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本是怎样废止中医的 [复制链接]

1#
医院小儿湿疹的护理与 http://www.fmouc.com/ynszzz/11274.html

与谣传中的相反,日本人并不爱看中医。日本没有单独的汉医学专业,行汉方医也必须拿到“西医”执照,汉方制剂仅占国内药品产值的2%。两个在“中医”上起点如此相似的国家,为什么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医学现代化之路?

和中国谣言对日本汉方的吹捧相反,日本人自己并不待见自己的汉方医药。

被中国人“爆买”的汉方制剂,年的年产值为亿日元(亿元),仅占日本国内药品产值的2%,还不到中国万亿规模市场的零头。

其中,80%左右的药材原料依赖从中国进口,又有将近80%的成品卖回了中国。单津村药业一家,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就超过了千亿日元。

日本汉方制剂的产值逐年统计

日本没有单独的汉医学专业,所有医生必须先读“西医”,行汉方医也必须拿到“西医”执照。估计日本实际行汉方医的人数为1.5万,考虑人口比例,也很难与中国的52.7万(年)执业中医相提并论。

相比中国人,日本人对汉方医药的不信、不认、不用可谓一目了然。

为什么两个在“中医”上起点如此相似的国家,最后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医学现代化之路?

不同的医学现代化起点

对日本近代西医崛起的讲述,经常以杉田玄白为起点。他出生于年,是医学家和儒学家,与达芬奇式发明家平贺源内是死*。

杉田玄白像

他对汉医解剖的质疑起源于他的朋友山胁东洋。山胁东洋在解剖死刑犯时,发现实际人体与中医典籍所记载的结构相去甚远,而与“南蛮”“红毛”的记载接近。

于是,杉田玄白等人翻译的解剖学著作《解体新书》在日本医界引发轰动,被福泽谕吉等人推广开来,成为日本“兰学”(荷兰人传入的西方学术)与维新之滥觞。

就在同一个时代,中国也出了一位中医解剖的怀疑者,叫王清任,出生于年,也是由于观察死刑犯产生了疑问。

这位半路出家的武举人医生,全凭自己的大量实地研究,写成了解剖学著作《医林改错》。该书甫一出版,就被中医学界批得体无完肤,除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批判,还不乏“中医脏腑与解剖学无关”的论调。

这并不是因为大清的医师比日本医生更加愚蠢,而是两者的起点根本不一样。

在杉田玄白和王清任的时代,日本引入的西医就已超过了中国。

欧洲医学传入中国,始于年的利玛窦来华。但这些被传入的欧洲医学偏重书面理论,仍处于传统医学阶段,还在大量沿用古希腊古罗马的过时认知。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性学粗述》、熊三拔的《泰西水法》,将希波克拉底的四元素论介绍到了中国。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主制群征》、瑞士传教士邓玉函的《泰西人身说概》讲解剖学,则相当于将古罗马盖伦的学说复述了一遍。

更有甚者,波兰传教士穆尼格把当时西方的先进学科——“占星医术”,连同占星术一起,写成了《天步真原》。

对于16世纪末的明代医家来说,这些纸上谈兵无异于一套西洋版“阴阳五行”。

著名医家王肯堂是利玛窦的好友,但他们的交流记录中只字未提医学;王肯堂的著作中吸纳了诸多西洋的解剖学与外科法,但他的本体论仍是纯中国式的。当时中国人对西洋医学的态度可见一斑。

同时期到达日本的传教士,看到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天地。

年,葡萄牙传道士阿尔梅达(LuisdeAlmeida)抵达日本。此时日本正值战国时代,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马上就要开始漫长的战斗,织田信长才接任家督不到一年。

武士们的实用主义,让他们对所有能治疗金疮的方法网开一面。年,阿尔梅达在丰后的府内医院,亲自负责外科。葡医院、广泛收徒,开创了“南蛮流外科”。

位于大分市的“日本西洋医术起源纪念像”,表现的即是阿尔梅达给人治病的场景

和剑术、花道、茶道乃至烹饪等各行各业一样,日本的西洋医术也迅速以家族和学徒为单位,开始流派化。

丰臣秀吉在年开始禁教的时候,“南蛮流外科”已经在日本扎下了本土化的根。栗崎流的初代栗崎道喜,此时很可能已经来到澳门,花20年的时间学习南蛮外科术。他在三十多岁上回到日本,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培养成了医术上的继承人。

等到天下太平,德川幕府把洋人清除出去,道喜的孙子正羽(栗崎道友)已经成了幕府的医官。

稍晚,在宽永、正保年间,另一派西洋外科进入了日本。荷医院,带来了“红毛流外科”。年,德国医生尚柏格(CasparSchamberger)治好了一位高官,使“红毛外科”成为了幕府认可的显学。

CasparSchamberger

流行于上层的“红毛外科”也培养出了自己的本土流派,比如河口和鸟饲等侍医家族,并且在繁盛程度上很快胜过了“南蛮外科”。到17世纪末,这两大流派还一度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后者向前者归宗拜师。

这两派医家虽然仅能在汉方医的夹缝中求生,但绵延不绝的理脉一直影响到百年之后的江户中期。

比如说,杉田玄白医学上的师傅是西玄哲,他的父亲西玄甫是沢野忠庵的门徒。而沢野忠庵是弃教的葡萄牙传教士,本名Cristóv?oFerreira,是最早在日本收徒的“南蛮外科”始祖之一,培养出了杉本、吉田、西玄等多个世家。

西洋医学的本土化和有序传承,没机会在古代中国发生。

方以智、王宏翰、毕拱辰、汪昂,是中国少数在17世纪就接触西方医学人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是当时的西洋科技全书,王宏翰的《医学原始》堪称中西医汇通第一作,毕拱辰则身体力行开晚明西学东渐之先河。

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

这几位先驱之后,中国人主导的西医研究几乎断了线。他们超越时代的学说大多没有通过弟子继承下来。

明朝灭亡后,传教士西医继续服务于清廷,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教禁,但清国从未彻底把传教士清除出去。医院、成为御医,甚至还有两名法国传教士白晋和巴多明进宫给康熙皇帝讲过解剖学。

《钦定骼体全录》,史上第一部满语医学译著,也是康熙皇帝的学习内容

康熙同时意识到:

此书乃特异之书,故不可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也。

这么精神污染的东西,朕研究一下也就算了,怎么能拿给大家看呢?

在大清国的限制下,科学有意不向士人普及。西医仍然依赖传教士和洋人医师,除了痘师、眼科等少数门类,西医在清前中期没有培养起传承有序的本土师徒关系;翻译的图书也大多没有刊印。

于是,当生活在乾隆到道光年间的王清任走向屠宰场观察动物的时候,他在认知工具上就已经输给杉田玄白将近二百年了。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并未提及西洋医学,著作中也有诸多西方解剖学早已解决的舛误。他很可能只读过方以智、王宏翰等人一百年前的著作,这些人又只能参考的明中后期传教士的著作,所以保留了一些更早的舛误。

在威廉·哈维《心血运动论》出版二百年之后,王清任仍然认为动脉中流淌的是气体,可见百年间毫无交流之景况。

所谓“中西医汇通学派”直到19世纪后期才登上历史舞台,重新发掘这几位明末清初的前辈。那时,日本已在讨论要不要废止汉医。

幸运的杉田玄白,不幸的王清任

杉田玄白之后的故事仍然并不简单。西医从一群人的医学流派,成了日本唯一被国家认可的医学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不能忽视的一大因素,是“西医”自身的进化。

16世纪的“西医”,还是体液学说和帕拉塞尔苏斯这样的术士的天下。除了解剖学开始走向科学外,其医学理论、临床效果甚至还不如中日传统医学。

但就在这三百年间,“西医”与现代科学合流,成为科学医学(scientificmedicine),发展出了细菌学说、疫苗、消毒术、化学方法提取药物等新科技,在处理公共卫生问题方面,逐渐产生了碾压汉医的趋势。

《解体新书》日文版出版于年,向前距离阿尔梅达年,向后距离日本正式废止中医94年。上下三百年间,西医在日本逐渐普及开来。

从年德川吉宗将*放宽禁令开始,长崎一波波输入的医学翻译著作从未停止;医院的创办也源源不断。

兰医佐藤泰然开办的诊所兼学校“佐仓顺天堂”,是日剧《仁医》中仁友堂的原型,创办于年,很快成为日本西医教育的中心

牛痘技术在发明之后,很快传到日本。年,兰方医(学习荷兰医术的医师,逐渐成为西医的统称)伊東玄朴等人设立江户种痘所,开始向全国推广,到20世纪之前基本在日本消灭了天花。这是对汉方医“胎毒”理论的沉重一击。

梅毒则更能说明问题。据现代医学史家估计,江户中期可能有50%以上的城市居民携带梅毒。虽然当时西方提倡的汞剂疗法并无效果,但依托俄罗斯人和英国人的财力,兰方医进行广泛的检疫和隔离治疗,事实上控制了梅毒的传播。

到维新时代前,不断进化的日本西医在水平比试的拉锯战中,已经大幅胜过了汉医。

现在,是时候为自己的师祖正名了。

《重订解体新书》(年),作为对解体新书的勘误出版。当时正是确立西医地位的关键时刻,重要译者前野良沢和中川淳庵的名字为什么未能出现在书上,至今仍无好的解释

重订《解体新书》的重要人物之一叫大槻玄沢,是杉田玄白的学生。他有一个重要的徒弟,叫绪方洪庵。绪方洪庵开了一家兰医学堂“适塾”,培养出了数十位活跃的幕末维新派门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以“脱亚入欧”理论知名,在日本维新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上一代“万元男”

当初弃教的葡萄牙传道士沢野忠庵,大概想不到自己的六代徒孙会成为如此颠覆性的人物。

年,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开始奔走在“脱亚入欧”的路上。年*府实行《医制》,逐渐取缔汉方医教育、推行西洋七科医学考试方案,不合格者不得执业。

此后的三十余年间,汉方医的遗老遗少虽经大力奔走、在脚气病之争上小规模获胜,仍无法证明汉方总体上真实有效,《医师免许规则改正案》两次投票未获议会通过。

从此,日本汉方退居生药制药和学术领域,在临床上一蹶不振。

日本汉方药的市场越来越集中于中国,也变得越来越懂中国人

中国的西医远没有如此的幸运。当大清扑街、传教士重新来华,传播一种和三百年前迥乎相异的“西医”时,“汇通学派们”才把明末清初先辈们的著作翻出来,奉为鼻祖。

这样软弱无力的本土化,结果可想而知。民粹主义一回潮,没有本土根基的中国西医跟洋教一起成了排斥对象。年,义和团仅在山西一省就烧毁医院。

到了20世纪20年代,全中国的西医才不过数千人。当时的卫生部长薛笃弼也说:“现在全国约有二千县,有西医地方尚不能占十分之一二。”

年,民国*府也曾想要学习日本,废止中医。

该案的提出者余云岫就是日本留学的海归。他提出了“废医存药”,并且跟汪精卫等人提了通过行*命令废止中医的提案。当时,国民*的高级卫生官员,像汤尔和等人,全是海归派西医出身,因此议案顺利进入讨论。

余云岫质疑中医的著作《灵素商兑》,出版于年。他认为,中医理论皆凭空杜撰与巫术同源,中医脉法自欺欺人,中医不能预防疫病,中医病原学说阻遏科学化

不过,当时的西医在上层也没有群众基础。很多元老,比如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就是“挺中医”的代表。而且“废中医”者多是亲日派,在那个时间节点上,难免遭到*敌发难。

没过多久,余云岫的提议就一地鸡毛地结束了。

年后,西医更没了翻盘的资格。一穷二白却又要在农村普及医疗,只能依赖中医和连中医还不如的赤脚医生,于是领袖钦点。晚年的余云岫也研究上了中医,写成了煌煌医史巨著《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今天的中国舆论场上,“中医粉”与“中医黑”无休止的争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医在中国省略了一两百年的磨合、碰撞、切磋的过程,直接跳到了最后一步。

日本人则用他们的医药系统和药物市场雄辩地证明,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参考文献与相关新闻报道(不包含古籍):

1.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些好 http://m.39.net/pf/a_4655748.html

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

本文内容来自《科技中国》,是一位德国老人对中医的认识与思考。看看下面“科学”的欧美人对中医的态度与理解,是否值得我们国人深思呢?

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访德国中医药学家波克特博士

曼·波克特,一位谦和友善、年逾古稀的德国老人,一位受人尊敬的汉学家。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满晰驳,取意为“以饱满的责任感反驳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

他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在欧洲,他不仅是与李约瑟齐名的汉学家,而且是一位中医学家。他的名片上印着:“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中医理论基础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中医规范辞典执行主编”。

他精通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以及俄语等,中国话讲得相当不错。他的藏书甚丰,收藏的中文书籍有近万册。四书五经,老子、孟子,唐诗宋词,红楼、水浒,以至《平妖传》,《大同书》无不研读。他读更多的,还是包括《*帝内经》、《本草纲目》在内的诸多中医典藉及现代中医著作。

在4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中,他编著出版中医图书有:《中医临床药理学》、《中医方剂学》、《中医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其中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风靡欧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多次出版。

他在德国慕尼里创办过“国际中医社团”,开展专题研究,并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学习班、报告会、学术交流会。数十年里,矢志努力,耕耘不懈。

他为了中医的振兴和发展,年以来先后5次来到中国。他的中国同事和朋友亲切地称他“老满”,或“满教授”、“满先生”。有人把他誉之为活着的白求恩。他对中医发展的观点,被国内学者广泛引用。

前不久,波克特教授应邀来北京。在中国科技信息所主办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他作了《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的专题讲演,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扬。会后,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希望中国不要培养假中医

《科技中国》:满教授,您在讲演中说:没有中医,我早就不存在了。是您把中医药学研究当作终身事业,视为生命一样重要呢,还是中医药使您的健康大受裨益,甚至挽救过您的生命呢?

波克特:应该说,这两个含义都有。早在50年代,我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征服了。我结识了不少华人朋友,并向他们学习汉语。在巴黎大学求学,有幸结识了李约瑟博士,更加深了我对汉学的兴趣。

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道藏》的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德国学习西医,同时研读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从此我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作了我一生最主要的事业。

作为中医学家,我当然知道中医的保健方法,并在实际中广泛应用。有一年外出受寒,肩膀疼得很励害,下飞机后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开始时用西医方法治疗,很久不见效果。后来我改用艾灸,三次就完全恢复了。

年,我患了膝关节炎,西医先让服用可的松,没有效果,后来建议动手术,换金属关节。一位姓周的中医师给我推拿、针灸,配中药吃,不到6个月,彻底好了。你看见我今天在会上,两个多小时都是站着讲演的吧,完全正常。

两年前,我的眼睛视物模糊,西医说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没有办法治,搞不好会失明的。读书人眼晴失明是最可怕的事,我用中医方剂学里的茯菟丹和六味地*丸为基础,做成药粉来吃,几个月后就好了。现在我73岁了,视力1.5,你看,我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

《科技中国》:您的太太和家人、朋友,是不是也相信中医,有病时是不是也请中医师来看?

波克特:当然!我这次来北京,从王府井的平心堂给我的太太配了中药散剂,还要带回一些在欧洲不便买到的中成药呢!

《科技中国》:听说您能用中医诊病,并能开中药方?

波克特:当然。我研究中医药几十年了,60年代时曾经拜台湾一位老中医为师,他的脉诊很特别,诊断不错。我也是个满不错的中医师啊。

《科技中国》:在德国,认可中医中药的人多不多?

波克特:德国是使用植物药最多的欧共体国家,占领了欧洲草药市场的70%左右。据调查,58%的德国人服用天然药物,85%的德国人认为天然药物有效,毒性低。

可是现在到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中医师,大多数水平不高。有的人到中国进修中医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开中医诊所,真正能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诊病治病的中医师不多,许多中医师不会望闻问切。他们其实是假中医。

中医是一门科学,希望中国要严格掌握培养标准,不要培养这样的假中医,这对中医在世界的传播影响很不好。真正好的中药也不容易买到,有些还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药效得不到保证,这很影响中医药在国外的声誉。

中医是成熟的科学

《科技中国》:您在各种场合都说过,中医是成熟的科学。我们相信这是您对中医药学多年研究和深刻理解的结果。在您看来,中西医是不是各有所长,它们各自的长短主要是哪些?

波克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要多说一点。国外是有许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我在世界许多地方讲演,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什么叫科学?在我看来,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

一、以正面经验为基础。“正面经验”是针对确凿的事实而取得的实际效果。正面的事实与主观的臆测是相对立的,离开了事实,科学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正面经验”,是经验的事实资料的积累,能够重复和验证的。

二、陈述的单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体名词术语的含义是单一的。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有一致规定的,并排除其他含义,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义。

三、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严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合理的综合”,是指从收集到的经验资料中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这种合乎逻辑的联系,就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能使人们对未来事物迅速做出有把握的灵活推断,并使原有的结果再度产生。

按照这三条标准,可大致将二十世纪的各种科学分为精密科学、原始科学和伪科学。少数学科属于精密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几乎完全符合三条标准,是精密科学。多数学科只符合第一条,可称为原始科学。离开了取得正面经验的确凿事实,则应称为伪科学。

在现代医学(西医)中,绝大多数是原始科学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学,其中还有较大的伪科学的成份。与此相反,中医除了还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学和伪科学的残余外,就绝大部分或者主体而言,应当称得上是精密科学。

《*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

我的好朋友、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李致重先生在他的《中医复兴论》里说: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医辨证论治所形成的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西医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这些结论性的观点,我完全认同。

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学基础。

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它将针对老鼠的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类。须知,人类与老鼠毕竟有天壤之别啊。当然,西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

西方医学已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医那样对个体机能失调作出精确的、特异的判断,并进行治疗。西医盲目用药的现象很普遍,动不动就用抗生素、激素,经常服用很容易造成药物依赖,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高血压、心脏病、血栓等等病症随处可见。

我开始是学西医的,而且在慕尼黑大学医学系当过老师,也有行医资格。如果不了解西医,我就没有资格批评西医。当然,我决不是说西医一无是处,这里我是从科学与技术的比较上讲的。从长远来看,中医应该比西医有更广阔的前景。因此,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科技中国》:中医既然是成熟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它是不是就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条件?您对中医全球化乐观吗?

波克特:这个问题很难用乐观或不乐观这样简单的结论来回答。从当前看,情况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如果中国同道们和中国的领导人足够的意识到当前的问题,并着手加以纠正,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正如我这次演讲的主题那样,"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呀!

中国把自己的宝贝当垃圾丢掉了

《科技中国》:在您看来,当前中医药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影响中医药全球化的因素是什么?

波克特: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宝贝当作垃圾忽视甚至丢掉了。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中医药在中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科学原理认识不够。就象刚才讲的: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这是问题的实质。

中国至今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全人类福祉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