脉象跟气血有关,脉微的人可能是血虚(如贪血),如果搞不清乱灸,血虚艾灸,就会使血向血脉中循环,本来血就少,都被赶到血脉之中运动去了,那么谁来供血给筋骨这些路途遥远的地方呢,就会出现“焦骨伤筋”的情况,这叫追虚逐实。意思是把虚的地方的血赶到了实的地方去了,结果会怎么样?虚的更虚,实的更实!把气血循环搞乱了。

综观以上三不灸,处处以伤耗津液有关,需要补充津液的,却没补充,反把它灸跑;需要补气血的,没有补充,却把不够用的血灸跑。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治疗效果,反而帮倒忙。

艾灸更多的是针对有里寒的人,但它不是仙术,是医术,一样需要对症施灸。

长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