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学考研古代文学诗经考点大扫描 [复制链接]

1#

①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此外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主要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奴隶时代)的诗歌。

《诗经》的地域,多数是*河中下游,周朝的主要的疆域。

《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但《庄子》所谓经,只是书籍之意。汉代提倡儒术,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㈠风雅颂

⑴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⒈“风”包括十五“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⒉“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⒊“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⑵“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㈡赋比兴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亦即,“赋”指铺陈直叙,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比”指比喻比拟,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卫风·硕人》)。“兴”指托物起兴,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当这些表现手法运用到圆熟,则达到情境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㈢四家诗

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辕固)、鲁(申培)、韩(韩婴)、毛(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㈣“四始”说

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以《清庙》为《颂》之始。

㈤毛传郑笺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㈥收集与整编

⑴收集:采诗说、献诗说、作诗说(刘生良观点:前三说分别可说明风诗、雅诗、颂诗的来源)。

⑵整编:太师编诗说(早期整理)、孔子删诗说(再次整理)。

㈦诗经研究四大公案

⑴《商颂》的年代问题。

⑵“孔子删诗说”的问题。

⑶《国风》是否是民歌的问题。

⑷《毛诗序》的作者问题。

②内容

㈠内容分类

⑴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赞颂神灵、祖先(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作。

⑵农事诗:《七月》《臣工》《噫嘻》《丰年》《芣苡》《良耜》《葛覃》

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农业的初步发展。

⑶燕飨诗:《小雅·鹿鸣》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更多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⑷怨刺诗:《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

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砭时*的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更多将笔锋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辞激烈,情绪怨愤;“国风”中辛辣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

⑸战争徭役诗:《小雅·采薇》《秦风·无衣》《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江汉》;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徭役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卫风?伯兮》。

⑹婚恋诗:《周南·关雎》《邶风·静女》《卫风·氓》《邶风·谷风》《唐风·葛生》

反映男女爱情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爱情受阻挠时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愿望,如《鄘风?柏舟》;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夭》;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邶风?绿衣》、《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㈡艺术特色

⑴朴实自然,抒情与写实统一,多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广泛,真率地表达情感。如农事诗、战争徭役诗等均立足现实而抒情,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魏风·伐檀》)。

⑵祭祀、宴饮、农事是周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是对当时*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描写。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⑶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朱熹《诗集传》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亦即,“赋”指铺陈直叙,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比”指比喻比拟,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卫风·硕人》)。“兴”指托物起兴,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当这些表现手法运用到圆熟,则达到情境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⑷重章叠句,加强了抒情效果。如《周南·芣苢》之“采采芣苡”的重叠。

⑸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形象的语言,比较灵活。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魏风·伐檀》)。

⑹节奏鲜明,音韵谐恰,双声迭韵,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爰居爰处,爰丧其马”(邶风·击鼓)。

㈢影响

⑴表现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