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㈠安史之乱使战乱生活题材入诗
⑴最早、最全面反映战乱灾难的是杜甫。写战争许多重要事件,写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以深广生动的形象,展现战火中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具史的认识价值,被称为“诗史”。
⑵诗史性质决定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诗。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⑶多数叙事诗作为抒情来写,融入强烈的抒情。客观真实的叙述与主观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有时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抒情诗的意境创造。记述时事,反映历史真实画面,实则抒发一己情怀。
律诗艺术
⑴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
⒈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⒉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议论,如《王命》《征夫》等。
⒊为扩大律诗表现力,以组诗形式表现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
⑵七律组诗最成功。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
⑶杜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⑷杜律最高成就是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使人忘其为律诗。
⑸声律的精心安排,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不离规矩;有时为表达感情需要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是成熟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⑹炼字炼句。
⒈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少陵炼神”。
⒉善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富于转折,如“自”。
⒊善用颜色字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
⒋炼字是自觉追求。
集大成
⑴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集中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开拓创作视野。
⑵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⑶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⒈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
⒉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
⒊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㈣文学影响
⑴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
⑵用律诗反映时事*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治内涵。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⑶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
⑷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要点是要求诗歌归于“雅正”,即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
艺术特色
㈠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出自他的《进雕赋表》。
⑴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
⑵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㈡写实手法的表现
⑴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
⑵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⑶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
⑷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
⑸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寓主观于客观。
㈢语言
⑴采用俗语。
代表作品㈠《登高》⑴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⑵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⑶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㈡《秋兴八首》⑴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⑵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⑶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㈢《兵车行》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⑴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⑵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往期回顾-
点击蓝字即可温故
?韩愈的“以文为诗”是什么?
?什么是文笔之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